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让世界心动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fi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宣布: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是——北京。那一刻,现场沸腾了,人们的眼睛湿润了。中国再一次让世界心动,北京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也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并创造了一次申办就取得成功的奇迹。参与申办冬奥会全过程,我深切地感受到申办过程就是中国对外宣传的过程,就是提升国家影响力的过程。
  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提升国家影响力。国家影响力是什么?就是国家的传播力,没有传播力就没有影响力。增强传播力必须解决三个重要问题,才能有效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一是对谁说,二是如何说,三是如何说得更好。
  问题和挑战
  申办冬奥会成功十分不易,从始到终面临难以数计的问题和挑战。第一个挑战来自国际社会的质疑。一是对国家形象的质疑;二是北京自身的一些问题,北京没有国际社会认为的足够的雪,赛场间的距离较远,还有雾霾。第二个挑战就是外媒对北京申办冬奥会抱团阻挠,妖魔化北京。北京申办工作刚开始,驻华外国记者在北京的协会就做出了一个决议:阻挠北京申办冬奥会,不报道北京的正面信息,而要突出报道北京的负面信息并美化我们的对手。第三个挑战是反动势力蓄意制造事端,采取破坏行动。2015年6月,藏独分子冲进了北京在洛桑的申冬奥展厅,进行破坏,虽然仅仅两分钟,已造成了不良影响。当时我在现场立即对在场的记者说:“这里是奥林匹克之都,代表着和平与进步。我们到这里来是来申办冬奥会的,这次申办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支持,刚才那些人的无理取闹丝毫不能动摇我们申办的决心和信心。”第四个挑战是对手的强势推介,争夺眼球。他们聘用了一个国际高端公关团队,用尽一切方法吸引国际社会关注。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要求我们的对外传播必须高位策划、智慧传播、借力发力造势。
  对谁说和如何说
  我们始终注重传播对象,瞄准国际奥委会委员及可以影响国际奥委会的人群开展宣传。一是加大在国际主流媒体释放信息的密度,使其成为我们的传播者。申办期间,国际重要媒体对北京的报道量始终是申办对手阿拉木图的8到15倍;二是点对点喂料国际奥委会委员关注的行业媒体,使其成为我们的公关者。在申办的重要节点、关键时刻,发表冬奥申委领导观点鲜明、论据有力的署名文章和国际专家对北京的积极评价,既回应了国际奥委会的关切,也营造了于我有利的舆论环境;三是碎片化信息覆盖各大网站和社交媒体,使其成为我们的信息窗。Facebook、推特直达国际受众,微博微信影响广大网民。
  在与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委员们的立场十分不确定,稍加游说就会心动,必须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四两拨千斤。申冬奥的时间是固定的,可利用的传播时间是有限的。今年6月在国际奥委会全会上,阿拉木图听取国际公关团队的意见,出奇制胜,用尽心思吸引国际社会关切,博得国际奥委会的好感,化解国际奥委会质疑的问题。在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看来,阿拉木图长大了,过去北京是参天大树,阿拉木图是小草,现在他们也是参天大树了。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说:“现在这场戏好看了,阿拉木图的竞争力增强了,你们谁能胜,现在不好说了。”舆论环境的变化既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对我们的策划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绝地反击,重新优化和组合北京的优势信息,我们迅速制定出六个重磅信息突出北京优势。
  1.中国政府有100%的兑现能力。言必信、行必果,中国每一项承诺都会全力地兑现,这个能力没人怀疑。这也正是国际奥委会最为关心的。
  2.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赋予了北京极好的综合条件。成功举办冬奥会不仅需要雪,还需要许多综合条件,基础设施、接待能力、办赛水平、志愿者服务、媒体接待、安保能力、票务运行等,这些都是北京的优势,2008年奥运会已经证明。
  3.中国有巨大的冬季运动潜在市场。近年来,参与冬季运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北京申办冬奥会以来,仅北京周边滑雪的人就达到数百万,所带来的是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4.在北京举办冬奥会有利于世界冬季运动版图的扩大。目前,全球冬季运动的人数是2.7亿。习主席说:“在北京举办冬奥会,我们能带动3亿人进行冰雪运动。”这对于国际奥委会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十几亿人支持冰雪运动的冬奥会,是重振世界奥林匹克精神的难得机会,他们当然看好中国。
