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sh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HT5K]认知负荷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结构与外界信息结构交换作用而决定教学设计的理论,包括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不等式的性质3”历来是“不等式的性质”教学的难点,以“加法、平均分”促进对不等式的性质3中乘法、除法的理解,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以“减负增效”为基本原则,优化“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关键词】[HT5K]认知负荷理论;不等式的性质3;教学设计
  一、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斯威勒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是基于人类认知结构与外界信息结构交换作用而决定教学设计的理论。它包括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
  1内在认知负荷
  所谓内在认知负荷是指学习材料本身对学习者提出的认知要求。学习材料本身包含的信息元素(如概念、规则的基本成分)的数量越多、元素间交互性越强,内在认知负荷就越高,因此内在认知负荷反映了学习材料的复杂性与难度[1]。它既与学习材料有关,也与学习者原有的学习经验、认知情况有关。另外,对学习材料的学习要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譬如函数概念的学习,初中阶段要求学生理解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高中阶段要求学生从集合间的对应角度来理解函数概念。显然,这两者的认知负荷不同。一般而言,对学习材料的学习要求较固定。因此,教学设计可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情况,在保证数学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降低知识结构难度,从而降低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譬如在初中“不等式的性质2”的验证中,将 a乘以c表述为c个a相加 ,这既保留了知识的科学性,又降低了知识结构难度,进而降低了内在认知负荷。
  2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指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所带来的额外认知要求。由于学习材料的不同组织、呈现方式带来的外在认知负荷不同,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外在认知负荷好比误差,存在且无法消除,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降低。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明确教学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地降低外在认知负荷。譬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类比学习的方式组织活动,用以前学过的学习材料来促进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避免有高外在认知负荷的教学活动。譬如教师在导入课中播放过长的视频或背景音乐,其中无关的信息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占用一定的工作记忆空间,从而给学生带来额外的认知负荷。
  3有效认知负荷
  有效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促进图式形成、知识结构化所投入的心理努力[1]。譬如学生在听课时记笔记,虽然这不是学习过程中必需的,但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学习[2]。再比如默读,也不是学习过程必需的,但投入后往往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好的教学设计能增加学生的有效认知负荷。教学设计中恰当的活动,简洁而有效的教师引导语等都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新旧知识联系的认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工作记忆是制约人类认知有限性的瓶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容量有限,二是保持的时间和持续加工的时间有限[3]58。工作记忆容量有限,而三种负荷具有可加性,因此三种负荷总量必须在工作记忆容量范围内[1]。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减负增效”,即尽量降低内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与建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3]99。
  二、课例基本背景及性质3的认知负荷分析
  1课例基本背景
  “不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重点内容,是不等式及其解集的后续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与不等式有关问题的基础和依据。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性质3的证明。
  2性质3的内在认知负荷及教材设计所产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分析
  性质3中的基本元素为字母 a、b、c。a>b表明a、b之间有不等关系。c<0,即c 为负数。初一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还要依赖一定的感性材料,对于较好地理解负数概念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还比较欠缺,对负数意义的理解也有限。例如宋素嵐通过对测试卷的统计和个别学生的访谈,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在七年级学生中,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认为“带负号的数就是负数”,约25[WTXT]% 的学生混淆正数、负数的有序性,在比较负数大小时又运用了正数比较大小的法则[4]。
  之间又有实数大小的比较关系。元素间的交互作用强,信息结构较复杂,内在认知负荷就较高。
  性质3和性质2在条件形式和结论形式上均较相似,本质却不一样,因此学生学习时容易发生负迁移。教材中性质3的呈现紧接性质2,且性质2和性质3所用的字母一致,表现在性质2中的 c为正数,而性质3中的c 为负数。相同的字母,不同的含义,会占用学生一定的工作记忆空间,造成额外认知负荷。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教师指出对于简单的不等式,可以直接得出它们的解集,比如 x+3>6。但对于复杂的不等式,比如〖SX(〗5x+1〖〗6〖SX)〗-2>〖SX(〗x-5〖〗4〖SX)〗 则不行。然后,学生讨论怎样解不等式。最后,学生类比解方程需要依据的等式性质,并提出解不等式需要依据的不等式性质。
  【设计意图】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和例子陈述事实导入新课,以尽可能少的认知负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感知学习的必要性。
  2性质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基本性质,给出例子,让学生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学生类比等式性质提出以下猜想:(教师提示学生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两种方式表达)
  文字语言:
