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音乐学院旨在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音乐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和途径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构建“双学位”联合培养、“本硕直通车”联合培养、“外培”计划交叉培养、外籍专家进课堂、“互联网 ”教育等多种协同培养路径,为新时代国际高等音乐人才的培养拓宽思路。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化是高校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的必经之路。2015年,中国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提出“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现代大学理念,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逐步走上“扎根民族、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大胆创新”的开放发展之路。2017年,学校继续扩大教育开放程度,倡导成立“全球音乐教育联盟”,来自全球三十一所世界一流音乐院校与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世界各国学生的学习互访、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国际化复合人才的培养打造了平台,也为学校加强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奠定了基础。教育国际化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作用,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以“走出去”联合培养模式拓宽音乐人才培养路径
  “走出去”联合培养是学校通过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办学或联合培养关系,为学生提供一流音乐院校的学习和深造机会。通过跨国交流,学习国外优秀音乐文化知识,增强演奏和演唱技能,为国际化优秀音乐人才培养拓宽渠道和空间。
  一是“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双学位”联合培养,是与国外大学或者大学下属学院合作开展的联合培养项目,两个学校互认课程、互换学分,对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分别颁发两校学位证书。在“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下,学校计划与英国利兹大学音乐学院开展本科“2 2”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约克大学音乐学院开展硕士研究生“1 1 1”联合培养项目。“2 2”项目针对本科二年级(四年制专业)和本科三年级(五年制专业)学生,试点开放流行音乐、音乐制作、音乐商务、爵士音乐四个专业,学生在学校完成前两年/三年课程,在利兹大学音乐学院完成后两年课程。“1 1 1”项目,针对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学分;第二年,前往约克大学音乐学院修读相应课程,申请硕士学位;第三年,返校完成毕业环节,申请艺术学硕士学位。
  二是“本硕直通车”联合培养模式。“本硕直通车”联合培养模式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开展,毕业后直通国外大学或者大学下属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目前,学校的“本硕直通车”联合培养模式有“3 2”“4 2”“4 1”三种形式。“3 2”“4 2”联合培养项目,是与美国旧金山音乐学院以联合开设现代音乐系为试点,为学校本科三年级(四年制专业)和本科四年级(五年制专业)学生开展的合作培养项目。该项目计划首批开设电子电脑音乐作曲、电影电视音乐作曲、爵士与流行音乐表演三个专业,学生在修满本科阶段全部学分后,赴旧金山音乐学院完成为期两年的硕士课程,申请硕士学位。此外,该项目为赴美国学生提供硅谷、好莱坞等世界著名企业定期实习和培训机会。学校也借此机会为旧金山音乐学院开设“管弦乐器中国作品演奏”“中国器乐演奏”等课程;中国音乐文化“4 1”联合培养项目,是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为学校本科四年级(五年制须四年修满本科全部学分)学生开展的音乐教育学科合作培养项目。该项目计划于2020年开始执行,以“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全球文化视野,有较高的音乐专业能力、知识和较强的双语工作能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可持续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为学校修满本科学分的优秀学生定制为期13个月的研究生課程,学生在欧柏林音乐学院修满学分,考试合格,即可获得硕士学位。
  三是“外培”计划交叉培养模式。“外培”计划交叉培养模式是非学位、短期合作交流项目。学校积极响应北京市教委关于“外培”计划的文件精神,与境外多所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外培协议,输送多名优秀音乐人才进行访学。“外培”计划使学生获得短期的交流机会和学费资助,激发了优秀学生的交流和学习热情,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成功储备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音乐人才。
  2.以“引进来”合作交流模式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外籍专家进课堂。“外籍专家进课堂”是学校“请进来、走出去”开放性教育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实施以来,学校先后从美国、芬兰、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7个国家聘请了13名外籍专家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覆盖美声、作曲、指挥、钢琴、长笛、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等多个专业,并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担任指挥系、作曲系主任,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直接引入教育教学改革,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除长期聘请制度外,短期的外国专家来校交流、访问及讲学也融入到教育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大师班、汇报音乐会、国际比赛、交流座谈会,已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二是“互联网 ”教育模式。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给教育全球化、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 ”教育模式,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校将中国声乐、中国器乐名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课内容制作成网络公开课程,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与世界一流音乐学院建立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远程课堂同步授课,是打破传统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大势所趋。
  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析
  1.做好课程衔接
