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复合异氟醚吸入麻醉在乳房肿块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乳房肿块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Ⅰ组采用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复合麻醉,Ⅱ组咪唑安定氯胺酮复合异氟醚吸入麻醉。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术毕苏醒时间Ⅰ组为30.3±8.5分钟,Ⅱ组为10.5±8.7分钟。切皮时和术中Ⅰ组MAP、HR较注药前明显升高,Ⅱ组切皮时MAP、HR稍上升,术中MAP、HR基本保持术前水平。Ⅰ组呼吸抑制及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1)。Ⅰ组术后恶心、呕吐5例,幻觉3例,复视2例,Ⅱ组恶心呕吐1例,无幻觉发生。结论:在乳房肿块切除术中,应用咪唑安定、氯胺酮复合异氟醚吸入,较之单纯咪唑安定、氯胺酮静脉麻醉,具有血压、心率平稳,氯胺酮用量少,术后苏醒快,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优点,可用于乳房肿块切除术的麻醉。
关键词 咪唑安定 氯胺酮 复合异氟醚麻醉 乳房肿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13
资料与方法
收治择期乳房肿块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既往无心、肺、脑疾病,年龄16~58岁,体重43~70kg,随机分成Ⅰ、Ⅱ两组,组间年龄、体重无显著差异。
麻醉方法:患者常规禁食6~8小时,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静注阿托品0.3 mg,两组均常规面罩吸氧。麻醉药:Ⅰ组静脉推注咪唑安定4~5mg,氯胺酮1.5~2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切皮手术,术中根据体动及血压、心率追加氯胺酮。Ⅱ组先静脉推注咪唑安定3mg,氯胺酮1.5mg/kg,待意识消失后打开异氟醚挥发罐,调整吸入氧流量1L/分,浓度为2%。开始手术后,调整吸入异氟醚浓度在1%~1.5%,待肿块切除后,关闭异氟醚,调整氧流量为5L/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幅度和频率变化,记录注药前、切皮时、术中、术毕四个时间点的MAP、HR及SPO2的变化,记录术毕清醒时间、氯胺酮用量,术毕询问有无明显不良记忆。
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无显著差异,两组手术时间Ⅰ组34分钟,Ⅱ组36分钟,Ⅰ组起效时间为50.1±7.2秒,Ⅱ组为52.5±6.8秒,氯胺酮用量Ⅰ组为220±8.9mg,Ⅱ组为140±8.2mg,Ⅰ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多于Ⅱ组(P<0.01);术毕苏醒时间Ⅰ组为30.3±8.5分钟,Ⅱ组为10.5±8.7分钟。两组患者注药前MA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切皮时和术中Ⅰ组MAP、HR较注药前明显升高,Ⅱ组切皮时MAP、HR稍上升,术中MAP、HR基本保持术前水平,见表1。Ⅰ组呼吸抑制及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1),见表2。两组术后均无术中知晓,Ⅰ组术后恶心、呕吐5例,幻觉3例,复视2例,Ⅱ组恶心呕吐1例,无幻觉发生。
讨 论
乳房肿块切除术属于短小手术,需要麻醉后快速苏醒,我们比较了咪唑安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和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复合异氟醚吸入麻醉在乳房肿块切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术后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进行了比较。
咪唑安定是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适用于各种失眠症和睡眠节律障碍,特别适用于睡眠困难者。各种小手术或诊断操作时,可单独使用氯胺酮进行麻醉,作为其他全身麻醉的诱导剂使用;辅助麻醉性能较弱的麻醉剂进行麻醉,或与其他全身或局部麻醉复合使用。咪唑安定、氯胺酮靜脉复合麻醉,具有麻醉效果确切、对呼吸影响小等优点,但要达到手术切皮无痛,需较大剂量,术中每隔5~10分钟需追加氯胺酮,手术刺激强烈时,MAP、HR变化较大,体动反应发生较多,氯胺酮能升高血压,使心率加快,从而增加心肌做功和氧耗。单独应用氯胺酮会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如幻觉[1],氯胺酮易蓄积,术毕苏醒时间较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我们采用较低剂量的咪唑安定、氯胺酮静注,复合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异氟醚诱导及苏醒快,无致吐作用,循环稳定,肌肉松弛良好,并有一定的镇痛作用[2],虽然能抑制通气量,使PaCO2增高,但只要掌握好吸入浓度,不会产生严重的呼吸抑制。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体动反应少,不影响手术操作。肿块切除后,即停止吸入,同时调大吸入氧流量,大多数患者术毕7~8分钟即可清醒,无不良精神反应,苏醒质量优于咪唑安定、氯胺酮组。
本结果提示,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Ⅱ组MAP、HR较平稳,体动反应少,术后苏醒时间比Ⅰ组短,Ⅰ组氯胺酮拟交感兴奋所致的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Ⅱ组恶心、呕吐、梦幻等并发症比Ⅰ组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Avramov MN,Smith I,White PF.Interactions between midazolam and remifentanil during 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Anesthesiology,1996, 85:1283-1289.
