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锐的批判与深沉的思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w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辛克莱·刘易斯凭借小说《大街》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本文试从刘易斯对美国社会问题敏锐的批判和深沉的思考两个方面,浅析他的代表作《大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辛克莱·刘易斯 讽刺 颠覆 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远离美洲大陆,使得美国经济在20年代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美国迅速超越了欧洲那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并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钱笼罩了一切也掩盖了一切,社会上随处可见金钱的威力,到处都在谈论着商业和金钱的魅力,人与人之间相互攀比,高度的商业化迅速使得人际关系边缘化,人际之间的信任危机立刻显现出来,正如文章所描述的“甚至觉得没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友谊,连家庭生活也充满了铜臭和虚伪的矫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文学也大步跨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辛克莱·刘易斯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他对美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是卓越的,他摒弃了19世纪那种所谓乐观高雅的浪漫主义俗套的桎梏,其作品着力刻画和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黑暗面”,因此,他也被评论家比作是一位极具有反叛精神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对当时社会中盛行的物质崇拜、实利主义和自命不凡的社会通病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小说《大街》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一 栩栩如生的描写和刚健有力的讽刺
  《大街》出版于1920年,这一时期是美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刘易斯创作的巅峰时期。在这部小说中,刘易斯以新兴的中产阶级和自己所熟悉的美国乡镇为原型,为读者展示了富有特色的美国中西部草原,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美国小镇居民形象。正如评论家纳博科夫所述:
  “刘易斯以栩栩如生和刚健有力的讽刺描写了美国社会在经济空前繁荣的掩盖下的美国人灵魂的畸变,摆脱了豪威尔斯致力描写的‘微笑美国’的旧现实主义俗套。刘易斯作品中那种松散、插话式的形式,那种逼真的模仿的才华,令热爱他的每一位读者都感受到一种粗犷而鲜活的力量。”
  《大街》讲述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孩卡萝尔·肯尼科特的故事。卡萝尔出生在一个法官家庭,是一个美丽活泼而又充满罗曼蒂克情调的城市姑娘。毕业后,卡萝尔在一家图书馆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肯尼科特相遇了,并最终与肯尼科特结成了伉俪。满怀理想的卡萝尔跟着丈夫肯尼科特来到了戈镇,然而两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小镇的生活如此的乏味平淡,甚至四处充满了保守和狭隘。卡萝尔不甘心在闲适中虚掷青春,她要把她想象中的这个美国小镇从根本上去改造一番。于是,她在小镇上积极开展和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立志要改造乡镇,但她的种种努力却遭到了戈镇中以愚民市侩为代表抵制一切变革的保守势力的排斥,他们不惜采用暗中监视、造谣中伤等手段来威胁她。卡萝尔在保守势力的重重包围下感到孤单、迷惘、苦闷、绝望。不过,保守势力的种种活动却都因为卡萝尔的理想主义,而最终宣告失败。但由于卡萝尔对戈镇一点都不了解,甚至她根本就不知道戈镇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仅凭着自己的理想和对小镇的想象,卡萝尔不切实际地去改变着这里,这注定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最后,卡萝尔选择了暂时离开,到华盛顿去寻求新的出路。她在那里找到了症结所在:“真正的敌人并不是个别的几个人,而是那些陈规旧俗。”现实中的人们,往往出于某种诱因的趋使,不切实际地去想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甚至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别人;但是,不顾别人感受就强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强加于别人,这种行动就变成了一种压迫,其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肯尼科特就是在遭遇到种种挫折之后,最初的激情渐渐地被逐渐磨灭了。而屡次受挫的卡萝尔最终也失去了信心,甚至对小镇充满了恐惧,在不知不觉中,卡萝尔妥协了,她试图改变小镇没有成功,反而被小镇同化了。在小说中,肯尼科特不理解卡萝尔的激情与不满,并为此感到深深的苦恼郁闷;但卡萝尔却渴望改变,她因为改变而感到快乐,甚至在思想上也脱轨了。