  5.北京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国际奥委会2014年12月在第127次全会上提出了2020改革议程,其改革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而北京奥运会已经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这一点国际奥委会了然于心。北京是奥运会赛后利用最好的城市,如果举办2022年冬奥会,必将再次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6.中国所独有的长城和春节文化贡献。长城是人类文明的地标,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冬奥会已有100年历史了,从没有在世界文化遗产旁举办过。张家口在长城外,北京在长城内,我们申办成功,实现了“请到长城来滑雪”的梦想。2022年冬奥会将在2月4日开幕,恰逢中国的春节。参加冬奥会的全世界冬季运动员将会到北京来过春节,可以想象,他们身穿唐装,手提红灯笼,到北京、张家口的农民家里,和这里的人一起包饺子、炸油糕、写对联、贴窗花,窗外则是满天绚烂的烟火,这才是真正的节日!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都十分兴奋,他们从来没在中国过过已有数千年历史、世界著名的春节呢,充满期待。我们配合陈述的宣传片,充分地展现了北京和张家口春节祥和、浓烈的气氛,观看时,国际奥委会委员和他们的家人面带笑容,十分认同。
  如何说得更好
  在此次申办过程中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宣传效果是重中之重。国际奥委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宣传片,为此我们制作了不同表现方式的22部宣传片。为达到完美呈现、印象深刻、震撼感动的效果,我们对每部宣传片都精心策划、反复打磨,虽面临制作时间短、技术要求高、素材有限等重重困难,工作团队迎难而上,有的段落修改过上百次。在吉隆坡投票当天,配合陈述使用的宣传片就有4部。这4部宣传片都有各自的名字。开场的一部叫做《紫气东来》,展示了北京恢弘磅礴的大城景象;紧接着是展示场馆和交通的宣传片,叫《万事俱备》;第三部是介绍冬季运动在中国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宣传片《江山代有才人出》;第四部是欢迎全世界的朋友们到北京来参加冬奥会、过春节的宣传片《不虚此行》。根据陈述需要,《不虚此行》从开篇调整至结尾,需要增加10秒钟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镜头。为了这10秒,工作团队重新启动拍摄、剪辑、配音、配乐,夜以继日,不眠不休,连续工作48小时,确保在陈述前完成了与全片浑然一体的调整。由于内容和音视频相得益彰,四部宣传片不仅在现场造成了轰动,为陈述增光添彩,也被广为传播,成为了对外传播北京的载体,受到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普遍的喜欢。
  申办冬奥的过程,就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讲中国的故事不能只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讲,必须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既不能大而化之地讲理论,也不能灌输性地推广中国的口号,而是要用国际社会所习惯并愿接受的方式。一是比较的方式。北京这一次申办冬奥会,依靠大量的数字,让国际奥委会通过比较了解北京的实力和潜力。如3亿人上冰雪,在4亿青少年中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等这些有说服力的数字,极大地吸引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并说服了他们。二是讲故事的方式。申冬奥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故事的过程。投票前两天,阿拉木图拉开架势,通过高端人士开发布会吸引国际社会关注。我们为了争夺话语权,占据国际媒体报道空间,策划了姚明和宋安东一同接受国际媒体集体采访的方式。对外传播不能只传播国家的观点,因为国际媒体更关心个人的感受,这让他们感觉新鲜、可感、可信。姚明和宋安东讲的是自己的看法,他们没说中华民族如何、中国如何,而是说作为一名运动员,他们为什么希望冬奥会在自己的国家举办,为什么中国能确保冬奥会的成功。
  现在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走出去”。但“走出去”需要创新自身的方式。不仅要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还要知道国际社会想听什么;不仅要有官方的声音,还要有学界和民间的声音;不仅要靠自己说,还要借助第三方为我们说话。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国的良好形象传播出去,并落地生根。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协办的“比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华文化‘走出去’高层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召开。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曲木铁西、德国纽伦堡大学副校长君特·洛伊格灵(Gunter
期刊
为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宣传,北海市于2016年7月上旬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一带一路·北海遇见北海”系列外宣活动的启动仪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被认为巧妙地利用同名结缘,吸引公众眼球,成为“传播声音、讲好故事”的城市形象营销新范例。  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我们发现,
期刊
