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需要即省工又增产的新技术,因此怎样做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摆在农村人员面前,该技术操作简便,群众乐于接受,增产效果显著。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技术 推广
邻水位于四川东部,我镇又是邻水的北大门,属川东平行岭谷折皱丘陵区,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共有十三个村,2个居委会,稻田面积7188亩,常年产量在550kg左右。由于自然条件和工业经济的不发展,种植方式一直停留在水田秧和老式的精耕细作方式上。即不能节约劳力又不能大幅提高水稻产量,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逐年增多,务农人员越来越少,留守家里的要么是3岁小孩,要么是60岁老人,田地荒芜越来越严重,因此怎样推广先进的,费省效宏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减少劳力投入,越来越成为基层技术人员的研究课题,本人就如何在减少劳力投入的情况下,增加水稻产量作一探讨。下面从生产现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栽培技术,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产现状
我镇现有农业人口19800余人,耕地面积15765亩,其中稻田7188亩。农村劳动人18000余人,外出务工4750人员,常年使用化肥1500余吨,农药300吨,农膜80吨,耕作方式从98—05年一般是温室秧,半旱式,小苗栽的技术模式,虽然提高了水稻产量,但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群众接受较慢。由于我镇气候属典型的丘陵气候,前期寒潮多,后期伏旱早,所以稍不注意就会遭受不良气候的影响,低水稻产量。
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种子选择不对路,种子法出台后,种子经营由以前单一的公司经营变为市场经营,种子销售以赢利为目的,根本不考虑适应性和丰产性,市场销售品种上百个,群众无所适从,不好选择对路品种,
2.基肥施用不足,群众是以老的栽培方式进行,底肥施用不足,追肥施用过迟,水份管理不当,造成后期生产过旺,降低产量。
3.半旱式栽培,需用劳力较多,没有做到沟深,埂直,不能发挥应有的生产效益。
三、主要栽培技术
水稻强化栽培与普通栽培只是栽培方式的改变,即节约人力也可节约种子,同时改变了育种方式,将以前的温室秧,水田育秧变为旱地育秧,从而使以前只能青壮劳力操作的,变为妇女,老人都能进行的育秧方式,减少了稻田荒芜量,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其主要栽技术如下:
1.选用对路杂交良种,我县每年将适合本县的水稻品种下发乡镇,我们将内容播放于闭路电视,引导群众购买适合我地的生育期适中,分蘖较强,抗病虫,适应性较强,抽穗扬花期受高温影响较小的品种,如K优AG,2优3213,川香优907等品种。
2.积极推广旱地育秧技术。旱育秧即提早了育种时间,增加了秧龄弹性,同时增加了操做适用人群,人人都能参与,旱育秧技术较简单,关键掌握以下几点:(1)苗床选择。2月下旬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管理方便排灌条件好的旱地或蔬菜地做旱育秧的苗床地,按每栽1亩大田净播苗床20平方米,大苗30平方米备足苗床地。(2)培肥消毒,按照1.8米开厢,厢面宽1.4-1.5米厢高5-10历米,厢长以地势而定,但不超过10米为宜,每平方米用腐熟堆肥5-10公斤,或沼渣肥等有机肥,尿素40g过钙200克,钾肥40克,多次翻耕使肥土混于5—10历米表层土内,每平方米用3%毒死蜱4.5克颗粒剂拌成毒土均匀撒施在苗床上,再欠入2历米深的表土层,防治地下害虫,做到精心整地,厢平土碎。
3.旱育保姆拌种:将种子在清水中浸泡24—30小时,然后捞出种子,沥干多余水份,以种子不滴水为准,每袋旱育保姆拌种1--1.5公斤种子,将旱育保姆置于盆中,边倒种子边搅拌,直到旱育保姆全部包裹水稻种子,现拌现用,播种后再盖上一层薄土,以见不到种子为宜,再浇水喷湿,保持土壤充分湿润。
四、切实加强田间管理
据我站近三年的示范,平均亩产达541.5kg比其它常规栽培增产8%左右,其主要技术要求是冬水田,中苗移栽3—4叶秧,两季田栽4叶以上,二是要合理稀植,规范种植,肥力较低的稻田以30*30肥力较高的田以38*38的规格移栽,三是改变移栽方式:三角型种植、单窝三苗呈三角形种植,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四是正方形种植,行窝距相等呈正方形种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单株生长,五是节水栽培,前期(分蘖期)分蘖前期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如长势很旺排水困难的田块,应在达到预定有效穗80%时开始排水晒田,中期(穗分化到抽穗杨花):浅水灌溉促大穗。