  二 敏锐的批判触痛了美国人一向沾沾自喜的神经
  书中的主人公之一肯尼科特,其实是以作者的父亲为原型的。通过卡萝尔的坎坷遭遇,刘易斯生动地展示了小镇范围的狭小与外观的丑陋、小镇居民的偏执与狭隘、小镇生活的枯燥无味,尤其是“乡村病毒”的危害。作者把他对美国小镇的真实感受真实地描写出来。某些真实被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使得刘易斯的父亲及乡亲都难以原谅他。该书一经推出就在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这恰恰是因为刘易斯用犀利讽刺的笔触,触痛了美国人一向沾沾自喜的神经。评论者因此称他为“愤怒的美国人”。在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乡村生活远离城市的骚乱与虚伪,是蕴含道德理想的净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乐土。肯尼科特是一个医术卓越的医生,肯尼科特居住的小镇,其外表看上去是那么粗矿,小镇子里的人们成天无所事事,却有着丑陋的习惯,比如,整天地窥视着他人的隐私和生活,肯尼科特表面上似乎是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里,并踏踏实实、努力过着自己的生活,然而,他的真实感受却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真切地感受到了小镇那种所谓的“乡村病毒”,于是肯尼科特被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肯尼科特开始安于现状,对于那些乏味、传统的东西,他开始逐渐地默默去接受,直到最后干脆不去理睬它们。肯尼科特开始每天沉湎于自己喜欢的投资、艺术品以及他自己收藏的汽车,以至于对于那些乏味的东西最终默默地去接受它们。正如文中描述的: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出来充当救世主的角色,更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得尽善尽美,可这看起来又有什么不对劲呢,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因为自己的些须不满,而去整天想着去改变这个世界,乐观积极地去看待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至少比胡思乱想地去想着改变这一切,更为实际可行。”
  美国当时社会的教条化非常严重,所有的戒律和道德准则也都被教条化,如果想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个人就必须抛弃他原有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而必须被迫服从于这种一致性。在当时美国的许多小镇上,人们都把对周围环境的遵从当成是一种美德,因为只有遵从,才会让他们有一种同一性和安全感,而一旦离开这样的群体去生活或是去思考时,他们就会深深地感到不安,甚至是惶恐;而这种盲目的遵从,让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和保持特色生活的本能,甚至连世间的真爱都变得言不由衷了,文中曾这样描述小镇的同一性:
  “小镇周围的一切都那么单一而缺乏灵感;人们的言谈举止无不迟钝和呆滞,然而,为了得到镇子上的人们的尊敬,精神上就要受到严格的节制,这里的人们以愚昧无知为荣,凡是那些具有智力或是艺术素养的人,以及按照他们所说的‘自我炫耀博学’的人,都被视为自命不凡,或是道德出了问题的人,他们的观点也会被视为异端邪说而遭到指责,于是,安于现状遵守规则,成了那里的人们唯一的选择。”
  三 以深沉的思考勾勒出20年代的美国社会
  《大街》的出版,极具颠覆传统的力量,立刻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刘易斯第一次将批判的笔触伸向乡村,小说描写是如此真实可信,以逐层深入的情节表现了乡土观念的伪善、狭隘,最后是小镇的冷酷,从而打破了美国人心目中美好的乡村神话,强迫美国人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在《大街》中,辛克莱·刘易斯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技巧对戈镇的丑陋的外表,小镇人们无聊的生活、思想狭隘,尤其是可怕的“乡村病毒”进行了无情地讽刺和抨击。必须指出的是,刘易斯的抨击是带普遍性的,戈镇只是整个国家的缩影,刘易斯在《大街》的前言中就已明确指出:
  “我们故事中的小镇叫明尼苏达州戈弗草原镇。但它的大街却是各地大街的延伸。在俄亥俄或蒙大拿州、在堪萨斯州或肯塔基州或伊利诺斯州,恐怕都会碰上同样内容的故事,就是在纽约州或卡罗来纳山区,说不定也会听到跟它的内容大同小异的故事。”
  广义地说,“这是对整个美国及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所提起的诉状”。在小说中,当卡萝尔受不了这一切的时候,她选择了逃避,并最终去了华盛顿。在华盛顿,卡萝尔同儿子过了一段繁忙却又相对平静的日子,这段时间,她开始去思索自己过去在小镇的那段日子,当人们置身其中的时候,是很难看透生活的本质的,只有置身世外的时候,人们才会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卡萝尔开始回忆在小镇的的生活,当时的种种情景,看似荒谬却又那么合情合理,只是自己没有弄清小镇生活的本质,当她领悟到了这里的真谛的时候,卡萝尔最终又回到了戈弗草原,以前的她一点都不了解小镇,也一点都不了解戈弗草原,而当她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卡萝尔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小镇的一切了,小镇依然没有任何的改变,只是她开始了解这个小镇,以致不想去改造它、改变它了。为此,刘易斯被誉为美国杰出的社会批评家。正如威帕所说:“到目前为止,刘易斯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作为社会现象的出现……刘易斯是美国社会最成功的批评家,因为他的抨击是公正的,而他自身即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大街》所揭示的深刻主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
