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离变形杆菌不典型第1类整合子结构分析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viv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确定临床分离变形杆菌中不典型第1类整合子的结构。

方法

在26株第1类整合酶基因阳性可变区扩增失败的变形杆菌临床分离株中,选取6株通过反向PCR扩增第1类整合酶基因周围DNA片段,PCR产物测序结果通过BLAST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同源目标序列后,查看GenBank该提取码对应序列文件靶序列周围序列,再根据周围序列设计合成引物进行重叠PCR并测序验证。

结果

通过反向PCR及重叠PCR测序分析,26株变形杆菌临床分离株中,25株细菌第1类整合子可变区结构全部或部分确定,其中22株细菌第1类整合子可变区结构为estX-psp-aadA2-cmlA1-aadA1a-qacI-tnpA-sul3,另3株第1类整合子可变区分别为estX-psp-aadA2-cmlA1、dfrA14、IS26,均缺失3′保守区。

结论

反向PCR可用于临床菌株中不典型第1类整合子结构分析,在临床分离变形杆菌中首次检出基因盒psp及基因盒组合estX-psp-aadA2-cmlA1-aadA1a-qacI-tnpA-sul3、estX-psp-aadA2-cmlA1。

其他文献
目的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炎症小体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小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腹腔注射MPTP溶液(30 mg·kg-1·d-1),制备PD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爬杆试验和悬挂试验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印迹试验(
目的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动弯杆菌,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动弯杆菌的耐药基因及该菌属种间亲缘关系。方法将65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厌氧培养获得25株动弯杆菌,采用MALDI-TOF MS及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细菌种属,并提取细菌全基因组DNA进行二代测序,
目的对云南省2016年健康儿童中1株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新毒株EV-C99进行分离并对其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方法对该名儿童的大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提取该病毒RNA并对其VP1区基因进行RT-PCR和基因测序,用Sequencher 5.0软件对序列进行编辑和拼接。所得序列在GenBank进行"B
目的评价豚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后,抗生素治疗联合重组AEC/BC02疫苗免疫的抗结核效果。方法高剂量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攻击豚鼠2周后,将重组ESAT6-CFP10(EC)变态反应原皮试阳性的豚鼠随机分成4组:生理盐水(NS)组、AEC/BC02疫苗组、抗生素组、抗生素+AEC/BC02疫苗组。抗生素+AEC/BC02疫苗组接受异烟肼(is
目的探索5种沙眼衣原体分泌蛋白在体外对小鼠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原核表达蛋白GST-CT311、GST-GIgA、GST-cHtrA、GST-OmcBc和GST-Pgp3中,同时表达了衣原体膜蛋白GST-IncA作为对照,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磁珠纯化、PreScission蛋白酶切除GST标签后得到蛋白CT311、GIgA、cHtrA、OmcBc、Pgp3以及IncA。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最新发现的一类淋巴细胞家族。属于淋巴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因缺乏模式识别受体和重组受体而不能直接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根据表达的转录因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可将ILCs分为ILC1、ILC2、ILC3三种,ILC1和ILC3又包括几个不同的亚型。ILCs对维持肠道黏膜上皮的完整性、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免疫系统发育和调节肠道炎症反应
随着测序技术的成熟,梅毒螺旋体在世界各地被发现不同亚种,以双基因法或三基因法进行分型得到广泛认可。在推动梅毒分子流行病学发展的同时,螺旋体的毒力、血清固定现象、耐药性及发病部位等临床特点被发现与基因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如14f/f的毒力可能更强,血清固定现象更容易发生在Tpr i基因菌株感染的患者,耐大环内脂类药的菌株可能与A2058、A2059基因相关等,本文将就此进行综述。
随着外泌体的发现,外泌体介导的新的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途径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外泌体生成过程与许多病毒组装和流出通路有相当大的重叠,提示外泌体可能在病毒感染中起作用。体外实验也显示,外泌体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外泌体可传递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并可能改变微环境,促进感染扩散;另一方面,外泌体可通过激活抗病毒通路或传递抗病毒分子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外泌体是促进感染扩散还是
目的了解HIV合并感染对HCV自发清除患者抗-HCV抗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2009年和2017年分别对河南省上蔡县王营村有既往献血史人群抗-HCV抗体水平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9年调查结果将抗-HCV抗体阳性人群分为4组:HCV慢性感染组(HCVc)、HCV自发清除组(HCVr)、HIV阳性的HCV慢性感染组(HIV+HCVc)、HIV阳性的HCV自发清除组(HIV+HCVr)。2017年随
破伤风的免疫预防分为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其中被动免疫制剂包括破伤风抗毒素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在早期的破伤风免疫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成分含有异体血清,存在安全性问题,已逐渐被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所取代。被动免疫制剂的应用误区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规范合理地应用主动免疫制剂(破伤风类毒素)并减少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是预防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最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