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的“父母之爱”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97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孩子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只有“适宜”的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过度保护、过高期待、过分控制、过于放任以及忽视幼儿自身发展需求等方面的现象,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有鉴于此,教育部将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确定为“给孩子适宜的爱”,旨在引导和帮助广大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理性把握爱的“温度”和“尺度”,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倾听幼儿的心声,陪伴幼儿共同成长。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家长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推出本特辑,希望能为幼儿园的家庭教育宣传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支持。本特辑所有照片均由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提供。
  “父母之爱”作为世界上最无私、真挚的爱,被写进了人类乃至所有生物的基因里,人人都有给予孩子父母之爱的本能,这种爱与生俱来、无处不在,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怎样给予孩子适宜的爱是当今的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认为,了解孩子如何看待和理解父母之爱以及对父母之爱有怎样的期许,对于我们探讨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至关重要。
  怀着这样的意图,笔者来到四川成都市区一所普通的社区幼儿园,用一周时间对该园20名大班幼儿进行了访谈。访谈主要采用焦点团体的方式,即3~4名幼儿一起围绕一组问题进行谈话,包括“你的爸爸妈妈爱你吗,你怎么知道的”“你觉得爸爸妈妈怎样说、怎样做时最爱你”“有没有觉得爸爸妈妈不那么爱你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的爱有什么不同”等开放式的问题。在幼儿作答后,笔者会适时加以追问,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之相应的,笔者对这20个孩子的父母(包括17位母亲和4位父亲)也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主要以“你以怎样的方式爱孩子”“你觉得以怎样的方式爱孩子最恰当”等问题为线索展开。访谈结果显示,孩子对于父母之爱不仅有深刻的体会,更不缺乏体会之上的思考和评论。
  一、孩子眼中的父母之爱
  1.爱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与照顾
  ——爸爸妈妈给我买我最喜欢的公主裙、发卡,还有冰淇淋。
  ——妈妈因为爱我,所以在我睡着踢被子的时候来帮我重新盖好。
  ——妈妈每天给我做饭,帮我洗澡,忙上忙下。
  谈起父母之爱,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父母对自己物质需求的满足。买玩具、买好吃的、送礼物,等等,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浓浓的爱意。除此之外,孩子们频频提及父母尤其是妈妈在生活上给予的照料,洗澡、做饭、盖被子等日常生活细节都被孩子们记在了心底。说起这些爱的片段,孩子们滔滔不绝。
  而家长们谈到自己对孩子的爱时,也或多或少提到了物质上的满足与生活上的照料,可以说,这是家长们眼中“父母之爱”最直接的体现。
  2.爱是亲密的举动和美好的语言
  ——我喜欢爸爸把我放到他的肩膀上。
  ——爸爸妈妈和我手牵手就是爱我。
  ——妈妈会说爱我,爸爸就不怎么会说了。
  孩子们说爸爸妈妈爱“我”的表现就是“说温柔好听的话”,是“对着我笑眯眯”,是“每天都会亲亲我”。一个小女孩还专门画了一幅“爸爸妈妈把我举高高”的图画来描述自己最享受的爱的场景。
  美好的语言、表情和亲密的接触,或许是最不经意的爱的流露,但孩子们把它们看得非常重要。访谈中有孩子满脸幸福地谈到“妈妈每天都会说爱我”,还有孩子很老成地说:“我知道爸爸妈妈爱我,但是如果他们能说出来就更爱我了。”也有一个小男孩不能确定爸爸是否爱他,原因是“爸爸没有说过”。大概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含蓄”,很多家长并不习惯像西方家庭成员间那样频繁地用口头语言和亲密举动来表达爱。特别是有的爸爸抱着“父爱深沉”的观念,刻意回避对孩子示爱,生怕影响了父亲的权威。但孩子们的回答告诉我们,他们更喜欢父母把爱表达出来。
  3.父母之爱是天下唯一恒久不变的爱
  —— 爸爸妈妈在我表现乖和不乖时都爱我,永远爱我。
  —— 爸爸妈妈一直都会爱我,只有陌生人才会有时爱我有时不爱我。
  访谈中,我们发现家长们或多或少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中有一些是孩子尚不能理解的。他们担心自己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孩子不看电视、按时睡觉等会让孩子反感,自己责备孩子时会被孩子误读为不爱他们。然而访谈结果显示,孩子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似乎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孩子们似乎都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还有好几个孩子确定地说爸爸妈妈打骂自己“也是为了我们好”。一个男孩说:“爸爸妈妈本来就爱自己的孩子,所有人都爱自己的孩子,我长大了也一样。”
  纵然孩子们都确信父母对自己的爱,但也有孩子提到不喜欢父母威胁说不爱他了,因为“会让人很伤心”。
  二、孩子期望的父母之爱
