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兩股重要力量,两者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如何让两者形成合力,协同育人,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目前工作现状,分析两者合力育人的可行性,提出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导师;协同育人
近几年研究生录取人数逐年提高,研究生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导致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方式更加多样化。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股力量,因此探索两者协同育人方式,搭建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辅导员和导师育人现状
(一)导师引领与辅导员教导未形成全力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一般都是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引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但研究生导师一般更重视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培养,对与科研相关的管理工作有着严格要求,对于其他方面往往并没有过分关心。研究生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一般均受过心理学教育,掌握职业规划技能,研究生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明确。辅导员队伍一般都相对年轻,工作有干劲,与学生年纪相仿容易有共同话题。但与导师相比,不容易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不利于工作开展。同时辅导员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工作容易出现间断性。两者都未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未形成有效合力,未能形成1+1>2的格局。[1]
(二)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缺乏协同育人意识
研究生辅导员一般管理的研究生数量比较多,事务性工作十分繁杂,无暇与研究生导师进行频繁沟通。只有发生相对重大的事情时才与研究生导师沟通,从而忽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造成对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片面认识。研究生辅导员一般在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时会与导师沟通,了解研究生相关情况,其余时间很少与导师沟通。研究生导师一般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也极少主动向研究生辅导员了解研究生的情况。只有遇到导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会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生管理工作日益复杂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生源越来越广泛。应届本科生考研人数逐年攀升,往届学生人数也不断提高。研究生年龄上的跨度愈加明显,不少研究生年长于研究生辅导员,甚至超过年轻研究生导师。年龄的差异、阅历的不同、价值观的差距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例如学生奖助学金的评比、党团建设、公寓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都与研究生的培养密不可分。同时研究生成分又相对复杂,单纯依靠研究生辅导员难免会顾此失彼。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参与到上述活动,这有助于研究生全面的成长。
(四)学校缺乏针对性协同育人考核机制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生辅导员肩上,各学校一般都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进行考核。然而对于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制度还相对匮乏,缺乏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研究生导师考核主要是对科研成果进行考核,这也导致导师更加重视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科研成果产出,从而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制定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考核制度时,既要明确学术科研考核要求,也要强调德育考核要求,制定合理全面的考核监督体系,使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方向一致,协同育人。
(五)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政策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2]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两支主力军,坚持全方位育人、深化改革、立德树人,充分两者合力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在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下,单纯依靠导师或者辅导员培养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唯有依靠两者之间产生合力,避开各自的劣势,将优劣势进行互补,才能真正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3]
(一)专业优势的互补
辅导员岗位一般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或者入职时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在学生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研究生,加强与研究生的精神层面交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研究生导师是专业方向的引领者,在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将思政元素融入科研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提高研究生的思想觉悟。
(二)日常沟通的互补
研究生辅导员相对于导师年轻,与研究生年龄相近,年轻有干劲,更容易与研究生有共同话题,文件政策精神更易于向研究生传达。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专业的引领者,在研究生心目中更具有权威性。研究生辅导员一般按1:200配置,相对于辅导员,研究生导师更熟悉自己的研究生,对于平时出现的问题,消息能够更快地掌握,更为迅捷地跟辅导员进行信息的沟通,共同保障学生的成才。
(三)工作场合的互补
研究生导师着重于学术上的引领,主要指导学生的学术科研工作,工作重心在课内。研究生辅导员着重于学术外的管理工作,工作重心在课外。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共同为完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护航。
三、研究生协同育人有效途径
(一)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一般来说,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素养、科研价值、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比较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因此新增研究生导师的上岗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4]在岗前培训中要安排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风师德教育专题,邀请一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导师作相关经验的交流,增加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岗前培训,才能让导师快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点,更好地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建立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队伍融合机制
研究生辅导员属于学工系统,研究生导师属于专任教师队伍,两者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理,这使得各自的优势不能叠加发挥。相关部门可以从制度上支持年轻研究生导师兼职担任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工作重心放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从工作实践中提升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更好地教书育人。同时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资助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作为经验推广。既有助于提高研究生辅导员理論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
(三)建立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沟通机制