后期灌将结实期:干干湿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六是测土配方施肥,根据我镇土壤肥力状况,按照县上的测土配方数据,按照目标产量600—650公斤,亩施有机肥1000kg碳铵50公斤,过钙50公斤,钾肥10公斤,锌肥1公斤,再根据种植田块肥力状况适量增减。一般采取重底早追的办法进行施肥,如果是两季田,则采取一次清的办法,将所有肥料作底肥,施入稻田,后期根据苗情再甚情施用。要求做到前期轰得起(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及早够苗)中期稳得住(减少无效分蘖数量,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后期稳得起(养根保叶促进灌浆)。
1.科学施肥。首先针对不同秧苗类型,田块肥力,底肥情况确定追肥时间和追肥数量,对大苗和长龄多蘖秧,底肥用量不足的,在栽后7—10天,追第二次肥小苗秧栽下返青后施第一次肥,此后7—10天追施第二次肥。无论大中小苗秧,如后期出现脱肥,都应补施适量氮肥,酌情补施适量钾肥。
2.合理管水。栽秧后水淹秧脚,返青后浅水分叶够苗后适当加深水层,因为水稻从幼穗分化到抽穗需要充足的水份供应,特别是穗期不能脱水“谷怕胎里干”指的这个时期。进入拨节期后特别注意抢蓄伏前水、防止优旱。
3.及时防治病虫。重点抓好对水稻危害大的稻瘟病和螟虫进行防治。稻温病一般在栽秧前用三环唑液秧,可有效防治苗瘟和叶瘟,对已经发生病害的田块用富土一号乳油喷雾,郊果较好。对螟虫的防治一般用6%的杀虫双大粒亩用1公斤在5月中旬及6月中旬各撒施一次,郊果较好。
五、适时收获
水稻成熟后要适时收获,农谚说“宁愿挞浆,不愿收秧”同时分品种单打单收单贮单售,提高种植效益。
六、发展对策及建议
水稻强化栽培是一项比较省工的新技术,群众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任一项新技术都有其推广过程,建议县农业局成立推广领导小组,首先将目标分解到各乡镇,建立奖惩制度,配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在示范区范围内给予物资补贴,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要搞好示范,加强技术培训及技术指导,根据我站近几年的经验,要充分进行宣传培训,在召开社员大会的基础上培训栽培技术,再是技术人员现场示范讲解种植方式,在示范片区内根据土壤肥力制定种植规格,技术人员现场把关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持以恒,坚持几年后,群众形成了种植习惯,不用再推广群众也接受了这种种植模式。■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技术 推广
邻水位于四川东部,我镇又是邻水的北大门,属川东平行岭谷折皱丘陵区,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共有十三个村,2个居委会,稻田面积7188亩,常年产量在550kg左右。由于自然条件和工业经济的不发展,种植方式一直停留在水田秧和老式的精耕细作方式上。即不能节约劳力又不能大幅提高水稻产量,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逐年增多,务农人员越来越少,留守家里的要么是3岁小孩,要么是60岁老人,田地荒芜越来越严重,因此怎样推广先进的,费省效宏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减少劳力投入,越来越成为基层技术人员的研究课题,本人就如何在减少劳力投入的情况下,增加水稻产量作一探讨。下面从生产现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栽培技术,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产现状
我镇现有农业人口19800余人,耕地面积15765亩,其中稻田7188亩。农村劳动人18000余人,外出务工4750人员,常年使用化肥1500余吨,农药300吨,农膜80吨,耕作方式从98—05年一般是温室秧,半旱式,小苗栽的技术模式,虽然提高了水稻产量,但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群众接受较慢。由于我镇气候属典型的丘陵气候,前期寒潮多,后期伏旱早,所以稍不注意就会遭受不良气候的影响,低水稻产量。
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种子选择不对路,种子法出台后,种子经营由以前单一的公司经营变为市场经营,种子销售以赢利为目的,根本不考虑适应性和丰产性,市场销售品种上百个,群众无所适从,不好选择对路品种,
2.基肥施用不足,群众是以老的栽培方式进行,底肥施用不足,追肥施用过迟,水份管理不当,造成后期生产过旺,降低产量。
3.半旱式栽培,需用劳力较多,没有做到沟深,埂直,不能发挥应有的生产效益。
三、主要栽培技术
