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桑格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松的家庭环境
  
  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桑格,在学生时代并不是什么天才和神童,而是一个表现平平、考试分数一般的学生。
  桑格从小就深受父亲的影响,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桑格和他的哥哥经常一起到野外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一同阅读生物学方面的科普书籍,并时常进行讨论甚至争论。有时候,小哥俩能为一个问题而争执得面红耳赤。
  桑格的学习成绩并不出色,在学校里也很少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然而他对生物学知识却情有独钟,这与他日后所取得的多项重要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桑格仍然是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获奖者。
  
  幸遇伯乐
  
  桑格193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194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0年,当时的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主任佩鲁兹聘请桑格到MRC工作。虽然在聘请之前,很多人觉得不应该选择这样一位没什么影响和资历的年轻人到鼎鼎大名的MRC工作,但佩鲁兹通过了解,认为桑格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年轻人,他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
  
  坚持信念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科学家比起一般人遇到的失败要多得多。
  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一辈子主要的经历大概就是与失败打交道。没有经过失败的科学家几乎是不存在的。桑格在研究胰岛素的结构过程中经历多次失败与挫折,他的几位助手都因为耐不住寂寞离他而去。桑格却不因失败而动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探明胰岛素的全部结构。1966年,正当桑格领导的研究小组测定RNA(核糖核酸)碱基序列的课题接近成功之际,却传来霍拉纳(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完成了碱基序列的测定工作,这就意味着,即使桑格的研究工作成功,也不会成为首创,这种打击比一般的失败更让人难以接受,但桑格努力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他认为能否获得第一并不重要,他只希望他的工作对后人有所帮助。吉尔曼(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曾谈到:“科学家要坦诚对待失败,认真总结经验,不怨天尤人。战胜失败走向胜利才是科学家的追求,从失败向成功的转化,是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
  
  可贵的原创精神
  
  桑格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勤奋与机遇,最重要的是他的原创思想。桑格因设计出一种测定DNA内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而与吉尔伯特·伯格共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的破解,为人类今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带动了医学的发展,而这些发展都是建立在桑格的这项科学成就之上。但很少有人知道,桑格当初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这项工作的。当时,桑格的实验室只有约12平方米,他就坐在一张旧木板凳上,面对着一张长约1米的简陋工作台。他用的是当时相当便宜的聚合酶、丙烯酞胺和脱氧核苷酸这三种试剂,却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其他文献
<正>培养和打造一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职工队伍,对于新时代国企自身发展,发挥"六种"力量十分重要,对于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对于实现国家民族的战略发展十
气举阀是控制气举井注气量和注气压力的核心工具,广泛应用于气举采油领域。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可投捞式气举阀,通过钢丝投捞作业可从偏心工作筒内投
目的:标定并评价人垂体促黄体生成激素(LH)国际候选标准品(批号81/535)的稳定性,为WHO评估该候选品作为第3次国际标准品的适用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第2次LH国际标准品(批
采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现状、特点以及对老年人老化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有34%的老年人在照顾孙子女,较年轻、有配偶、受教育
<正>金秋十月,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举行。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深感报告大气磅礴,思想深邃,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在对济南青年"佛系"现状的调研中发现,一些青年在学习、就业、工作、婚恋、生活、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佛系"倾向,并且"佛系"倾向已经对他们各方面产生影响。"佛系"现象的出现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科技也不断进步。在目前的大数据强大的背景后面,计算机被使用到了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推动了计算机大数据的大范围发展。如今,大数据
互联网时代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互联网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产业升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依存于互联网已经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