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Egr-1与细胞外基质重塑通路对闪烁光诱导小鼠近视的调控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Egr-1在低频闪烁光(FL)诱导的小鼠近视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外基质重塑通路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将28日龄健康C57BL/6J(B6)小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FL组.闪烁光组光照频率为2 Hz,明暗周期为50%.分别于实验前,实验后1h、1d、1周、2周、恢复1周(FL诱导2周后撤除FL,于正常光照下继续饲养1周),使用红外偏心验光仪和动物专用A超测定仪测量所有小鼠右眼的屈光度及眼轴.于实验后每个时间点每组各提取10只小鼠右眼的视网膜组织进行RT-PCR检测Egr-1、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金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抑制金属蛋白酶2(TIMP-2)的动态表达,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免疫荧光观察Egr-1与MT1-MMP蛋白表达及定位.FL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组内均数行ANOVA分析,组间均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结果 FL光照2周后,小鼠的屈光度相比对照组发生了近视改变[(0.32±0.14)D vs.(3.42±0.31)D,t=29.08,P<0.01],眼轴也显著增长[(2.97±0.01)mm vs.(2.93±0.01)mm,t=6.914,P<0.01].FL光照1h后Egr-1 mRNA和蛋白快速下调,且随诱导时间持续低于正常,MT1-MMP mRNA和蛋白水平快速持续上调,实验1 d MMP-2 mRNA水平开始上调,趋势与MT1-MMP相同,TIMP-2 mRNA在实验1周和2周的时候明显低于正常组.恢复1周后,Egr-1和TIMP-2明显上调,而MT1-MMP和MMP-2表达下调,Egr-1与MT1-MMP呈现负相关关系(r2=0.6478,P<0.05).免疫荧光双标示Egr-1与MT1-MMP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在共表达.结论 视网膜中Egr-1可能通过调控MT1-MMP的表达来影响MMP-2的活化,进而参与闪烁光诱导的小鼠近视的发生及恢复过程。

其他文献
患儿男,第三胎足月顺产.于2011年2月1日来院就诊.患儿出生后发现无眼球.父母非近亲结婚,无眼疾病史.家族中其他成员均无类似眼病史.患儿母亲在妊娠2个月时曾患感冒,有服药史(具体用药不详).体检:头颅正常,五官位置正,双侧眉毛存在,双眼上、下睑存在,眼睑内陷,颞侧睑裂闭锁,鼻侧睑裂宽约3~4 mm,结膜囊浅、窄,未见眼球结构样组织.眶区凹陷,触之柔软,其内未扪及硬结组织(图1).心肺未见异常.右
期刊
近年来,随着眼内灌注液越来越广泛的临床使用,其安全性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表明,眼内手术中使用的灌注液的化学成分、渗透压、离子的缓冲容量以及温度等对术后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眼内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均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正确选择一种更加符合眼内正常生理环境的灌注液,将会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期刊
目的 分别采用卤素灯光源共焦显微镜和激光光源共焦显微镜对中国正常成人活体角膜各层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对照研究其图像特征.方法 对35例(70只眼)中国成人(年龄18~55岁)中央部角膜分别采用卤素灯光源共焦显微镜和激光光源共焦显微镜进行检查,研究角膜各层结构的图像特点,并进行对比.结果 共焦显微镜检查的35例(70只眼)中,67只眼95.7%成功获得了角膜上皮翼状细胞层的图像,70只眼100%成功获
Helveston综合征是以分离性垂直斜视(DVD)、A型外斜、双眼上斜肌亢进三联症为特征的斜视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斜视类型.我们经治一例,现将此报道并探讨Helvesto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期刊
目的 对儿童眼球震颤患者视功能、屈光状态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儿童眼球震颤的屈光矫正时机与方式,从而促进患儿的视觉发育,提高视功能.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102例眼球震颤患儿的视力、双眼视功能、屈光状态、眼球震颤相关检查资料,将患儿分为3组:特发性组81例,白化病组10例,其他原因组11例.对患儿等效球镜度、散光的类型以及散光度进行分析.结果 眼球
目的 明确超声微泡结合超声辐照增强贝伐单抗(Avastin)眼内转运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方法 实验室载药Avastin脂质微泡的制备及处方工艺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Avastin浓度、制备标准曲线,混合超声微泡造影剂和Avastin,测定载药脂质微泡的包封率,以及3d内的药物释放情况,检测zeta电位和粒径,并以光镜照相.活体荧光成像检测法观察载Avastin的脂质微泡经超声辐照的眼内穿透的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脉络膜萎缩的临床特征.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回顾分析于200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诊治的各类原发性脉络膜萎缩计56例(112只眼)的眼底特征、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并复习文献,对各类萎缩的遗传特性、发病机制、眼底萎缩特征及视力预后等进行对比总结.结果 16例(32只眼)无脉络膜症患者眼底表现为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组织萎缩,脉络膜大血管
目的 使用谱域OCT(SD-OCT)观察LASIK对手术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接受LASIK的30例(60眼)屈光不正患者,采用SD-OCT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0 d以及术后30 d的黄斑总容积(TMV)和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30例(60眼)患者术前BC
目的 研究阈值前期1型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与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的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91例确诊患儿在48 h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或玻璃体腔注药术,术后复诊,随访.结果 视网膜激光光凝组和玻璃体腔注药组病变控制率分别为94.74%,100%.激光光凝组中,行1次手术病变能控制的有18例36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