作为集视觉听觉于一身的媒介,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纪录片被视为促进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因为它具有“真实与深度的特征和跨意识形态、跨文化、跨民族的属性”①。通过纪录片,观众们能够更容易扩大眼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新世纪以来,新的纪录片观念、方法不断进入中国人视野,中国纪录片人不再满足于“拿进来”,也越来越注重“走出去”。愈来愈多的中国纪录片通过参展、参赛和版权交易等方式
期刊
2015年,我国对外传播事业持续深化,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通过各种政治、文化、经济活动,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及文化形象。从论文数量看,中国的对外传播研究热度逐年上升;从研究类型看,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从研究视角、方法看,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拓展。  一、理论探索:聚焦重要领域,探讨基础问题  1.从习近平讲话考察对外传播指导思想  2013年以来,习近平
期刊
2015年,福建省某山村被盗近20年的佛像又进入村民的视野,但佛像实物却远在欧洲荷兰的收藏者手中,并一度参展于荷兰及匈牙利的博物馆。国内外媒体对此佛像的报道,特别是佛像中藏有遗骸的消息,使这尊“肉身佛”引起广泛的关注。作为中国文物,佛像应如何索回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对肉身佛事件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佛像的追索。  一、肉身佛的发现与确认  1995年12月,福建省三明市大田
期刊
互联网话语体系下的全球传播,对国家形象塑造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要求,新媒介的广泛使用,使得国家形象不再简单依靠舆论宣传和外交博弈。中国官方媒体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全球传播,塑造出一个同样处于变革中的积极的大国形象,便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以Facebook社交媒体平台的央视网CCTV全球页账号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6月25日至2016年9月25日期间发布的所有贴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数据统计和内容分
期刊
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一直以来将海外华文媒体作为主要的服务和合作对象。在中国整体对外宣传版块中,中新社和其他重点媒体的分工不尽相同,承担着领军世界华文媒体、服务全球华人社会和影响国际主流舆论的作用,正在朝建设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的目标迈进。  在世界舆论变化中突显华文传播价值  历史进入新世纪已经15个年头,中国在变,世界在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力
期刊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新闻报道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英国人马丁·沃克在其著作《报纸的力量》中说:“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新闻在传承、延续、推广文化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同时,文化又从内容和形式上深深制约和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方向和质量。正如有学者所说:“文化关乎新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合于特定文化价值观的内容,就会得到新闻人的重视并被媒体采纳和传播;而不适合特定文化价值观的内容,
期刊
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一项富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广西外宣战线在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笔者以为,加强广西对外话语建设,必须遵照中央赋予广西的新定位新使命,切实将打好“东盟牌”摆在首位,优先解决话语内容建设、传播渠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三个关键性问题,为讲好广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奠定坚实基础。  一、打好“东盟牌”是广西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期刊
中国的对外传播经历过了从比较单一到多渠道传播的过程。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传播形态的千姿百态,对外传播任务繁重,传播既有难度也有良好机遇。传播要讲究方式方法,最为重要的是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当今已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先进大数据的手段提高对外传播效果,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对外传播两次重大转折时期:改革开放与互联网时代  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时代这两个阶段,对中国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