  ① 当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② 当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 当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符号语言: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题活动中,经历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最终类比等式性质,推测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提供具体实例,并用熟悉的学习材料来促进学生对新材料的学习,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降低不等式性质的发现难度,降低内外在认知负荷。
  3性质验证
  性质1: 若a>b,则a±c>b±c 。
  不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转化为数轴上两点向右移(或向左移)相同的距离后,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5]。因为 a>b,所以点a在点b的右边,如图1所示;向右移c个单位距离后,点的相对位置依然不变,即 a+c>b+c,如图2所示。同理可演示a-c>b-c。
  教师指出乘法的定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a乘以c可表述为c个a相加,即ac=a+a+…+a;同理,b乘以c可表述为c个b相加,即bc=b+b+…+b。此时,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因为a>b,所以ac>bc。
  教师提示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把a平均分成c等分,每一份即为 a c ;把b平均分成c等分,每一份即为 b c 。凭借生活经验,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因为a>b,所以 a c > b c 。
  性质3:若a>b,c<0,则ac  同性质2,又因为c<0,所以ac=-a c ,可表述为 c 个a相加的相反数,bc可表述为 c 个b相加的相反数,即ac=-[DK](a+a+…+a),bc=-[DK](b+b+…+b)。因为a>b,所以a c >b c ,因此a c 的相反数小于b c 的相反数,即ac  同性质2,又因为c<0,所以 a c =- a c 。把a平均分成 c 等分,每一份的相反数即为 a c ;把b平均分成 c 等分,每一份的相反数即为 b c , 因此 a c < b c 。
  教师归纳总结:一般地,不等式有以下性质。
  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若a>b,则a±c>b±c。
  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若a>b,c>0,则ac>bc[XC括1.TIF,JZ]或 a c > b c
  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若a>b,c<0,则ac  【设计意图】不等式的性质必须经过验证后才能应用于解不等式。这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考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与应用。性质1中加或减同一个数,通过数轴上的点向右移或左移后的位置来表达,直观形象,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乘法的定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性质2 将a乘以c表述为c个a相加,将 a c 表述为把a平均分成c等分,每一份即为 a c 。 这样就使学生对一个数乘以(或除以)一个正数有了直观的理解,既有效降低了学习材料的结构难度,降低了内、外在认知负荷,又加深了学生对乘法、除法的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与建构。性质3有较高的内在认知负荷,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知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包含有负数这一信息,二是元素间的交互作用强。数学来源于生活,负数也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对负数的接触与了解很有限。教师将负数转化为其绝对值的相反数,以绝对值来促进学生对负数的理解,从而降低了性质3的内在认知负荷。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抽象程度比加法高一级。学生几乎从接触数学开始便接触了加法,因此其对加法的理解有丰富的数学经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在性质3的验证过程中,教师将 a乘以c表述为 c 个a相加,在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降解了元素间的交互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内在认知负荷(将除法转化为平均分,同理)。在性质2的验证中,因为c>0,将ac表述为c个a相加,即ac=a+a+…+a。在性质3的验证中,因为c<0,将ac转化为-a c ,表述为 c 个a相加的相反数,即ac=-[DK](a+a+…+a)。采用这样的方法来验证性质2和性质3,对比强烈,区分度大,有效降低了两者学习之间的负迁移,从而降低了外在认知负荷。
  4性质应用
  问题1可以让学生填空,问题2可以作为教师的例题讲解,问题3可以让学生解答,并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设计意图】设置习题是为了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也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问题1较简单,是不等式性質的直接应用;问题2难度稍增,需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问题3是导课中提到的复杂不等式,需经历解不等式的所有步骤。问题的设置由浅到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数轴上表示解集,使数形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解集的理解。另外,问题3是对导课环节的呼应,能让学生感知学习的作用,从而增加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小结反思
  不等式模型是刻画现实世界不等关系的有效模型,“不等式的性质”是解不等式的依据,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将“不等式的性质”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解不等式上,而对解不等式的依据——不等式的性质教学不够重视,一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究其原因,一是功利心态,二是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师难以对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恰当表征,使之直观形象,使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教师以“加法”“平均分”促进学生对性质2和性质3中乘法、除法的理解,将性质2和性质3中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直观形象的表述,在性[KG(0.15mm]质3中 将ac表述为 c 个a 相加的相反数,
  具体化了一个数与一个负数相乘的意义。在性质2和性质3的解读中,教师采用的是言语表征,若能找到一种直观形象的视觉化表征,那么这对不等式性质的教学也许会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剑岚,周莹.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5-83.