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的沟通联系能够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研究生辅导员应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积极主动和研究生导师联系。对于通知类事务可以直接线上联系,例如:微信、QQ,这样能保证信息的时效,及时将研究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和日常表现反馈给导师。导师也可以及时将研究生专业学习、心理状态变化反馈给辅导员。线下可以通过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及时通报研究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对于突发状况及时商讨,共同应对。对于学生的评奖评优,要征询导师的意见,并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要构建双向交流保障制度,从制度和规范上保障沟通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
(四)建立责任明确的考核机制
在现行体系下,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在制定导师学术科研水平考核要求的同时,也要明确德育的考核要求,制定合理全面的考核和监督体系。在导师岗前培训时,对相关考核和监督体系进行解读,使导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执行情况,防止制度流于表面。例如:检查《导师思想政治工作记录本》,查看导师履职的情况。在辅导员方面,除将与研究生相关的工作作为考核要求外,增加与导师协作交流的考核指标,将每年的交流频次、沟通效果、研讨成果作为辅导员考核的重要成果。
(五)建立共同管理的参与机制
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一般由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包括党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奖助学金评定、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这些工作中都可以邀请研究生导师参与。在学院党委的主导下,可以邀请德高望重的党员导师给研究生上党课,参与到学生党员的推优和转正答辩环节。这既有利于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全面了解,也能更加全面考核入党积极分子。导师的专业素质更高,思维更加成熟,在平时的科研指导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将自身的优秀品质传递给研究生,培养学生更加成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导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参与到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倾向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也有助于学生的成才。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担负起更加重要的使命。通过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与辅导员育人的现状,梳理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提出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有效途径,推动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效运行,从内涵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
[1]任丽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有效机制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57-58.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李阳,丛建伟.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工作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3):1-4.
[4]吴敏.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途径研究——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视角[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146-147.
项目:本课题系盐城工学院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1年课题(SZ202110)
作者简介:梁华(1990— ),男,江苏盐城人,硕士,实验师,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周临震(1976— ),男,江苏东台人,博士,教授,从事智能制造、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导师;协同育人
近几年研究生录取人数逐年提高,研究生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导致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方式更加多样化。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股力量,因此探索两者协同育人方式,搭建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辅导员和导师育人现状
(一)导师引领与辅导员教导未形成全力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一般都是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引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但研究生导师一般更重视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培养,对与科研相关的管理工作有着严格要求,对于其他方面往往并没有过分关心。研究生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一般均受过心理学教育,掌握职业规划技能,研究生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明确。辅导员队伍一般都相对年轻,工作有干劲,与学生年纪相仿容易有共同话题。但与导师相比,不容易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不利于工作开展。同时辅导员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工作容易出现间断性。两者都未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未形成有效合力,未能形成1+1>2的格局。[1]
(二)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缺乏协同育人意识
研究生辅导员一般管理的研究生数量比较多,事务性工作十分繁杂,无暇与研究生导师进行频繁沟通。只有发生相对重大的事情时才与研究生导师沟通,从而忽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造成对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片面认识。研究生辅导员一般在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时会与导师沟通,了解研究生相关情况,其余时间很少与导师沟通。研究生导师一般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也极少主动向研究生辅导员了解研究生的情况。只有遇到导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会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生管理工作日益复杂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生源越来越广泛。应届本科生考研人数逐年攀升,往届学生人数也不断提高。研究生年龄上的跨度愈加明显,不少研究生年长于研究生辅导员,甚至超过年轻研究生导师。年龄的差异、阅历的不同、价值观的差距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例如学生奖助学金的评比、党团建设、公寓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都与研究生的培养密不可分。同时研究生成分又相对复杂,单纯依靠研究生辅导员难免会顾此失彼。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参与到上述活动,这有助于研究生全面的成长。
(四)学校缺乏针对性协同育人考核机制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生辅导员肩上,各学校一般都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进行考核。然而对于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制度还相对匮乏,缺乏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研究生导师考核主要是对科研成果进行考核,这也导致导师更加重视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科研成果产出,从而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制定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考核制度时,既要明确学术科研考核要求,也要强调德育考核要求,制定合理全面的考核监督体系,使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方向一致,协同育人。