  倾听孩子的声音,我们发现孩子们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有一些别样的期许。
  1.“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最快乐”
  ——我不喜欢妈妈看电脑折腾到太晚,因为这样就陪不了我了。
  ——我的梦想就是爸爸妈妈天天不用出差,一起陪我出去玩。
  —— 我的妈妈会陪我,她很爱我,我的爸爸主要是靠工作养我。
  访谈中孩子们无一例外都谈到了父母之爱的关键词——“陪伴”。“陪我出去玩”“带我去旅游”“陪我去音乐教室”都是孩子们所看重的父母之爱,吃饭、睡觉、遛狗、打球、看电视这样平常的事也因为“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而变得格外美好。当笔者追问“希望爸爸妈妈多陪你还是多挣钱”时,20个孩子中18个孩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在他们眼中,“钱”远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重要。而另外两个看似“现实”的孩子,在笔者追问之下也表示,选择“多挣钱”不过是对爸爸妈妈需要挣钱养家的理解而已。
  访谈中,家长们也都认同陪伴孩子是爱孩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然而有超过半数的家长表示工作和照顾、陪伴孩子很难两全,都把“陪伴不够充分,不够耐心”列为自己认同但没有得到改善的问题,而其原因不外乎是经济压力大等。   接受访谈的爸爸仅有4位,但他们都表达了“父亲应该为了家庭在外打拼”的观点。一位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他虽然也承认自己给予孩子的陪伴不够,但确信“这是对家庭负责的做法”,因为孩子“要吃好的、穿好的、要学钢琴、要买玩具”,所以“努力挣钱是自己最重要的任务”。与此相应的,受访的妈妈中也有不少都认为自己的丈夫给予孩子的陪伴不够,并对此多有怨言。大多数孩子在谈论家长的陪伴时也都是谈到妈妈。就像前文那个孩子说的“我的爸爸主要是靠工作养我”,他似乎认为,没有了陪伴,仅仅是生活上的供养并不足以称之为“爱”。
  当父母一心争取事业的成功,专注于给孩子更加殷实的未来,而把孩子全天候地交给祖辈托管时,当父母一味忙着自己的事,只把大量玩具、零食堆在孩子面前时,当父母总是让电视、Ipad代替自己陪伴孩子时,是否看到了孩子眼中的失望和落寞?请不要忘记,孩子心里最期盼的是爸爸妈妈用心的陪伴。
  2.“希望爸爸妈妈能听听我说话”
  —— 爸爸妈妈要听我讲话,不要总觉得我说错了。
  —— 有别人在的时候爸爸不要只理别人不理我,不要说我太烦。
  —— 我想学跆拳道,但是妈妈不给我学,她说我够沸(方言,意为“淘气”)了。
  ——我不喜欢爸爸说我买玩具是“败家”,我不喜欢“败家”这个词。
  访谈中,家长们个个都表达了为孩子“赴汤蹈火”的决心,但孩子们在对父母的拳拳心意表示感谢的同时,也提出了“被理解”的诉求:他们希望爸爸妈妈为他们选择兴趣班时能考虑一下他们的想法,做菜时能参考一下他们喜欢的口味,买书、买玩具时能听一下他们的意见,安排活动时能考虑一下他们的主张。
  此外,还有好几个孩子谈到了不赞同父母给予他们的评判。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听听他们的解释,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不是急于作出评判。纵然年幼,孩子们也不喜欢大人把“烦”“败家”等不好的词语用在他们身上。
  不考虑孩子的意愿,不假思索地认定孩子错了,草率地评判孩子,这些都反映了部分家长落后的儿童观。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年幼不懂事,所以认为不用太在意孩子的“幼稚”想法;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所以理所当然可以替孩子做主;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含辛茹苦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平时嘲讽两句也不是问题。
  埃里克森的儿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在儿童期已经开始“有意志”地决定自己要做和不要做的事情了,在学龄初期则会出现更多的自主探索和口头表达,这是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的重要契机。家长们一方面在各种“育儿宝典”里寻找培养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妙计,另一方面却常常以“保护”和“教育”之名替孩子拿主意,忘了要询问和尊重孩子的意愿。卢梭早就告诉我们,“儿童是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的,成人若想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它,那简直就是愚不可及”。聆听孩子,家长才可能给孩子想要的爱。
  3.“我做错了事情请跟我好好说”
  ——做错事情时,我最害怕爸爸生气,我喜欢他好好跟我说。
  ——我犯了错,爸爸妈妈不要不管我……如果他们不管你,那就是真的不爱你了。
  —— 如果我知道哪里做错了,下次就会忍住的。
  很多孩子都谈到不喜欢家长对他们发脾气,不喜欢被打骂,他们都希望自己犯错时家长能“好好说”。他们并不像成人所想的那样反感父母批评甚至惩罚他们,他们更害怕爸爸妈妈从此对他们不闻不问。他们老成地表示:“如果不管你,那就是真的不爱你了。”他们似乎已经意识到家长的纵容不是好事,而忽略则更可怕。
  孩子们几乎都知道家长发脾气和惩罚他们是因为他们“不乖、犯错误”,所以他们尽管不情愿,也只能接受。当然,他们更希望家长能“好好说”,“知道哪里做错了,下次就会忍住。”
  控制情绪是做家长的一门大学问,家长看到孩子出现自己不能接受的行为时,打骂或许解气,却也因此深深伤害了孩子。况且很多时候孩子的“错”并不是真正的错,只不过是不合家长的心意。爱孩子就要始终把孩子的发展放到第一位,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愿意“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之沟通,耐心地听孩子说,跟孩子讲道理。如此,孩子一时的犯错就会成为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契机。
  4.“大家都要相亲相爱”
  ——我希望爸爸妈妈手牵手。
  ——爸爸妈妈当然要相爱,不然就很糟糕!