  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在拓宽学习路径、获得国外求学经历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跨国院校的课程是否得到有序衔接?分阶段、跨院校的培养模式能否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阶段性的跨国、跨院校学习经历,存在严重的课程脱节问题。教育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跨院校、分阶段学习,而要经过双方多轮深入论证,为学生量身定制科学、系统的培养方案,只有将“人才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等核心要素中”[1],才能实现国内和国际课程的有效接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
  2.实现中西贯通
  简单的“引进来”“走出去”并不意味着实现了教育国际化。当教育国际化从单一的追求国际化转向为“在尊重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国际化”,才抓住了国际化的核心要义和初衷。如何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人才培养之精髓,集中西文化之大成,这不仅需要学生刻苦钻研以求得融会贯通,更考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设计者、管理者、教授者的智慧与能力。
  3.避免人才流失
  当今乃至未来音乐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音乐人才的竞争。伴随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高层次音乐人才流失日趋加剧,带来了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失的现实矛盾。如何打通发展“痛点”,扭转人才流失局面,吸引优秀人才归国,服务国家及地方的音乐事业发展,需要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配套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音乐人才回国。
  参考文献:
  [1]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5):15-17.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教育教学中心)
  [责任编辑:翟 迪]
其他文献
2015年11月,中国音乐学院提出倡导和建立“中国乐派”(中国音乐学派的简称)的构想,是以中国音乐资源为依托、以中国艺术风格为基调、以中国作品为体现、以中国音乐家为载体的音乐学派。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建设具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学科依据。2017年9月,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同年10月,提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建设目标;2018年12月,启动本科“中国乐派8 1
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博士生和硕士生规模稳定增长  北京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达地区之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北京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有在学研究生28.39万人。到2019年,在学研究生达到36.06万人。5年间,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了7.67万人,累计增长了27.05%。  博士生和硕士生规模均呈稳步增长趋势。2019年共招收研究生12.39 万人,比2015
摘 要:北京高等教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相关战略部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逐步构建起“三核联动、三重推进”的发展建设体系。北京市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教学要素体系建设为核心基础,以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完善卓越人才培养等教学综合改革为重点内容,以推动高校结对共建、强化自主性联盟建设等高校协作发展为关键抓手,各级联动、互为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
建设优秀生源基地的原则    1.统筹规划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属性、办学层次、发展规划等因素,结合考生近年来志愿填报情况、中学录取人数,以及相关录取数据等综合分析,科学地选择一批适合建立优秀生源基地的中学。为了确保质量,应该统筹规划,每年有重点地考察一批、建设一批,不宜一次性大批量设立。  2.三方有利  生源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校有利、中学有利、学生有利原则,达成共识,共同发展。也就是说,在围
蜘蛛和糖果店  [韩]刘永昭/著 [韩]韩智慧/绘 林春颖/译
摘 要:培养和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工程,是高校的政治责任,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客观需要。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坚持“四突出、四优化”的优秀年轻干部培养机制,通过突出政治标准,优化考察方式;突出选种育苗,优化干部储备;突出岗位历练,优化成长路径;突出顶层谋划,优化制度机制,着力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努力提升高校优秀年
           
摘 要:新时代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秉持我党党建研究一贯的优良传统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应大胆创新研究方法,探索科学发展新路。案例研究法是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研究法之一,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的发展诉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以该方法的引入为例说明党建研究科学化的重大意义,不仅拓宽研究思路,而且也增强研究结果对实践行动的指导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研究;科学化  党建
特约记者:赫丽萍  王旭东,汉族,1967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通,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教授。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1992年7月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6月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高教研究室副主任、学生处处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等职,现任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
一期本科生公寓项目,面积共110,157平方米,由七栋高度24米到32米的建筑组成,可容納11,700名本科生入住。此次本科生入住学生公寓1号楼~7号楼(4人间),留学生入住留学生公寓(1人间)。各公寓由宿舍、卫生间、淋浴间、盥洗室、活动室、会客室等组成,共建有2,982间宿舍。  学生公寓大多呈凹字形,周围配备绿化设施,还有石桌供学生休息交流。局部下沉的内庭院为自行车停放及学生活动提供了场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