水稻强化栽培与普通栽培只是栽培方式的改变,即节约人力也可节约种子,同时改变了育种方式,将以前的温室秧,水田育秧变为旱地育秧,从而使以前只能青壮劳力操作的,变为妇女,老人都能进行的育秧方式,减少了稻田荒芜量,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其主要栽技术如下:
1.选用对路杂交良种,我县每年将适合本县的水稻品种下发乡镇,我们将内容播放于闭路电视,引导群众购买适合我地的生育期适中,分蘖较强,抗病虫,适应性较强,抽穗扬花期受高温影响较小的品种,如K优AG,2优3213,川香优907等品种。
2.积极推广旱地育秧技术。旱育秧即提早了育种时间,增加了秧龄弹性,同时增加了操做适用人群,人人都能参与,旱育秧技术较简单,关键掌握以下几点:(1)苗床选择。2月下旬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管理方便排灌条件好的旱地或蔬菜地做旱育秧的苗床地,按每栽1亩大田净播苗床20平方米,大苗30平方米备足苗床地。(2)培肥消毒,按照1.8米开厢,厢面宽1.4-1.5米厢高5-10历米,厢长以地势而定,但不超过10米为宜,每平方米用腐熟堆肥5-10公斤,或沼渣肥等有机肥,尿素40g过钙200克,钾肥40克,多次翻耕使肥土混于5—10历米表层土内,每平方米用3%毒死蜱4.5克颗粒剂拌成毒土均匀撒施在苗床上,再欠入2历米深的表土层,防治地下害虫,做到精心整地,厢平土碎。
3.旱育保姆拌种:将种子在清水中浸泡24—30小时,然后捞出种子,沥干多余水份,以种子不滴水为准,每袋旱育保姆拌种1--1.5公斤种子,将旱育保姆置于盆中,边倒种子边搅拌,直到旱育保姆全部包裹水稻种子,现拌现用,播种后再盖上一层薄土,以见不到种子为宜,再浇水喷湿,保持土壤充分湿润。
四、切实加强田间管理
据我站近三年的示范,平均亩产达541.5kg比其它常规栽培增产8%左右,其主要技术要求是冬水田,中苗移栽3—4叶秧,两季田栽4叶以上,二是要合理稀植,规范种植,肥力较低的稻田以30*30肥力较高的田以38*38的规格移栽,三是改变移栽方式:三角型种植、单窝三苗呈三角形种植,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四是正方形种植,行窝距相等呈正方形种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单株生长,五是节水栽培,前期(分蘖期)分蘖前期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如长势很旺排水困难的田块,应在达到预定有效穗80%时开始排水晒田,中期(穗分化到抽穗杨花):浅水灌溉促大穗。后期灌将结实期:干干湿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六是测土配方施肥,根据我镇土壤肥力状况,按照县上的测土配方数据,按照目标产量600—650公斤,亩施有机肥1000kg碳铵50公斤,过钙50公斤,钾肥10公斤,锌肥1公斤,再根据种植田块肥力状况适量增减。一般采取重底早追的办法进行施肥,如果是两季田,则采取一次清的办法,将所有肥料作底肥,施入稻田,后期根据苗情再甚情施用。要求做到前期轰得起(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及早够苗)中期稳得住(减少无效分蘖数量,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后期稳得起(养根保叶促进灌浆)。
1.科学施肥。首先针对不同秧苗类型,田块肥力,底肥情况确定追肥时间和追肥数量,对大苗和长龄多蘖秧,底肥用量不足的,在栽后7—10天,追第二次肥小苗秧栽下返青后施第一次肥,此后7—10天追施第二次肥。无论大中小苗秧,如后期出现脱肥,都应补施适量氮肥,酌情补施适量钾肥。
2.合理管水。栽秧后水淹秧脚,返青后浅水分叶够苗后适当加深水层,因为水稻从幼穗分化到抽穗需要充足的水份供应,特别是穗期不能脱水“谷怕胎里干”指的这个时期。进入拨节期后特别注意抢蓄伏前水、防止优旱。
3.及时防治病虫。重点抓好对水稻危害大的稻瘟病和螟虫进行防治。稻温病一般在栽秧前用三环唑液秧,可有效防治苗瘟和叶瘟,对已经发生病害的田块用富土一号乳油喷雾,郊果较好。对螟虫的防治一般用6%的杀虫双大粒亩用1公斤在5月中旬及6月中旬各撒施一次,郊果较好。
五、适时收获
水稻成熟后要适时收获,农谚说“宁愿挞浆,不愿收秧”同时分品种单打单收单贮单售,提高种植效益。
六、发展对策及建议
水稻强化栽培是一项比较省工的新技术,群众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任一项新技术都有其推广过程,建议县农业局成立推广领导小组,首先将目标分解到各乡镇,建立奖惩制度,配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在示范区范围内给予物资补贴,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要搞好示范,加强技术培训及技术指导,根据我站近几年的经验,要充分进行宣传培训,在召开社员大会的基础上培训栽培技术,再是技术人员现场示范讲解种植方式,在示范片区内根据土壤肥力制定种植规格,技术人员现场把关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持以恒,坚持几年后,群众形成了种植习惯,不用再推广群众也接受了这种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