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光中的花朵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k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人李尚朝的诗集《最后的圣光》,以悲悯的情怀关注现实,关注城市中各种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群,写了他们的辛苦、无奈和快乐以及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本文以《最后的圣光》为切入点,探析诗人笔下城市底层人物的命运和悲欢,以及带给我们的深沉思考。
  关键词:李尚朝 《最后的圣光》 城市底层人物 乐观 现实
  李尚朝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版有诗集《天堂中的女孩》《风原色》《大三峡那光》、散文集《时光之羽》、报告文学集《一个世纪的跨越》等。诗作入选《中国诗选》《现代诗300首笺注》等数十种诗歌选本,有诗作被译介到俄罗斯等国,诗歌《月上中天》被编入大学中文专业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著名诗歌评论家蒋登科主编有诗歌鉴赏专著《李尚朝诗歌品鉴》。现为某期刊执行主编。
  看到李尚朝的简历,我看到了仿佛一个热爱诗歌的青年为自己钟情的事业奋斗的身影。我虽然并不认识他,但作为一个曾经的爱诗人,我依然深为他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我非常喜欢他在诗集《最后的圣光》中的题记:“诗人是未成佛的苦行僧,将人类背在身上,负重前行。”这也体现了作为诗人的社会担当。我认为对于一个有社会良知的诗人来说,不仅仅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更重要的是要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仅要坚守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还应该有人类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关注人类当下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一个伟大的诗人如果脱离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还能写出什么划时代的作品?
  一、悲悯的情怀是诗人关注时代和现实的体现
  在李尚朝的诗集《最后的圣光》中,他以悲悯的情怀关注现实,关注城市中各种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群,诗集第一辑《生活在本地》就写了现实生活中各种职业的人:小商人、卖花姑娘、上学的孩子、捡垃圾的人、的士司机等,写了他们辛苦、无奈和快乐。
  在一篇《小商人》的诗中,他这样写道:
  做生意的小商人
  斤斤计较的小商人
  他没有躲在大树下叹气
  头上冒着热气和汗水
  阳光下的小商人
  他快活地唱歌和吆喝
  作为一个小商人,他每天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与砍价的人们斤斤计较着,为了家中妻儿和自己的生活奔波着,尽管“头上冒着热气和汗水”,但他没有叹气,依然“快活地唱歌和吆喝”。这就是当代小商贩们的群体形象,作为城市经济必不可少的成分,他们是辛苦的,而且付出与收获有时不成正比;但是他们是乐观的,没有抱怨和垂头丧气,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应对现实的无奈。诗人以纯净的诗笔写出了这些城市底层人物的命运和悲欢,带给我们的是深沉的思考。类似的作品还有:
  在大街上走着,这鼎沸的嘈杂
  仍然那么温暖
  你看那地摊
  像乡下的蘑菇
  倔强地开着
  那些叫卖的声音
  来自底层,却透着热气
  这些都生动地描写出了对底层劳动者深切的同情,也许是作为警察的他能更加深入地体验生活的缘故吧。
  二、诗意生活为诗人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爱诗的诗人更喜欢自然,向往诗意的生活,春花秋草、流水人家、鸟鸣山间,都能激发诗人无尽的灵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旅途偶遇都是诗人笔下的良好素材:
  月光活在水上,月光活在
  黑暗的思想中
  月光不懂水性,月光展开翅膀
  在水上飞翔,月光
  在水上,它不会坠落
  月光是我一个夜晚的惊喜
  月光是河流的呼吸
  月光,以水的方式漂浮
  水,以月光的方式潜流
  月光下的河流,它不是隔世的行者
  它透过月光与我同行
  它透过时间与我交谈
  对于月光,我是它心中的一种怀念
  对于流水,我是它心中的一种期许
  敏感的诗人遇到明镜的水面上皎洁的月光,思想顿时活跃起来,月光在他眼中也飞起来了。他把夜晚的惊喜给了心爱的月光,月光也以自己的美给诗人留下永远的怀念。诗人在一首《飞鸟》的诗中写道:
  飞鸟,是你在飞翔中的拜访,还是
  我在飞翔中的回望?
  是你的羽毛将我扇动,还是
  我在扇动你的翅膀?