2 张铁铮,宋丹丹,孙莹杰,等.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吸入异氟醚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2:104.
关键词 咪唑安定 氯胺酮 复合异氟醚麻醉 乳房肿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13
资料与方法
收治择期乳房肿块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既往无心、肺、脑疾病,年龄16~58岁,体重43~70kg,随机分成Ⅰ、Ⅱ两组,组间年龄、体重无显著差异。
麻醉方法:患者常规禁食6~8小时,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静注阿托品0.3 mg,两组均常规面罩吸氧。麻醉药:Ⅰ组静脉推注咪唑安定4~5mg,氯胺酮1.5~2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切皮手术,术中根据体动及血压、心率追加氯胺酮。Ⅱ组先静脉推注咪唑安定3mg,氯胺酮1.5mg/kg,待意识消失后打开异氟醚挥发罐,调整吸入氧流量1L/分,浓度为2%。开始手术后,调整吸入异氟醚浓度在1%~1.5%,待肿块切除后,关闭异氟醚,调整氧流量为5L/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幅度和频率变化,记录注药前、切皮时、术中、术毕四个时间点的MAP、HR及SPO2的变化,记录术毕清醒时间、氯胺酮用量,术毕询问有无明显不良记忆。
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无显著差异,两组手术时间Ⅰ组34分钟,Ⅱ组36分钟,Ⅰ组起效时间为50.1±7.2秒,Ⅱ组为52.5±6.8秒,氯胺酮用量Ⅰ组为220±8.9mg,Ⅱ组为140±8.2mg,Ⅰ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多于Ⅱ组(P<0.01);术毕苏醒时间Ⅰ组为30.3±8.5分钟,Ⅱ组为10.5±8.7分钟。两组患者注药前MA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切皮时和术中Ⅰ组MAP、HR较注药前明显升高,Ⅱ组切皮时MAP、HR稍上升,术中MAP、HR基本保持术前水平,见表1。Ⅰ组呼吸抑制及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1),见表2。两组术后均无术中知晓,Ⅰ组术后恶心、呕吐5例,幻觉3例,复视2例,Ⅱ组恶心呕吐1例,无幻觉发生。
讨 论
乳房肿块切除术属于短小手术,需要麻醉后快速苏醒,我们比较了咪唑安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和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复合异氟醚吸入麻醉在乳房肿块切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术后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进行了比较。
咪唑安定是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适用于各种失眠症和睡眠节律障碍,特别适用于睡眠困难者。各种小手术或诊断操作时,可单独使用氯胺酮进行麻醉,作为其他全身麻醉的诱导剂使用;辅助麻醉性能较弱的麻醉剂进行麻醉,或与其他全身或局部麻醉复合使用。咪唑安定、氯胺酮靜脉复合麻醉,具有麻醉效果确切、对呼吸影响小等优点,但要达到手术切皮无痛,需较大剂量,术中每隔5~10分钟需追加氯胺酮,手术刺激强烈时,MAP、HR变化较大,体动反应发生较多,氯胺酮能升高血压,使心率加快,从而增加心肌做功和氧耗。单独应用氯胺酮会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如幻觉[1],氯胺酮易蓄积,术毕苏醒时间较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我们采用较低剂量的咪唑安定、氯胺酮静注,复合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异氟醚诱导及苏醒快,无致吐作用,循环稳定,肌肉松弛良好,并有一定的镇痛作用[2],虽然能抑制通气量,使PaCO2增高,但只要掌握好吸入浓度,不会产生严重的呼吸抑制。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体动反应少,不影响手术操作。肿块切除后,即停止吸入,同时调大吸入氧流量,大多数患者术毕7~8分钟即可清醒,无不良精神反应,苏醒质量优于咪唑安定、氯胺酮组。
本结果提示,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Ⅱ组MAP、HR较平稳,体动反应少,术后苏醒时间比Ⅰ组短,Ⅰ组氯胺酮拟交感兴奋所致的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Ⅱ组恶心、呕吐、梦幻等并发症比Ⅰ组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Avramov MN,Smith I,White PF.Interactions between midazolam and remifentanil during 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Anesthesiology,1996, 85:1283-1289.
2 张铁铮,宋丹丹,孙莹杰,等.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吸入异氟醚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