  这种敏锐的批判的背后,实际蕴涵着作者对美国社会的深层次的思考;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刘易斯的作品最好地描绘了20年代的美国社会,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美国特色;刘易斯选择了一个恰当的历史时刻来描写美国的小城镇,“大街”几乎成了美国社会保守生活的代名词,他的小说也因为生动地展现了美国的国民性格,从而给予欧洲人一个全新的美国人形象。刘易斯通过刻画戈镇小市民的种种丑态,淋漓尽致地对“乡村病毒”进行了抨击与批判,这也是美国各地城镇都有的陋风恶习。对于小说的评价集中反映了舆论界对刘易斯作品艺术成就的总体看法。在《大街》第十六章中,卡萝尔对盖伊·波罗克说:
  “我想请你帮我一块儿琢磨琢磨。我觉得现在妇女们总是被黑暗团团围住。这到底是怎么搞的……请问我们究竟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到底需要什么呢……我觉得,也许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为理智的生活。我们对单调乏味的工作、睡觉和死亡感到厌烦,我们也讨厌经常目睹仅仅有少数人才能成为个性鲜明的人……我们想得到一切,我们永远得不到,因此我们永远不会满足!”
  卡萝尔正是表现了这一冲突的主题:“为自我实现而斗争”。作为刘易斯着力刻画的小说主人公,卡萝尔是一个令美国读者印象深刻的强有力的形象,因为她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刘易斯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的困惑。主人公所反叛的是美国虚伪的民族特性,反叛的是美国人奉为经典的教条,这一教条正如卡萝尔在小说中所说的那样:要做一个美国的好公民,必须认同社会上盛行的每一个观点。文章同时也表现了刘易斯对摆脱了美国中产阶级固有价值观念之后的自由生活的深邃思考。
  四 结语
  《大街》的出版问世,曾被称为“20世纪美国出版史上最轰动的事件”,而小说也因此成为当时堪萨斯州各级学校学生的必读教材。由于小说主题新颖,风格别致,洋溢着浓郁的美国中西部地方风情,此书被评论家誉为“美国文学中描述地方风情最出色的文学作品”。而刘易斯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中,却十分谦逊地说到,如果诺贝尔文学奖选中的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位美国人,比如德莱塞,又或者是奥尼尔,同样也会听到来自美国的嘲骂和反对声音。他还在自己的演说中对舍伍德·安德森、海明威、福克纳等美国作家大加赞扬,可惜他所提到的这些人并没有给予他同样的宽容与肯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易斯作品的艺术成就正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1] 辛克莱·刘易斯,潘庆译:《大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张禹九:《辛克莱·刘易斯》,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 辛克莱·刘易斯,李定坤译:《阿罗史密斯》,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蔡淑红,女,1976—,河北唐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工作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禅学作为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在唐代玄奘时期得到大力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以禅学为设计理念的寺院,这种“禅心之园”深深地影响了后期日本建筑风格的走向,形成了新的建筑流派。本文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枯山水园林建造手法,结合禅宗文化在园林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对比西方建筑的特点,阐述禅宗文化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禅学 园林设计 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在当代的女作家群中,王安忆是一个十分关注人情感缺失的作家,她将孤独当作一种普遍而根本的生存困境加以表现,从而追寻生命的意义。本文从亲情的疏离、友情的沙漠、爱情的不可得三个角度,深入考察蕴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对人生孤独处境的体验和挣扎,感知作者因深谙人生的痛苦和悲凉而对人类产生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王安忆 情感 孤独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孤独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丹
期刊
