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事件的长度 加大事件的厚度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405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古老的传说
  那家佐
  
  一
  落叶,孤桥,古刹。
  一个小脚女人,背着个孩子,一个女孩儿。跪于送子观音面前。她虔诚地祈祷,盼着生下个男孩儿。孩儿她爸已经纳了妾,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
  这是她外婆的外婆。
  
  二
  枯藤,老树,农家。
  一个绾髻女人,抱着个孩子,一个女孩儿。久久伫立于古道,翘首等待着离家远走的孩儿她爸,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
  这是她妈妈的妈妈。
  
  三
  柳丝,清泉,小镇。
  一个短发女人,牵着个孩子,一个女孩儿。抽泣着回到娘家,一头扑在母亲的怀抱,诉说着丈夫的打骂,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
  这是她的妈妈。
  
  四
  霓虹灯,立交桥,城市。
  一个披肩长发的女人,疯了似的在跑,身后跟了个娃娃,一个女娃。妈妈给她讲了妈妈的故事,还有外婆的以及外婆的外婆的故事。她笑了,笑着笑着,又伤心地流出泪来。
  难道自己也是这个古老传说中的她……
  
  赏析
  闻一多曾提出著名的“三美”诗歌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何谓建筑美?闻一多认为,建筑美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均衡美在诗里的反映,它把诗歌的审美从听觉领域扩大到视觉领域。诗歌不单要具有音韵学上的音乐美,而且要具有形式上的整齐美。旧体诗如此,新体诗也如此。比如下面这首名为《却上心头》的歌词,读起来就有一种整齐的美。
  天也悠悠,地也悠悠,天地无边无尽头。
  魂也悠悠,梦也悠悠,魂萦梦牵何时休?
  几度回首,几度凝眸,几度相思几度愁?
  说也含羞,说也含羞,望断天涯何时休?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歌如此,记叙文也可以如此。记叙文若采用往复循环的写法,不但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能用一次又一次同类事件的反复出现来延长事件的长度,加大事件的厚度,从而使叙事得以强化和升华,使读者对叙事得以进行不断的回味和思考。这样的范文很多,《古老的传说》就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一篇。
  这篇文章有好几种版本,我宁愿相信这一种。文章写的是生女孩的女人的悲剧,这个悲剧是用四个女人的相同遭遇反复出现来构成的:第一个是“她外婆的外婆”的遭遇,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丈夫纳了妾;第二个是“她妈妈的妈妈”的遭遇,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丈夫就抛下妻女而离家远走;第三个是“她的妈妈”的遭遇,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便常常遭受丈夫的打骂;第四个是“她”的遭遇,“疯了似的在跑”。作者采用的是“情节重复,细节省略”的写法:“情节重复”拉大了故事的时间长度。文章通过这一遭遇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身上的反复发生,让读者对重男轻女这一封建遗留思想产生“史”的认识,不仅鞭挞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而且还揭露了这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产生的历史土壤,批判了至今还在我们生活中作怪的封建意识的痼疾。几个画面的组接对读者形成了强有力的主题冲击力量;“细节省略”则是对情节进行粗线条的勾勒而不是细节描写,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单独看哪一个片段都很单薄,组合在一起则厚重得让读者产生一种压抑感,就像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只有组合在一起,那些单独看来平常至极的词语才能渲染出凄清的意境,写出天涯游子的“断肠”之痛。
  往复循环式结构在组合细节单元时,不是像纵向式结构那样,采用时间顺序,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设计场面,而是按照空间逻辑的顺序,把几个相同画面拼装在一个艺术空间里。当然,也可以把几个不同的画面拼装在一个艺术空间里,这样也能产生往复循环式的美感,只不过从写作理论上讲,这已不再是“往复循环式结构”,而是“片段组合式结构”了。请看下面一篇学生的习作:
  
  卖柑者言
  沈阳东北育才学校 汪 湛
  
  一
  西服、领带、手机。
  “这橘子怎么卖?”
  “两块一斤,这橘子可好了,皮薄肉甜,
  买了包你不后悔。你要多少?”
  
