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探究

来源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内在契合之处:二者同属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同为我国农村工作的实践要求。目前,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仍然存在着体制机制衔接不畅、乡村产业发展困难、内生动力难以激发等困境。应从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激活内生动力等方面,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1.02.009
  文章编号:2096-9864(2021)02-0070-06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该文件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党中央高屋建瓴地提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学界围绕该问题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总的来看,既有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二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面临的困境问题;三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路径问题。
  通过梳理发现,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的研究虽然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但该问题依然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如在两者之间关系上,现有研究大多从“五大振兴”的宏观角度提出相应的衔接路径,较为宽泛,缺乏对二者逻辑关系的具体研究。基于此,本文拟在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内在契合的基础上,指出二者有效衔接面临的困境,提出摆脱困境的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契合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弛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两者既有其各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也有内在契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翻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以看到,农村工作一向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贫困人口获得土地,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施小规模的救济式扶贫,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取得空前绝后的伟大成绩,为新时代开展乡村脱贫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从耕者有其田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三权分置”改革,从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工作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心。可见,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贫困治理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关注的焦点,我们党一以贯之地致力于帮助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更是连续多年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开展不同规模的扶贫行动。这都彰显出我们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三农”问题的密切关注。
  2.共同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城乡关系理论、消除三大差别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共同理论渊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进步是建立在对直接生产者完全剥夺基础上的,是以一线工人的贫困化为代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是贫困产生的原因。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土地所有权的研究,指出土地国有化是社会大生产的必然发展,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的土地私有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被用作植物的肥料”,强调城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融合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废除私有制、實现土地国有化、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的改革,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表彰大会上指出的,“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不断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避免返贫现象,逐步缩小城乡差异和贫富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我国农村工作的实践要求
  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昭示着农村工作的重心从脱贫转变为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对脱贫县要持续关注再送一程,切勿高奏凯歌、打道回府,同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和帮扶,继续在乡村推进扶贫政策落实。针对不同地区开展特色种养业,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掌握贫困人口脱贫后的生活状态。经过八年脱贫实践,我国在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相对落后,教育、医疗、交通、基本公共服务等水平较低,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不足,城乡差距仍然比较大,还需要提高“三保障”的水平。同时,基础较好的乡村已经先行一步进入振兴的初步探索阶段,基础较差的乡村才刚刚脱贫,长此以往,村与村之间的差距会慢慢扩大。另外,贫困问题并没有彻底消除,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任重道远,我国依然需要继续进行乡村贫困治理。因此,我国农村工作需要进一步持续发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持续推进,以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困境
  虽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还面临着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等方面的困境。
  1.体制机制衔接不畅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健全的扶贫体制机制,累积了较为丰富的扶贫工作经验。乡村振兴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其在体制机制方面的要求与脱贫攻坚不尽相同,而体制机制的有效衔接是两大战略顺利衔接的基础条件。目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其一,政策衔接不到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方政府开始着手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目前,虽然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但具体的衔接政策和实施方案还不完善。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为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点,但依然缺乏促进二者有效衔接的具体细则。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实践中二者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不畅导致二者无法有效衔接。其二,衔接随意化、零散化。准确理解政策是科学执行政策的前提。当前,各地对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有的还存在一定偏差,有的地方就脱贫谈脱贫,就振兴谈振兴,忽略了两大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二者的衔接问题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导致二者衔接工作的随意化和零散化,衔接“两张皮”现象。其三,组织衔接较为困难。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负责两大战略实施的机构和部门不统一,一般来说脱贫攻坚由扶贫办负责,乡村振兴战略由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二者在产业发展、文化宣传、人才培养、生态保护等具体工作上存在诸多职能交叉和错位,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定的沟通协调困难,组织衔接较为困难。
  2.乡村产业发展困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推动力。产业发展都有一定阶段性周期性,大部分产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升级换代,扶贫产业同样要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市场规律,特别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乡村产业。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扶贫产业同质化,缺乏地域特色。多数地区扶贫产业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生搬硬套不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无法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扶贫效果不明显。其二,扶贫产业可持续性不强。由于政策、市场和扶贫干部自身等因素,脱贫攻坚阶段被选中的产业前期往往能得到高度关注和大量资源投入,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快的发展,但是后期往往供血不足,扶贫产业可持续性不强。其三,农民主体性缺失。目前,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认知能力较差,脱贫能力不足,思想认识不到位,扶贫态度消极。而且,基层政府在脱贫指标压力下易采取资产收益扶贫的方式,通过发放红利分红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而通过发放红利分红式的扶贫并没有使贫困人口切实地参与扶贫,贫困人口依然没有掌握可持续脱贫的能力,脱贫不具有可持续性,存在重新返贫的隐患。任何脱离农民自身的产业发展,都与产业兴旺相悖,持续的产业兴旺需要的不只是外界的帮助,更是贫困人口自身脱贫致富的心态和能力。