  在这首诗中,诗人化身为鸟,与“庄周晓梦迷蝴蝶”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是飞鸟,飞鸟亦是诗人,迷离恍惚,情致动人。诗人似乎对鸟有着格外的偏爱,在一首《飞翔的云》中,作者这样写道:
  我这样问鸟是一种什么样的云
  云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梦
  跑得那么快
  连我儿时的幻想
  也跟不上
  表达了诗人对儿时梦想的留恋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正是由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心中的诗意,使诗人拥有了飞翔的翅膀,在诗的天空自由翱翔。
  三、理想主义的创作成就了诗人的荣耀
  理想主义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和价值理念,是一个时代精神生活健康和有力量的标志。在关于理想主义的论述中,我比较喜欢以下的观点:如果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学者,成了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者,丧失了想象未来生活的能力和构建理想社会的激情,那么,这个时代的文化和文学肯定处于缺乏活力的状态和低层次的水平。任何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都应该是一个理想主義者,都应该努力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温暖人心和激励人心的“力量”。
  在黑暗中被风吹散
  夜晚总是要来,而星光不怕等待
  星光就是在远处望我的那个人
  她在黑暗中闪亮,却又将
  被黑夜赶走
  鲁迅说过:“文学总根于爱。换言之,文学总根于希望和理想。地狱里没有文学,因为那里没有希望;天堂里没有文学,因为那里无须梦想;文学只存于人间,因为这里既有灾难和不幸,也存在希望和理想。”文学是在苦难中寻求希望、在困境中追求出路的事业,本来就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理想主义意味着热情和力量,意味着信念和执着。当冷漠和绝望构成的黑暗笼罩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当人们觉得什么都不值得相信、什么都不值得热爱的时候,当文学被当作一种仅仅作为个人宣泄的东西或只当作某些人追逐功名利禄的手段的时候,文学的理想主义之花就会凋零。理想主义是黑暗中的星光,“她在黑暗中闪亮”,而理想的追求过程是艰难的,要付出千万倍的努力和闪亮亮的汗水,甚至需要像虫子一样爬行。   爬行。像虫子一样,咬着另一个虫子的尾巴
  我们整整齐齐,一致向前,而后面的一个虫子
  也咬着我的尾巴
  首尾相连,无始无终,无止无尽
  我爬行。一天又一天
  直到耗尽生命
  我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
  虽然追求的过程那么艰难,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到达理想的彼岸,但理想主义者依然会不惧前行,继续他的探索之路。《最后的圣光》之《非常现实》一辑中许多诗歌都反映了这种追求的遇挫后心情的烦躁和无奈。如《在黑暗中被风吹散》《我漆黑一团》《验证》《说到光》等。
  我第四次说到光,已是一片漆黑了,
  我坐在屋檐下,一点微光在远处
  闪着,我必须睁大双眼,死死地
  盯着,我怕一眨眼,它就消逝了,
  我就会冻成一个冰块
  而在诗集的第六辑《最后的圣光》中,诗人似乎看到了理想的远方,他的笔调也昂扬起来。
  这些云,让我回到
  洁净时代
  它们从大地上升起
  它们回望着大地
  它们说:愿意起伏的人群
  把高贵的头颅抬起来
  愿意沉默的人群
  把疲惫的眼睑垂下去
  云起云涌,它们无视黄金
  黄金的微光
  不能淹没它们
  作者这里化身为天上的云,回到洁净的时代,抬起高贵的头颅,无视黄金的诱惑,展示了理想主义者的美好情怀。在一首《大风起兮》的诗中,诗人写道:
  大风起兮,我摸到了黑暗中跳动的心脏
  风说:陌生的事物迟早会被谙熟
  没有绝望的人迟早会被智慧关怀
  ……
  我是睡在一张纸上的诗人
  大风起兮,我看见纸张翻卷,笔头攒动
  我一旦飞起来,比道路更经典
  比圣人更英明
  诗人自信作为“没有绝望的人迟早会被智慧关怀”,在纸张翻卷、笔头攒动中,他和他的诗会成为经典,流传成圣人的佳句。
  正如中国新诗研究所向天渊老师在评价李尚朝时说的:“他始终坚持人文关怀与艺术追求、担当意识与审美意识、生命体验与诗性探索的紧密结合,注重情感的真诚与思想的深刻,反對语言的雕琢与技巧的炫耀。”的确,李尚朝的诗语言是不事雕琢的,但是充沛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通过淳朴的语言表述出来更加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枝蜡烛,闪着微光
  像我看到的一样,像我一生
  注意到的情景
  这情景不可多得
  像我乡下的爷爷
  在山风里呼着他最后一口气
  这首诗的题目是《一枝蜡烛闪着微光》,信手拈来的诗题、随意道来的内容,包蕴着诗人深刻的思考。在寒冷的夜里,一枝蜡烛的微光是微不足道的,但对诗人而言,闪着他一生的经验、一生的诺言、一生的感悟与伤怀。
  李尚朝在他的《诗歌随想录》中说:“真正的诗歌,在达到物我两忘、神形俱合时,它就像宗教的偈语,让人飞升,脱离凡尘。”我们也希望诗人李尚朝在他选择的路上继续勇敢前行,希望诗歌的花朵在神圣的光波中开得更加绚丽。
  作 者:魏红,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主要从事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依据社会语言学理论,以吕村集村时间词语为语料,通过调查问卷法,了解到吕村集村时间语词的使用情况,发现吕村集村方言时间词语正在发生着变化以及方言时间词语的变化是受到被调查者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语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关键词:吕村集村 时间词语 社会语言学  引 言  吕村集村,隶属于河南省安阳县,距离安阳市区约有26公里。既不屬于方言岛也不是多民族聚居的多语言地区。这里
