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临床特征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B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基因突变谱及临床特征。

方法

对2009年2月1日至2018年11月1日收治的178例初诊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全部178例患者中,男89例,女89例,中位初诊年龄为49.5(3~86)岁。JAK2V617F基因突变频率为16.45%(1.67%~43.90%),CALR基因突变频率为40.00%(10.00%~49.15%),MPL基因突变频率为25.10%(25.00%~40.00%)。与CALR基因突变的患者相比,JAK2V617F基因突变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年龄(P=0.035)、初诊白细胞计数(P=0.040)、初诊血红蛋白浓度(P=0.001)和较低的初诊血小板计数(P=0.002)。47例(27.01%)患者诊断ET前发生血栓事件,3例(1.72%)诊断ET后发生血栓事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P=0.013,OR=4.595,95%CI 1.382~15.282)、心血管危险因素(P<0.001,OR=8.873,95%CI 2.921~26.955)为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CALR基因突变(P=0.032,OR=0.126,95%CI 0.019~0.838)为血栓事件的保护性因素。年龄>60岁(P=0.042,OR=4.045,95%CI 1.053~15.534)是影响ET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年龄>60岁患者的OS时间分别为(115.231±1.899)、(83.291±4.991)个月(χ2=6.406,P=0.011)。

结论

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60岁为ET患者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CALR基因突变为血栓事件的保护性因素。年龄>60岁是影响ET患者总生存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供肝数量的短缺和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不断增多,两者之间的供需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肝移植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扩大标准供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供肝来源,但其术后发生多种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扩大标准供者器官移植领域,探索全新的器官保存方式。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通过模拟正常生理状态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实现对
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如何合理利用和准确评估扩大标准供者,提高器官利用率,是移植临床所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扩大标准供者在肾移植和肝移植的应用做一概述,以促进扩大标准供者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经食管心脏超声(TEE)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非常适合重症患者诊治的需求而得以在ICU中应用。但由于重症患者诊治的特殊性,目前的应用方式尚未完全适应重症医学的特点,进而限制了其优势的发挥。因此我们结合自己的临床探索实践及国外研究,在重症医学理论指引下,将传统TEE拓展和改进并整合重症医学理念,确立了重症经食管心脏超声(TEECC)的概念,梳理了相关理念与应用规范,制定了《中国重症经食管超声临床应用
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且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本文就《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中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章节进行解读,旨在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早期识别、及时处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能力。
期刊
目的探讨伴ins(15;17)隐匿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遗传学检测方法及其临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373例初诊APL病例,筛选出PML-RARα检测RT-PCR阳性、间期FISH阴性的APL患者进行回顾检测分析,采用中期FISH和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结果共发现7例隐匿型APL患者,这7例患者15号染色体上分别插入了小的RARα片段,形成ins(1
期刊
期刊
期刊
碳离子放射治疗(carbon ion radiotherapy, CIRT)属于高线性能量传递(higher 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射线。碳离子射线不但具有适合肿瘤放射治疗的物理剂量分布特征(Bragg峰),而且主要通过导致肿瘤细胞DNA的双链断裂杀灭肿瘤细胞,因此较光子射线具更强的生物学效应,对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灭作用。化疗药物与光子放射治疗的联合治疗是目前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