  3.内生动力难以激发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因此,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应加快激发农村居民的内生动力。当前,在激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生动力方面尚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农民异质性、流动性增强,难以激发其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生动力。随着农村“半工半耕”劳动方式的日益普及,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已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去城市工作学习,使得乡村人力资源出现空心化现象。目前农村居民的大部分收入是进城务工所得,小部分收入是通过务农或其他方式所得,农民与农村关联的黏性降低,难以激发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其二,政府主导性与农民主动性难以协调。当前,扶贫方式多由政府主导和推动,以责任捆绑方式自上而下推进帮扶脱贫,而且,脱贫政策特有的特惠性,客观上会滋长一些贫困户的惰性思维,使其坐收渔利。所以,在实践中政府主导性与农民主动性难以协调,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积极性不高,自主脱贫意识淡薄,存在“早脱贫、早吃亏”的消极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其三,自主脱贫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当前的扶贫政策存在一定的福利性,扶志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助长一些贫困户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对于扶贫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不闻不问;另一方面,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思想认识影响脱贫态度,部分贫困人群自主脱贫意识淡薄,缺乏信心和勇气。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興的有效衔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应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其一,应加快制定衔接政策。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对一些重大政策的调整优化提出了方向性和原则性的要求,对于二者的衔接做出了初步探索,各地应加快衔接政策制定速度,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其二,应大力宣传减贫振兴政策,提升政策认同感,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扫清思想障碍。通过搭建网络乡村平台、专家咨询平台、精准扶贫对接平台、人才招聘推介平台等,宣传减贫振兴政策,提升贫困群众的政策认同感。同时,应通过农民服务站为农村居民开展技能培训、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等,提升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能力。其三,应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地方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应充分借鉴脱贫的成功经验与教训,重视当前农村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形成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构建起权责清晰、各司其职、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
  2.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其一,应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产业。应充分响应“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的号召,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鼓励贫困人员参与特色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将特色产业与贫困户、村集体等实现有效对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实现特色扶贫产业与产业振兴相衔接的路径,进一步将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其二,应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性。201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对现代农业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农业产业融合可以发挥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应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链增值分享机制,扩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其三,应培育农民主动性。一方面,应提高乡村贫困人口主体意识,唤醒贫困人口脱贫自主性;另一方面,应通过各种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构建,培养一批有主体意识的乡村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为乡村长期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激活农村居民内生动力
  马克思指出:“人类进行一切实践和历史活动的前提,是需要的满足。”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强化其自身主体性,提高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使其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积极主动创业兴业。其一,应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回乡发展,为其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同时,吸引城镇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扶贫事业,投身乡村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社会大潮中,为农业农村的发展保驾护航。其二,应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农民自主之间的关系,培育村民主体意识,唤醒农民脱贫自主性。一方面,应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动之间的关系,积极聆听采纳群众意见,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应针对乡村扶贫脱贫过程中内生动力不足的状况,采取各种措施引导贫困人口提高主体意识,激发群众的脱贫活力。其三,应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培育乡风文明。一方面,应帮助贫困人口树立主动脱贫的意识,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鼓励贫困人口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另一方面,应通过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要求,提高乡村基础教育水平,转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使其做到自力更生、自主脱贫。应通过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能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乡村长期繁荣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四、结语
  我国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不仅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且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贫困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当前,只有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才能保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顺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他文献
采矿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采矿作业过程中需要经常面临各种复杂地质环境,合理选择采矿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决定采矿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对采矿施工期间安全性也会产生
因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加强食品保障食品安全非常重要.其中通过利用有效的手段开展食品安全卫生检验工作,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重点分析气质联用
设备台账的数据是支撑公司设备资产管理、状态评价、运维决策等业务的基础数据,设备台账质量直接影响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生产域数字化转型建设.本文以广西电网北海供电局变
根据元宝山电厂对输煤控制系统改造的要求,该系统采用OMRON的PLC控制系统.改造时,考虑了PLC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I/0控制点数、程序存储容量、后续的可扩展性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逐渐迈向国际化,同时对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国际化水平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课题。研究阐述了"双
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中,针对部分尚未成为标准必要专利的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待开放专利,专利行政部门应特殊进行事前审查防止其在专利许可磋商过程中实施限制竞争行为。文章在参
为提升图文信息处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引入"竞赛+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平版制版员竞赛工种所涵盖的核心专业技能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与融合,设计了5个教学项目,文章以其中1个子项目为例阐述了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以2018级印刷媒体技术专业3个班为研究对象,一班和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三班采用传统讲授法授课。结果表明,采用"竞赛+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
“社会结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构成了其对现代性社会批判的中心线索和主要内容.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决定因素、变革
建立了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环境土壤中的8种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析方法.土壤用乙腈-磷酸盐缓冲液提取,SAX-HLB串联小柱净化后,经超高效
石油化工作为高危行业,在生产运输储存期间时有安全事故发生,灭火救援处置也是世界性的消防难题,对灭火救援装备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石油化工火灾特点,探讨新时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