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农村改革鼓与呼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y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3月,我作为《鄱阳报》复刊后首任总编辑,到农村采访就碰到一场大辩论——暗地里搞起了包产或包干到户的干部和社员,认为“两包”好得很;而一些社队干部则坚称这是“搞资本主义复辟”,认为糟得很。不少乡村因此发生了干群顶牛,乃至罢工、荒田现象。
  “好得很”“糟得很”的争论,关系到农村改革能否进行下去,是媒体不可回避的热点话题。为此,报社组织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重温邓小平同志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导,使我们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实践证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生产关系很不适应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搞得集体空、农民穷,社员整天苦干,连个温饱也得不到保障。这还不是走了错路、碰了墙头吗?怎么还不要改革?我们认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党中央一定会支持农民的改革精神,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党报必须站在改革的前列,旗帜鲜明地为改革鼓与呼!
  但是,面对当时的思想政治气候,报纸难以作为。因为那时省、地领导层中也有人认为“两包”是复辟资本主义,省委、地区还派工作组来鄱阳纠过“两包”的“偏”。縣委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更是郑重地交代我“切莫报道‘两包’的消息,以免犯政治上的严重错误”。然而,重学“全党都要在思想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党规,让我们认识到,当领导指示与中央精神有悖之时,报社作为下级有责任向上级提出意见和建议。于是我根据编委会的共识,向县委书记周全详细汇报了学习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会,转达了百万农民急盼改革的心声,认为农民搞“两包”是一种可贵的改革创新精神,媒体应予以鼓励和引导。当时,我准备挨一顿批评,谁知却得到了书记的首肯和赞扬。他说:“你讲得很对,群众起来改革,只能引导,不能堵塞。”
  有了书记的鼓励和支持,报社迅即派出多名记者下乡采访。很快,我们将负债200万元、全县最穷的珠湖公社实行“两包”到户的新气象,以《门上一把锁,满坂都是人》为题予以报道。接着连续发表由我执笔的《莫把前进当倒退》《莫把支流当主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还是尊重群众意愿好》等四篇文章,高度肯定“两包”是农村改革的一项创举,并有针对性地批判了种种“左”的论调,呼吁各级党委做美“包”字文章。虽然我遭到一些人的谩骂,但赞扬的声音还是主流。
  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强烈的舆论推动下,全县“两包”到户工作快速而稳健地展开。入夏之初,18万户农户全部实行了分户承包经营。农友们积极地投劳、投资,认真地精耕细作,播下了丰收的希望。
  当年7月,省委为传达中央有关农村改革的精神,召开全省县委书记会议,要求放开手脚,大力落实“两包”到户责任制。周全书记开完会一回到县,便对我说:“省委要求放开搞‘两包’,你们大胆写呀!”我说:“我们早于半年前就大张旗鼓地宣传了呀!”书记高兴地说:“了不起呀,我们县的农村改革工作应该走在全省前列了。”
  1981年,是鄱阳县农业改革大迈进的一年,也是农业生产取得特大丰收的一年。同样的天气,同样的土地,当年全县粮食、油料产量猛增三至四成,总产创下新中国成立32年来之最;过去政府收购粮食、油料难,现在变成农民出售粮食、油料难。省委高度赞扬捷足先登的鄱阳农村改革,派记者专程采访报道,给予表彰;县委则盛赞《鄱阳报》采编人员政治上的敏锐和改革中的胆魄。
  回顾农村改革往事,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深刻认识到以人民利益为依归的中国共产党必然要不断改革、开放,以除弊兴利,造福于民。每个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离退休人员,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继续发挥正能量,当好改革、开放、创新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其他文献
自从退休后,我年年订阅《老友》,而且把每年的《老友》都装订成册,存放在书架上,便于经常翻阅查找资料。  我对《老友》情有独钟,是因为她独树一帜,始终保持优良的办刊传统,老年读者都称赞她是难得的精品。她的特点很多:品位高,栏目多,文章精短,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指导性、知识性、实用性。可以说她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中老年朋友的精神伴侣和良师益友。  《老友》设置的栏目我都喜欢。特别是《感悟》栏目登