  二
  工作服、麻绳手套。
  “师傅,这橘子怎么卖?”
  “两块,要多少?”
  “问问,不买。”善意地笑。
  一脸不屑。
  
  三
  布衣、布鞋。
  “老乡,旅馆怎么走?”
   “不知道。”
   恳求地再问,
   白眼。
  你看,不同的画面也可以放在一起构成一个艺术空间,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留给读者较大的思考空间。其实,“片段组合式结构”也罢,“往复循环式结构”也罢,其体现的艺术规律是统一的:在多样中寻找一种集中。这就是说:这两种结构都有若干个不同或相同的画面,这若干个画面组合在一起要表现一种统一的、集中的内蕴。主题含蓄,是这种写法的特点之一,一般情况下行文中不夹杂议论。
  如果你感兴趣,请拿起你的笔,以这种写法记下某种社会现象,来引发大家深深的思考。记着:只要描述,不要议论呦!
其他文献
2007年山西省中考是我省全面贯彻、实施《新课标》,运用新教材之后的首届中考。作为中考重头戏的现代文阅读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明显地突出了“感受、理解、评价、欣赏”等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尤其是说明文阅读,选段内容蕴含地域文化,考查科学素养,富有地方特色,做到了独具匠心巧为之。现在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道题,对今后的说明文阅读训练与应考是有明显的借鉴作用的。    原题回放    中国
期刊
文题展示:  没有一颗心生来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之海“沉醉不知归路”?  题目:我最好的朋友  要求:请将题目填写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主,要有描写,
期刊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周道如砥() 廓然无累() 乐此不pí() 粗制làn()造  2.在你认为有语病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句子。[任选一题作答,多答按第(1)题记分](2分)   (1)新型自动驾驶仪是无人驾驶飞机中很重要的设备,目前几乎所有的无人驾驶飞机都装有这种设备。   (2)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十一个专
期刊
①腰病重了,刚起来不几天,又开始卧床休养,心里十分丧气:今年是我的灾年吗?房贷是要还的;老父亲的病更是要治的;孩子还小,两天不管,她就像钻天猴似的;你看我,工作也撂了,家务也照管不了,每天三大碗的中药,不喝也得喝……生活真是一团糟,糟透了。   ②先生把我扶下楼,说,走,我带你看一样东西。   ③我跟他来到一个小树丛,里面结着一张大蛛网。他从旁边的狗尾巴草上摘一粒草籽撂到网上,有只蜘蛛马上跑了出来
期刊
①有人面对现代化城市,想营造理想中的“都市书香”。这个理想让人产生共鸣。因为城市处处表现的是现代气息,与书香越来越远了。城市的文明,当然不只是这些现代气息和现代标志,还要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   ②书香是什么?我读过很多照本宣科的解释,都不能让人满意。我想这不是一个定义的词语,这个词语非常诗意,不能把它解释透。我读过一段香港作家董桥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的描述,可以解释“书香”:走进中文藏书部
期刊
早报讯 19日上午,在距离无锡市重要水源地贡湖水厂11公里的太湖梅梁湾西部水域出现了蓝藻聚集的情况。无锡市紧急展开打捞工作。目前,贡湖水源厂的水质没有受到影响。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记者在现场看见,附近4万平方米的水域已经呈现出蓝藻大规模聚集的情况,9艘打捞船正在加紧打捞蓝藻。  据无锡市农林局官员介绍,巡逻人员在该水域例行监测时发现了蓝藻聚集的情况,当天9时打捞人员就赶到现场开始打捞。  据分析
期刊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11}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选自《资治通鉴》
期刊
绝句  志南和尚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朱自清在散文名篇《春》中,写春风时引用了这首诗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可见朱自清对这首诗的欣赏、肯定。  作者志南和尚是南宋有名的高僧。作者的诗笔如画笔,在读者眼前铺开的是温馨和煦、妙趣无限的春天景色。“短篷”指代小船,诗中抒情主人公显然是乘着一叶扁舟来的。诗人一路水程碧波荡漾,定然会有轻舟乘风
期刊
影视拍摄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蒙太奇手法”,即适当打破时空界限,把许多镜头剪辑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主题统一的影片。在作文写作中,我们也不妨借用点蒙太奇手法,把多组不连贯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排列在一起,以此来促进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技法讲解:  把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嫁接”到写作中的写作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镜头剪辑式”手法。这种手法用摇、拉
期刊
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少年报社、台湾国语日报·台湾金东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献给新世纪孩子的童诗·童话”海峡两岸联合征文揭晓,湖北省荆州市儿童文学作家张兴武创作的童话《编辑地球》荣获祖国大陆唯一特优奖(共评两名特优奖,另一位为台湾作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获特优奖的作品——  这首诗作以“梦”为载体,通过“我”发明神奇导线、重新编辑地球的联想与想象,显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真心关爱、对家园倾情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