(五)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政策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2]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两支主力军,坚持全方位育人、深化改革、立德树人,充分两者合力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在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下,单纯依靠导师或者辅导员培养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唯有依靠两者之间产生合力,避开各自的劣势,将优劣势进行互补,才能真正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3]
(一)专业优势的互补
辅导员岗位一般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或者入职时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在学生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研究生,加强与研究生的精神层面交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研究生导师是专业方向的引领者,在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将思政元素融入科研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提高研究生的思想觉悟。
(二)日常沟通的互补
研究生辅导员相对于导师年轻,与研究生年龄相近,年轻有干劲,更容易与研究生有共同话题,文件政策精神更易于向研究生传达。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专业的引领者,在研究生心目中更具有权威性。研究生辅导员一般按1:200配置,相对于辅导员,研究生导师更熟悉自己的研究生,对于平时出现的问题,消息能够更快地掌握,更为迅捷地跟辅导员进行信息的沟通,共同保障学生的成才。
(三)工作场合的互补
研究生导师着重于学术上的引领,主要指导学生的学术科研工作,工作重心在课内。研究生辅导员着重于学术外的管理工作,工作重心在课外。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共同为完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护航。
三、研究生协同育人有效途径
(一)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一般来说,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素养、科研价值、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比较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因此新增研究生导师的上岗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4]在岗前培训中要安排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风师德教育专题,邀请一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导师作相关经验的交流,增加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岗前培训,才能让导师快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点,更好地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建立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队伍融合机制
研究生辅导员属于学工系统,研究生导师属于专任教师队伍,两者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理,这使得各自的优势不能叠加发挥。相关部门可以从制度上支持年轻研究生导师兼职担任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工作重心放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从工作实践中提升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更好地教书育人。同时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资助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作为经验推广。既有助于提高研究生辅导员理論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
(三)建立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沟通机制
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的沟通联系能够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研究生辅导员应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积极主动和研究生导师联系。对于通知类事务可以直接线上联系,例如:微信、QQ,这样能保证信息的时效,及时将研究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和日常表现反馈给导师。导师也可以及时将研究生专业学习、心理状态变化反馈给辅导员。线下可以通过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及时通报研究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对于突发状况及时商讨,共同应对。对于学生的评奖评优,要征询导师的意见,并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要构建双向交流保障制度,从制度和规范上保障沟通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
(四)建立责任明确的考核机制
在现行体系下,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在制定导师学术科研水平考核要求的同时,也要明确德育的考核要求,制定合理全面的考核和监督体系。在导师岗前培训时,对相关考核和监督体系进行解读,使导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执行情况,防止制度流于表面。例如:检查《导师思想政治工作记录本》,查看导师履职的情况。在辅导员方面,除将与研究生相关的工作作为考核要求外,增加与导师协作交流的考核指标,将每年的交流频次、沟通效果、研讨成果作为辅导员考核的重要成果。
(五)建立共同管理的参与机制
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一般由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包括党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奖助学金评定、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这些工作中都可以邀请研究生导师参与。在学院党委的主导下,可以邀请德高望重的党员导师给研究生上党课,参与到学生党员的推优和转正答辩环节。这既有利于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全面了解,也能更加全面考核入党积极分子。导师的专业素质更高,思维更加成熟,在平时的科研指导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将自身的优秀品质传递给研究生,培养学生更加成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导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参与到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倾向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也有助于学生的成才。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担负起更加重要的使命。通过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与辅导员育人的现状,梳理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提出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有效途径,推动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效运行,从内涵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
[1]任丽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有效机制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57-58.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李阳,丛建伟.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工作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3):1-4.
[4]吴敏.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途径研究——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视角[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146-147.
项目:本课题系盐城工学院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1年课题(SZ202110)
作者简介:梁华(1990— ),男,江苏盐城人,硕士,实验师,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周临震(1976— ),男,江苏东台人,博士,教授,从事智能制造、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