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求“中”——棋圣吴清源

来源 :健康人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清源,1914年生于福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围棋大师,有“近代围棋布局的奠基人”“昭和棋圣”等称号。
  吴清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围棋天分。7岁那年,吴清源从留日的父亲那里学会了围棋,11岁时就被围棋界人士誉为“围棋神童”,14岁时在国内已无敌手,于是东渡日本(当时日本举办了大量的围棋赛事,其围棋水平远超中国),开始了职业棋手的生涯。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运用自创的新布局对阵日本围棋界第一人本因坊秀哉,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名人,甚至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小说《名人》中,也少不了吴清源的名字。
  從1939年著名的“镰仓十番棋”赛事开始,吴清源独霸围棋擂台长达20余年,获得了日本围棋界全部的头衔和称号,战胜了所有日本的顶尖棋士,并将这些对手打到降格(一种迫使败者降低棋手级别,以表示其不能再与胜者平等对局的一种围棋规则),成为那个年代当之无愧的围棋界最强者。
  一生求“中”
  吴清源先生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命哲学。对弈的最终目的,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道”,追求棋艺和人生的共同完美。吴清源的自传起名为《中的精神》。他解释说,围棋的理想是“中和”,又可理解为“调和”。“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有了取得阴阳平衡的那一竖,才构成“中”字。


  要想达到“中”的境地,绝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内心修养。因此,人们无论是在下围棋的时候,还是在修身养性方面或其他方面,只要达到“中”的境界,就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冷静地看待问题,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做法。吴清源说:“我在下棋时从不考虑胜负。无论胜负,只要我每次都能下出最好的一手棋,就可以无憾。和下围棋一样,人生一世就是修行一世,无论是输是赢。”
  勤开窗习惯寒冷
  吴清源先生从小身体素质就很差,曾得过肺结核。在那个时代,肺结核的致死率非常高,但吴清源得以幸免于难。他回忆说,这可能得益于他的一个养生小举措,就是经常开窗通风。他说:“我坚持每天开窗通风,适应了寒冷的空气,免疫力也就变强了。”此外,经常开窗还能促进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健康大有裨益。
  保持一颗平常心
  吴清源先生一生勤奋,日日摆棋,无休无止地攻研围棋之中的奥妙,几乎达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忘我境地。虽说他的威名已经享誉世界棋坛,他却一生淡泊名利,身在局内而神游棋外。他生性好静,不喜世俗交往,除了爱棋之外还爱山,也爱马,更爱信仰。谈到围棋的输赢,他说,平常心就是本来心,“人之初,性本善”,吴清源是这样解释平常心的。
  当年,吴清源之徒林海峰初到日本时,完全不能发挥自己的水平,连遭败绩,前去恳请师父指点,吴清源只说了“平常心”三个字。他说:“平常心就是本来心,争强好胜,临阵胆怯都不是平常的心态,只有消除一切杂念之后恢复本来的面目,才是一颗平常心。”


  在物质享受方面,吴清源就像是一位有道的高僧,素来烟酒不沾,既不打麻将,也不玩高尔夫球。虽然他早已名满天下,但他也没有自己的别墅和轿车,而是与夫人一起平静地住在日本东京的一座普通公寓里。除了围棋,读书是他平生唯一的爱好。吴清源说,每当感到痛苦、孤独、愤怒、无助时,他就背白居易的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也许是深深领会了这首诗的涵义,吴清源先生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都能做到泰然处之,波澜不惊。
其他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
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如何与艺术实践更好的结合,使学生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迅速的适应社会,是声乐教师亟需关注的一项课题。在传统的基础声乐教学基础上,通过启发和引导式的
当前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是"一点两维"。一点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两维即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持续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构建服务型执政党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前提。应当从确立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