  —— 爸爸一出差,我就可以在大床上让妈妈搂着我睡觉,你以为我很喜欢这样对不对?其实我更希望爸爸不出差,一家人欢欢喜喜。
  ——我不喜欢妈妈说奶奶的坏话,也不喜欢爸爸说老师的坏话。
  访谈中,许多家长坦言,自己几乎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因而难免忽略了自己的另一半。有的家长还频频为了孩子的事与另一半起争执,觉得“这都是为了孩子好”。然而他们恰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孩子拥有最敏感的心灵,父母之间小小的争执、不愉快的气氛对他们来说都可能是莫大的压力乃至伤害,他们希望家人相亲相爱。
  还有孩子谈到了爸爸妈妈对其他人的态度。一个孩子悄悄说,她不喜欢妈妈说奶奶的坏话,也不喜欢爸爸说老师的坏话。这让我在感慨他懂事的同时,也心疼他的敏感和焦虑。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孩子真的在悉心地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睿智的父母之爱》中说:“出色的孩子总是生长在父母彼此真诚相爱,也真诚热爱、尊重别人的家庭。”给孩子的爱越多越好或许只是我们的臆想,孩子并不想占有父母所有的爱。如果家长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孩子身上,以至于忘掉了身边的其他人甚至于自己,这并不是一种“适宜的爱”。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才是对孩子的“大爱”。
  本文依靠小样本访谈所获取的信息虽不能完整地呈现孩子的体验和观念,但也得以一瞥孩子眼中的父母之爱,并粗浅了解了家长的一些观念和做法。我们至少可以对家长们说,要给孩子适宜的爱,切莫忘记关注孩子的想法,更别忽略谋求孩子的理解。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机械制图CAI课件研究与开发的经验 ,分析和探讨了在CAI课件设计和实现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比如开发CAI课件应遵循的原则、对几种媒体的控制方法和关键步骤 Based on
林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计民生关系极大。造林区划是林业生产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农业区划的重要一环,又是恢复生态平衡和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的重大步
王茂新于1981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华茂祥集团有限公司总裁,2004年任中华茂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这些年来,他的努力和付出为他带来了不少荣誉:1999年被通化市团委评为十
为了全面了解全国各个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的实验工作情况,2003年9月初,本刊执行主编周定珍到海南省海口市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考察教学。周定珍主编在海南省教科所段青老
本文依据资源三角理论 ,论述了常规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藏的关系 ,以及今后一、二十年或更长时间内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生产高峰的到来 ,天然气、重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将在世界
搞笑的鱼骨状鼠标这是一款绝对活泼、绝对可爱的鼠标,不过可得小心你家里的猫。这款叫做Fish Type Trackball Mouse的产品是由台湾Cover Ground公司生产的,整个外形就是一条
对话人: 经济评论家:蒋白俊 中国惠普信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李汉生 中国惠普信息产品事业部外设部总经理:李澍荣 蒋白俊:相对于许多传统行业,计算机是很新的东西,而且代
除金黄色的外包装特别引人注目外,科迪亚(QDI)近期发布的这款P4I865PENovo-6AL主板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外表质朴,不像其他品牌的豪华型主板这么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不过仔细
当今,机器制造商为了满足不同场合的要求,需要对控制软件进行不同更改,然而却面临许多困难。尽管现在有许多有益的工具包可供使用,但在某种程度上,仍需要一定的编程知识。但
地处广西开放前沿的玉林市,“十五”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213.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56.25亿元,年均增长11.7%。财政收入由2001年的15.44亿元增加到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