摘 要:宁可说,隔膜是一堵墙。凡人看墙,肉眼不能同一时同一地既看到这种墙,又看到那样墙。而宁可可以。他坐在办公室,即便暗夜里,也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墙,耸立在眼前,搅扰得他无法安宁。于是,他把眼前晃动的各样墙态,融入到文字里,诞生了《墙》这篇小说,写尽了物质社会人与人之间,由浅入深逐层内化的重重隔膜。  关键词:《墙》 隔膜 信任危机  鲁迅说,隔膜是一层厚障壁;宁可说,隔膜是一堵墙。凡人看墙,肉眼不
摘要:继讲史小说之后,神魔小说取得了极大成就,“真”与“幻”的观念在这类小说的创作与评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古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及评点树立了范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神魔小说小说 评点“真” 与“幻”  继讲史类小说之后,神魔类小说也逐渐发展成为通俗小说的主要类型之一。学术界对该类型小说定名还未能取得统一的意见,出现了“志怪”“灵怪”“神魔”“神话”“神怪”等称谓,因本文的讨论在“通俗小
当前,各行各业、大小城市景区纷纷开始制作向社会展示自己所在行业、地区形象的歌曲,此类形象之歌犹如一张张名片向社会传递出来,也创造了一种全新时尚的宣传渠道。形象之歌的创作宗旨概括有二:一方面要能自励自激,增强向心力;一方面还要完成自我表述,达到自我宣传。但实际操作中,要使得形象歌曲得以广泛流传实属不易,无论是歌词创作还是曲调谱写都十分关键,其中歌词的张力又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著名诗人李尚朝先生致力
摘 要: 辛弃疾文武双全,一生抗金复国,矢志不渝,却常遭冷落压抑,排挤诋毁。他六年间三次登上赏心亭,心中涌起万千矛盾,层层叠叠,织就一腔忠贞。他有归隐的念头,更有报国的决心,但那一股强大的奋发向上的为了民族的力量和忠于祖国与人民的高贵理性如一座丰碑。  关键词:辛弃疾与赏心亭 压抑与奋发 报国与归隐  一、地名与心情的矛盾  辛弃疾第一次登上赏心亭是在乾道四年(1168)。当年他被南宋政府授任建康
摘要:视听语言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元素,影响着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及艺术情感的表达,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及丰富的内在情感共鸣。本文将从画面镜头、色彩、节奏、音乐音响等视听语言对纪录片《三十二》进行剖析,探究其在视听语言角度的多层面表达。  关键词:《三十二》 镜头运用 画面节奏  《三十二》,一部关于“中国幸存‘慰安妇’生存现状”的四十三分钟的纪录短片。短片的主角,是全世界唯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回头远眺,小学的征程早已过去,一晃就是六年啊!来到初中,那些小学时光曾不止一次的打动了我。   还记得那满怀着希望踏进母校的第一步吗?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大家素不相识的挤在一间窄窄的教室里。在那时,第一个认识的人就是老师。他如建筑师一般,建起了我们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桥梁。——他就是这么厉害!   第一节语文课,你还记得吗?耐人寻味且讨人喜欢的拼音,那时是多么吸引我呀!
摘要:小岸在《温城之恋》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淳朴善良,为爱而活,传递出小岸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与向往,并从女性的情感角度构建了独特的、温情的女性文本。抛开唯美的爱情面纱,摒弃小说中流露的温情描写,我们从小岸的作品中清晰地看到作者对传统女性意识和对传统男权意识的微妙认同。作品中缺乏成熟的现代女性意识,作者只借用传统女性意识反思当下社会现实,表现出作者自己独特的对传统女性意识的理
摘 要: 《万事如意》塑造了彭腊梅这个当代文坛全新的护工人物形象,将社会底层护工职业群体生活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体现出薛舒对老龄化、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关注、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万事如意》 彭腊梅 护工形象  薛舒的中篇小说《万事如意》发表于《作品》杂志2020年第1期。小说以湘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间“临终”病房为中心,以负责一号病房护理工作的二十九岁年轻护工彭腊梅的日常工作、生
摘 要:作为现代诗歌的传奇,海子诗歌的意义人们曾如此界定: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是以海子之死为标志结束的。代际的划分在这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其划分的也不仅仅是诗歌,更是时代精神。当八十年代的乌托邦精神和古老农耕文明相遇,在海子那里用“麦子”燃烧出血红烈焰,它照亮海子的诗歌以及那个时代,最终又吞没海子以及那个燃烧的时代。  关键词:现代主义诗歌 语言的悲剧 海子之死 渴望  “如果确实渴望,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