摘要赖特在其小说《长梦》里揭示了白人文化移入对非洲裔美国人的重大影响:白人文化移入提高了美国黑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黑人的种族自尊心,同时也可能引起黑人青年对白人文化的追捧和盲目崇拜,进而导致了黑人非洲文化的逐渐衰落。美国种族社会对黑人的压迫和对黑人人权的践踏必然导致黑人第三种意识的形成和爆发,而这种新意识有助于黑人建立自信心,推动黑人意识从双重意识向三重意识方向的转变。  关键词:非洲根文化 第三种
期刊
摘要《棉花垛》和《笨花》都是铁凝以棉花种植为创作素材的小说,同时也是给铁凝带来巨大声誉的小说。由此看来,铁凝的创作与棉花这种植物有了不可解的情缘,铁凝从棉花上得到了充足的创作灵感,并将棉花这种植物寄予了丰富的内涵。本文正是抓住铁凝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分析其作品中“棉花”的丰富意涵。  关键词:铁凝 棉花 意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新年伊始,作家铁凝推出了自己潜心六年
期刊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人在自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被深刻反映出来。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运用生动深刻的象征手法使小说具有了很深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作品中所表现的象征艺术加以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老人与海》 象征艺术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 《老人与海》的写作背景  小说《老人与海》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厄内斯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女性文学”、“女性气质”、“身体写作”三个基本概念的语境变异,以思维和行为主体的方式,给予其女性主义的理解和宽容。揭示了现实语境中当代女性主义疏离情境,在追求与困惑中隐现着作家自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文学 女性气质 身体写作 比较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文艺学界,西方文学理论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主题,由于彼此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需求、思维模式
期刊
摘要黄佩华《杀牛坪》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把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生存境遇的忧患意识。小说表面上叙述了村民对自然的破坏、漠视,实际上揭示了当代人的深层精神危机;小说的生态主题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动物深切的关怀、同情与尊重,突出了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想。  关键词:生态美学 天人合一 生态关怀 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黄
期刊
摘要历来的都市文学史研究对女性作家创作的评价都不高或不够关注。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对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都市题材文学创作进行梳理后发现,都市文学的兴起和女性作家创作的兴起是同步的,而且关系密切。女性作家都市题材的创作对20世纪中国都市文学的贡献不容忽视,她们在都市文学史中有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都市文学 女性创作 女性意识 文学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历来的都市文学
期刊
摘要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用不寻常的语言模式来对文学语言进行改变,使得文章充满活力而不显呆板,但是对于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各个作家的运用和表现都各有不同。本文试从英美文学典型作品出发,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特点的精华,并得出结论:语言陌生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对文中文字所表达意蕴的充分注意,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发挥主体间性的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 《尤利西斯》 陌生化语言 特点 赏析  中
期刊
摘要对文学作品叙事的分析、解读与阐释,可以引入语料分析的方法。本文探讨了该种方法在分析叙事视角多变、结构复杂、表现形式非传统性的文学作品,以及理解作者在作品外衣包裹下所要表达的深层思想的作用。  关键词:语料分析 小说叙事 叙事视角 意义构建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文学作品叙事研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常规的定性分析中的使用。语料库语言学对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