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反映了单位新创造经济价值的环境负荷大小。本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连云港市工业源普查结果中的化学需氧量、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等七种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排放强度减排潜力具有显著的区域间差异与区域内差异。本文提出了促进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强度;区域差异;减排潜力
目前,国内外研究污染物排放的文献多侧重于从研究单一或多种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或环境质量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1-2]。这些文献在研究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时,没有将各种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综合评价,缺乏对污染物排强度的区域差异深度研究。
《连云港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要求连云港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减少10%,污染物排放强度年均要降低8.92%。鉴于污染物排放强度研究的现状和连云港市社会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分析连云港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状况,研究各县区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减排潜力,提出连云港市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连云港市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概况
连云港市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等。连云港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工业源普查结果,详见表1及表2。各县区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差别很大,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耗数量和结构、污染物治理程度等紧密相关。
从表1和表2可知,连云港市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其排放总量状况相比,差别显著。
2.连云港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评价
2.1 评价方法
首先,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将7个县区的废水等七类指标的数值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其次,采用均方差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详见表3。最后,将标准化后的值与各指标的权重分别对应相乘,再相加,就得到各县区七类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综合评价值,详见表4。综合评价值越小,表示污染物排放强度越小,单位GDP的环境负荷越小,环境效率越高。
2.2 结果分析
连云港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平均综合评价值为1.30,其中新浦区的评价值最低,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30%;赣榆县的评价值最高,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03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污染物排放强度呈现市区低、县域高的现象。市区的海州区是我市的老工业基地,区域内化工、热电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工业企业较多;而新浦区是连云港市的中心城区,工业源数量少且污染物排放量少;连云区(含开发区)和灌南县近年来新建工业企业较多,这些新建的工业企业采取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较高,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少;而赣榆县、东海县和灌云县的企业规模、生产技术水平相比较而言相对落后,污染物排放量较大。
3.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潜力区域差异分析
因连云港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故以全市污染物排放强度为界线进行两极划分,将县区各污染物排放强度最低的数值作为本区域内污染物排放强度目标值,然后计算各县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潜力,详见表5。
低于全市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各类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潜力与本区域该类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小值相比,减排潜力较大。在减排潜力综合评价上,连云区(含开发区)的减排潜力达到53.01%,为全市最大值。
4.结论
连云港市各县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别显著。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总体排放强度较小的为市区和灌南县,排放强度较大的为县域和海州区。这反映了市区生产过程中新创造单位经济价值的环境负荷要小,防治污染物排放的水平比较高。对连云港市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潜力的分析表明,东海县各种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减排潜力较小;连云区(含开发区)各类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减排潜力较大。
由于连云港市各县区经济实力、生产技术水平、资(能)源利用水平等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类污染物排放强度出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在布置各县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任务时,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为了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要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投入,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加强对污染物的治理,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不断增加洁净能源的使用比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更新改造投资,不断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革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4],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的奖惩激励制度,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KRISHNA P P, Hector Z, Dwi S. An empirical test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water pollution[J ] . Environmental & Resources Economics, 2005, 31 : 325-348.
[2]VALERIA C, Salvatore M. Environment, huma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 64: 867-880
[3]中国环境年鉴编委会.中国环境年鉴-2006[R]. 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 2006: 633.
[4] 郑佩娜, 陈新庚, 李明光, 等. 排污收费制度与污染物减排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生态环境, 2007, 16(5): 1376-1381.
作者简介:
李贵林,男,1973年8月,黑龙江五常人,学士学位,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科研、环境监测工作,已发表论文4篇。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强度;区域差异;减排潜力
目前,国内外研究污染物排放的文献多侧重于从研究单一或多种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或环境质量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1-2]。这些文献在研究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时,没有将各种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综合评价,缺乏对污染物排强度的区域差异深度研究。
《连云港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要求连云港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减少10%,污染物排放强度年均要降低8.92%。鉴于污染物排放强度研究的现状和连云港市社会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分析连云港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状况,研究各县区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减排潜力,提出连云港市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连云港市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概况
连云港市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等。连云港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工业源普查结果,详见表1及表2。各县区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差别很大,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耗数量和结构、污染物治理程度等紧密相关。
从表1和表2可知,连云港市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其排放总量状况相比,差别显著。
2.连云港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评价
2.1 评价方法
首先,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将7个县区的废水等七类指标的数值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其次,采用均方差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详见表3。最后,将标准化后的值与各指标的权重分别对应相乘,再相加,就得到各县区七类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综合评价值,详见表4。综合评价值越小,表示污染物排放强度越小,单位GDP的环境负荷越小,环境效率越高。
2.2 结果分析
连云港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平均综合评价值为1.30,其中新浦区的评价值最低,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30%;赣榆县的评价值最高,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03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污染物排放强度呈现市区低、县域高的现象。市区的海州区是我市的老工业基地,区域内化工、热电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工业企业较多;而新浦区是连云港市的中心城区,工业源数量少且污染物排放量少;连云区(含开发区)和灌南县近年来新建工业企业较多,这些新建的工业企业采取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较高,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少;而赣榆县、东海县和灌云县的企业规模、生产技术水平相比较而言相对落后,污染物排放量较大。
3.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潜力区域差异分析
因连云港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故以全市污染物排放强度为界线进行两极划分,将县区各污染物排放强度最低的数值作为本区域内污染物排放强度目标值,然后计算各县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潜力,详见表5。
低于全市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各类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潜力与本区域该类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小值相比,减排潜力较大。在减排潜力综合评价上,连云区(含开发区)的减排潜力达到53.01%,为全市最大值。
4.结论
连云港市各县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别显著。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总体排放强度较小的为市区和灌南县,排放强度较大的为县域和海州区。这反映了市区生产过程中新创造单位经济价值的环境负荷要小,防治污染物排放的水平比较高。对连云港市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潜力的分析表明,东海县各种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减排潜力较小;连云区(含开发区)各类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减排潜力较大。
由于连云港市各县区经济实力、生产技术水平、资(能)源利用水平等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类污染物排放强度出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在布置各县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任务时,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为了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要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投入,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加强对污染物的治理,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不断增加洁净能源的使用比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更新改造投资,不断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革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4],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的奖惩激励制度,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KRISHNA P P, Hector Z, Dwi S. An empirical test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water pollution[J ] . Environmental & Resources Economics, 2005, 31 : 325-348.
[2]VALERIA C, Salvatore M. Environment, huma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 64: 867-880
[3]中国环境年鉴编委会.中国环境年鉴-2006[R]. 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 2006: 633.
[4] 郑佩娜, 陈新庚, 李明光, 等. 排污收费制度与污染物减排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生态环境, 2007, 16(5): 1376-1381.
作者简介:
李贵林,男,1973年8月,黑龙江五常人,学士学位,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科研、环境监测工作,已发表论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