期刊
1983年早春二月,江西省委宣传部发文,宣布我任江西日报社新开辟的《理想·知识·事业》专版主编。  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时任省委书记马继孔帮我们撰写《理想·知识·事业》专版创刊词。  马老抗战初期在清华大学求学,因参加“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而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先后在云南、甘肃等地任文教书记。我曾两次给他写过信。可以说,我与他虽未相见,但已相识。  初次见面,我上门求稿,没有客套
期刊
1969年10月,我在南京大学读书。当时学校按上面的统一部署将全校师生疏散到距离南京200多里的溧阳农村“拉练”。正值“文革”期间,整个学校都实行军事化管理,一个年级是一个营,一个班是一个排,系里的老师也被分配到每个班,我们班(排)被安排住在离溧阳分校几里远的一个小山村里。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1970年的春节到了。正当我们议论放不放寒假的时候,上面来了文件说不放,要求师生们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
期刊
治疗心衰的方法有很多,如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等。专家认为,对于心衰患者而言,饮食治疗无疑是最健康且无副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那么,心衰患者该如何进行饮食治疗呢?  1.禁食含钠量高的食物:如用苏打、发酵粉、碱制成的馒头、面包、饼干等,肉松、香肠、咸鱼、咸菜、火腿、腐乳等腌制品,各种含钠饮料及调味品(汽水、味精、番茄酱、啤酒等),挂面、海味、奶油、猪肾、乳酪、松花蛋、香豆干等,含钠量
期刊
1972年11月,受“文革”冲击尚未复出的邓小平,按照中共中央和周总理的安排,去赣南的兴国、瑞金等地参观考察。当月12日,邓小平和夫人卓琳一行轻车简从,来到考察的第一站——素有“药都”之称的清江县(今樟树市),参观了江西盐矿,实地考察了工业生产的真实状况。  上午10时,载着邓小平的半旧伏尔加牌轿车驶进清江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简称:革委会)小院。被指定接待邓小平的原清江县委副书记、时任县革委会常委
期刊
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妇女,她一年到头忙碌不停,春天忙于春耕播种,夏天忙于除草施肥,秋天忙于收割晾晒,好不容易到了冬闲,似乎刚喘了口气,母亲又要忙年了。  一進入腊月,母亲便准备“洗年”。所谓“洗年”,就是拆洗棉被、垫被及窗帘等。“洗年”要在大晴天进行。母亲那几天特别关注天气预报,一听说翌日天气晴朗,就早早起床,做饭吃饭,随即拆被褥,放帐子,卸窗帘,将它们统统堆在大木盆里;再到井边打来几桶水倒进盆
期刊
20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什么都要计划供应。一到过年,布票、肉票、鱼票、禽蛋票、白糖票、年货票、豆制品票……都按家庭人数发下来了。虽然有了这么一大把票证,但还是要起早排队去购买。  过年菜需要许多品种,最紧俏的是草鱼、鲤鱼,还有猪肝、猪肚。这些过年菜都要凭票才能买,而且菜场货物数量有限,即使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唯一的办法,就是抢在众人之前去排队。有些不要票的过年蔬菜,如水发竹笋、水发肉皮、豆芽、
期刊
1958年下半年,我正在江西省安福县金田乡前溪小学读五年级,公社党委调我们学校五六年级的同学前去参加炼钢铁大会战。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至今还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出发那天,同学们挑着行李,包里装着家里炒的路菜(准备吃多天的菜,如酸菜等),带上“参战武器”——铁锤,怀着好奇心理,向目的地挺进。我们走呀走,有的肩膀磨肿了,有的脚被磨出了血泡,仍然坚持着,谁都不甘掉队,好不容易,才走到了30里外的
期刊
在瓷都景德镇有一位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的老者,他已经退休,却十分忙碌,全身心地扑在老年大学工作上;他衣食无忧,却仍为老年教育事业操心奔波,不辞辛苦,打造了景德镇老年大学这块全国响亮的金字招牌;他年近八旬,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谱写出华彩乐章。退休17年来,他多次被授予全国、省、市多种荣誉称号。他,就是景德镇老年大学校长、江西省首届“最美老干部”——杨启村。  白手起家默默奋斗  19
期刊
鹧鸪天·戊戌新春  ○罗诗音  鞭炮声声传四方,春联对对颂辉煌。迎新辞旧宏图展,继往开来国运昌。夸善政、赞安康,国兴家旺喜洋洋。齐心合力同圆梦,华夏腾飞祝寿长。  迎新年  ○骆琳玲  丁酉辞行岁月迁,落梅离树影翩跹。但听溪水冰弦抚,难拒春风暖意牵。旧忆轻揉湮墨里,诗情振奋足萦笺。笙歌擎盏声声祝,一阕华章送旧年。  梅  ○张羽  新花占得旧枝头,早接春光绝比俦。一朵凌寒先放后,百花才敢竞风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