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注释商榷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hors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逍遥游》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经典篇目,一直颇受读者的青睐。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第五册(人教社2004年版)节选了该文,教材编者对其中词语注释大多精确,但是在个别词语的注释上似乎还有待进一步斟酌。下面,本文试选取其中二则加以探讨,望方家不吝指正。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教材注:[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教材释“扶摇”为“旋风”,这其实代表了很多注本的观点,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即释此“扶摇”为“旋风”,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亦然,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释之曰:“扶摇,风名,一名飚,一种从地面上升的暴风。”《辞源》“扶摇”条“盘旋而上的暴风”义下举《庄子》此句为证,《辞海》“扶摇”条“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义下亦举此证。
  我们认为上述观点有待商榷。若将其中“扶摇”解作风名,则明显与“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语意重复。因为此例实谓大鹏之所以能够“抟扶摇而上”离开北海到南海,是凭借“六月息”(即六月的暴风)的力量,前一句是结果,后一句则是补充说明其原因。假如“扶摇”真指风名,则“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一句犹谓大鹏乘着旋风盘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此句既然已经清楚指明大鹏到南海不是依靠自身实力,而是借助旋风的作用,那么“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就明显与此句意思重复,显得多余。可见此处“扶摇”并非风名,应该另有所指。
  “扶摇”一词本为风名,《尔雅·释天》:“扶摇谓之猋。”郭璞注:“暴风从下而上也。”郝懿行《尔雅义疏》:“‘猋’者,《说文》作‘飙’,云:‘扶摇风也。’”由于飙风具有盘旋而上这一特点,故“扶摇”一词自然可以引申出动词“盘旋而上”义,《汉语大词典》已收此义,例如《淮南子·览冥训》:“若乃至于玄云之素朝,阴阳交争,降扶风,杂冻雨,扶摇而登之,威动天地,声震海内。”陶渊明《联句》:“虽欲腾九万,扶摇竟无力。”范成大《次韵赵正之客中》:“君自扶摇有霄汉,从渠蜩鷃舞蒿莱。”
  《庄子·逍遥游》中“扶摇”同样应是这种动词用法,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的句法结构来分析,“上”为动词,“抟”“扶摇”属同义连用,犹盘旋义,均作“上”之状语,以形容大鹏“上”之状,因此,此句实谓大鹏盘旋而上,飞上几万里的高空。为表明此非大鹏自身实力使然,作者又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来申说此系六月飙风这一外力作用的结果。
  闻一多先生的《庄子内篇校释》(《闻一多全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82年版)也特别谈到了该句:“扶摇即猋之切音,是扶摇者回旋之貌也……《庄》曰‘抟扶摇’犹《淮南》曰‘抮抱’耳。抟训绞縳,扶摇训回旋,义同,然而言抟复言扶摇者,古人自有复语也。抟与扶摇皆动词作副词用。”较为可信。又如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该诗直接取意于《庄子·逍遥游》,“扶摇直上”义犹“扶摇而上”,“扶摇”非为风名亦尤甚显豁。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据我们了解,“朝菌”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共有三种意义:其一为植物名,指朝生暮死的菌类;其二亦为植物名,指木槿,如《艺文类聚·木部下》引晋潘尼《朝菌赋序》曰:“朝菌者,盖朝华而暮落,世谓之木槿,或谓之日及。”其三为动物名,即指朝蜏这一种朝生暮死的虫子。这三种意义在《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大型语文辞书中都有收录。
  通过以上三种意义的探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植物还是虫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朝生暮死、生命短暂。而《庄子·逍遥游》正是反映“朝菌”生命短暂“不知晦朔”,似乎这三种意义都可以与其语意吻合,让人一时难以抉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注家多将《庄子》中的“朝菌”理解成第一种意义,如晋代郭象注:“朝菌,徐其陨反,司马云:‘大芝也。天阴生粪上,见日则死,一名日及,故不知月之终始也。’崔云:‘粪上芝。朝生暮死,晦者不及朔,朔者不及晦。’”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亦引此说。现今注本亦多倾向于这一种说法,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为“一种生长期很短的菌类植物,朝生暮死,所以叫‘朝菌’”;朱东润先生等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之为“朝生暮死的菌”;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同样注释说:“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见日则死。”《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同样持这种观点。
  但若是仔细揣摩,就会发现以上解释其实不够精确。从句法角度来分析,“朝菌”、“蟪蛄”两句显然属相对成文,无论是“朝菌”一句,还是“蟪蛄”一句,说的都是二者生命短暂这个事实。“蟪蛄”既然是指动物,那么根据古代的行文习惯,“朝菌”一词也应该指动物才是,这样前后两句相对才会工整。而且从文意角度来看,将“朝菌”理解成植物也难以成立,因为“朝菌”既指植物,当无知觉,作者却言“朝菌不知晦朔”,意趣何在?