  [2]庞维国.认知负荷理论及其教学涵义[J].当代教育科学,2011(12):23-28.
  [3]唐剑岚.数学多元表征学习及教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宋素岚.七年级学生关于负数知识理解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5]杨烨.支持学习视角下,活力数学课堂的方法探析:以“不等式的性质”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8):130.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取向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数学教学设计有很多取向,解释取向与建构取向是其中的两种。以这两种取向定位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需要教师针对特定数学知识的具体特点做出选择,以充分发挥数学知识的教学价值。在一般情况下,数学教学设计的建构取向优于解释取向。因此,数学教师在定位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应充分考虑教学设计的建构取向。  【关键词】教学设计;行为定位;解释取向;建构取向  从根本
期刊
【摘 要】选修课的教学重视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其思考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内化于心+外修于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有益于立德树人的落实。  【关键词】文言文;先秦诸子;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与高考的文言文学习要求来说难度稍大,而且先秦诸子与学生所处时代相隔久远,他们的思想难以被学生理
期刊
【摘 要】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张奠宙先生从数学家成为我国当代教育名家的过程,也是广西教育出版社构建三个出版品牌的历程。一个作者与一个出版社持续30多年的良好互动,在合作的深度、广度和长度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就此做一个简要回顾。  【關键词】当代教育名家;科学史;原创科普精品;学科教育理论  有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他的名字在数学教育界几乎人尽皆知。他就是我国当代教育名家、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
期刊
【摘 要】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往往需要设置多个教学环节。在“热力环流”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置了新课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引入生活情境、实验观察、合作探究、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习题巩固、课后探究、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热力环流;教学环节  评价一节地理课的质量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期刊
【摘 要】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核心,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载体,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保证。文章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一课为例,从影响概念教学的因素和开展概念教学的策略两个方面入手,提出教师应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基础,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使学生在经历概念发生、感知、形成、深化的过程中认识概念,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
期刊
【摘要】数学解题活动的一般过程为,解题者在已经拥有的观念指导下,面对问题时,选择知识框架封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若封装成功,则解决了问题;若封装不成功,则进行调整。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教师给予与学生创生的平衡。  【关键词】数学问题;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教师给予;学生创生  一、从一个实际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课例中提出问题  笔者曾经就数学问题解决的思想与方法,对2016年安徽省农村初中小学骨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引领的背景下,教师试图在前人对阅读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剧本文本特征和阅读策略为切入点,探讨Home alone文本的情节冲突发展过程和人物情感变化过程,正确对待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影响,确定剧本阅读教学的两条主线,说明将剧本作为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的独特领域具有广阔的学术空间。  【关键词】高中英语;剧本
期刊
【摘要】对于具体的数学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路径也影响着教学的第二维目标,即过程目标能否得以充分实现。方法的学习离不开问题的解决,问题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寓于问题解决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方法不断归纳、总结、甄别、提升,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育价值;过程目标;数学方法  张奠宙先生在他的《数学方法论稿》一书中将数学方法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当前,受多重因素影响,小学生在英语对话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值得教师思考与研究。事实上,“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促使传统的“知识课堂”向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的智慧课堂转变,课堂中教与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其中基于电子书包应用的智慧课堂是具有代表
期刊
【摘 要】从形的直观到数的深刻是一个重构的过程,需要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建才能实现知识的顺应,是一种反思与重构。教师以函数奇偶性教学设计为例,提出基于反思性学习的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反思性学习;函数奇偶性;教学设计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数形转换是高中数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而数形结合则是数形转换的常用方法,它具有三个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