  古代其他一些注家的注释对我们或许有所启发,据了解,《淮南子·道应训》旧本引《庄子》相关语句作:“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秀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汉代高诱注曰:“朝秀,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孳母,海南谓之虫邪。”萧统《文选》卷五十四引刘孝标《辨命论》:“朝秀晨终,龟皓千岁,年之殊也。”唐代李善亦注:“《淮南子》曰:‘朝秀不知晦朔。’许慎曰:‘朝生暮死虫也,生水上,似蚕蛾。’”《庄子》本作“朝菌”,而高诱、李善所见的《淮南子》旧本都引作“朝秀”,是传抄有误还是二者本来就同义呢?
  《广雅·释虫》曰:“朝蜏,孳母也。”清代训诂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曰:“蜏,一作‘秀’,《庄子·逍遥游篇》‘朝菌不知晦朔’,《淮南·道应训》引作‘朝秀’……‘菌’者‘蜏’之转声,《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皆谓虫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上》对此还有过较为详实的论述:《淮南·道应篇》引此,“朝菌”作“朝秀”(今本《淮南》作“朝菌”,乃后人据《庄子》改之,《文选·辨命论》注及《太平御览·虫豸部六》引《淮南》并作“朝秀”,今据改。《广雅》作“朝蜏”),高注曰:“朝秀,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孳母。”据此,则“朝秀”与“蟪蛄”皆虫名也。“朝秀”、“朝菌”语之转也,非谓芝菌,亦非谓木槿也。上文云“之二虫又何知”,谓蜩与学鸠。此云“不知晦朔”,亦必谓朝菌之虫。虫者,微有知之物,故以知不知言之。若草木无知之物,何须言不知乎?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亦云:“王说是也,《广雅》正作‘朝蜏’。以其为虫,故字从虫耳。”
  如此看来,《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之“菌”应为“蜏”之借字,二者声近而义同。“菌”既然为借字,那么我们在理解“朝菌”一词时自然不应拘其字面望文生义,而应该将其解释成“朝生暮死的虫子”才是。只有如此解释才能切合文义,广大读者在面对不同说法时显然应该择善而从。
  [作者通联:安徽蚌埠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近年来,对系统方法与唯物辩证法两者关系问题的研究有很大进展,但仍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分歧主要根源于有关讨论的两个更基本的原则问题:一是两种理论在抽象层次上的对应性问题;二
本文简叙了一种塑性平面上文字滚压成形机的设计原理,文中给出了机械、气动和电气原理图.此机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能自动完成上下料,具有通用性好、调整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
农业礼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包括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服务、其他各种服务性经济实体和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农业提供的服务。服务的内容,既包括农林
继1991年在四川召开中南、西南地区省(区)及单列市党校校刊第一次协作会之后,今年5月8日至13日,第二次协作会在广东深圳——广州召开。这次协作会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讨论邓小平同志
介绍了利用PLC控制盐水注射机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思路,对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及PLC、触摸屏的软件设计作了较详细的阐述.通过触摸屏可对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进行修改和对设备的运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其经济发展成功与否,将决定广东赶超亚洲“四小龙”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过去14年,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增长,举世
党性锻炼是指党员依据党员标准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正确评价、调节和引导自己行为,通过主观努力,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党性锻炼所要求的“自我”性和“主观努力”是不容
在2005年即将来临之际,《包装与食品机械》联合包装与食品机械行业专业网站中国包装与食品机械技术网和农业行业的第一门户网站一农博网,推出优惠服务项目,真诚感谢广告客户对本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诚哉斯言!鲁迅不少作品就带有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精神。收集于《野草》中的《风筝》,就是这样的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采用微型化学实验进行化学教学,能促进学生左右脑的协调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