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习语的学习和把握是真正学好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英文之间习语的差异性对比和学习,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习语中所折射的文化得以准确掌握,帮助其加深英语学习的深度和内涵性,从而更加准确、恰当地使用英语。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自然环境 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
在一种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固定短语或是短句会因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特有效果而被提炼出来构成了该语言中的习语。习语通过其含蓄性、幽默性、生动性等特点使得其所要表明的意思更具语言效果,有时候必须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其意义。而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都拥有着历史悠久性,自然也会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因此,英语学习者往往可以从英语习语的学习中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学习,这对于其真正把握英语这种语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以英语习语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因为每种文化都会随着其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为独特文化基因的习语更是将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充分予以融入。换言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会使得文化在形成和应用中也具有了差异性,可以说,特定的地理环境是造就特定文化的基础,这就使得该种文化中的语言会通过不同的习语来进行表达。一方面,由于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岛屿国家,其经济发展中势必会注重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因此,英语习语中自然会有很多有关海上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自古以来农业在其生产和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汉语习语自然会与陆地关系密切。例如,英语习语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是用来比喻花钱浪费和大手大脚的,而汉语习语中却是用成语“挥金如土”来表达此种含义的;英语习语中的“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在恶魔与深海之间)” 是表达汉语习语中的“进退维谷”的意思的;英语习语中的“have an oar in everyman’s boat (把桨放到每个人的船里)”是用来表示汉语汇习语中的“爱管闲事”的意思的。类似的有关船和水的英语习语还有:“to keep sb’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miss the boat(失去机会)”,“rock the boat(捣乱)”,“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feel at sea(迷茫)”,“in the same boat(处境相同)”,等等。此外,英汉习语也反映了中西方天气气候的差异。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英语中的“西风”(west wind)相当于汉语的东风,正如英语著名诗人雪莱在其“西风颂”诗篇中歌颂西风一样,在英语中西风具有温暖、和煦的含义,而在汉语中西风却是萧瑟、凄凉的“寒风”。
二、基于生活习俗的差异性
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往往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具有英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在对待很多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上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
西方文明具有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以及大胆冒险的人生观,这就会在诸如“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的习语中得以体现。而英语习语中的“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面包是基础)”就体现其实用主义的生活观,“Money talks(钱是一切”则体现了其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特点。而在汉语习语中,往往是要强调“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与英语国家人的不同之处。再以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为例,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就会出现很多有关“狗”的英语习语,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rain cats and dogs (下倾盆大雨)”、“the dog days of summer (三伏天)”、“work like a dog (努力工作)”,等等。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狗”常常当成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其在汉语习语中就会常常被赋予贬义,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等等。在中国习语中往往会发现诸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赞美兔子聪明和敏捷的例子,然而,在英语习语中兔子成为了胆小的代名词,因此,“as timid as a hare(像兔子一样胆小)”就会用来表达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的意义。再如,英语习语“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是用“打”来的概念来表达汉语中的“半斤八两”之意的,这些都是英语和汉语的生活习俗差异性所造成的。
三、基于宗教信仰的差异性
宗教的一种具有伦理观点的代表,它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该社会特定文化中的重要核心。每个国家的宗教信仰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就在该国语言中得以体现和反映。在西方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它们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因此,基督教巨作《圣经》是很多英语习语的来源。例如:“Adam’s Apple(喉结)”,“the apple of the/one’s eye(掌上明珠)”等等。而汉语中的习语往往会凸显其佛教信仰的特点,诸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等都是一种很好的体现,可见,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根深蒂固了。
综上所述,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不能仅仅是局限于对于其语音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是包含于对于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获取。而习语的学习正是凸显其语言精华之所在,如果不清楚习语的文化背景或是仅仅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和翻译,就不是真正得以把握。
参考文献:
[1]车庆华.从英汉动物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2]龙坤,程坚.从广告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自然环境 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
在一种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固定短语或是短句会因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特有效果而被提炼出来构成了该语言中的习语。习语通过其含蓄性、幽默性、生动性等特点使得其所要表明的意思更具语言效果,有时候必须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其意义。而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都拥有着历史悠久性,自然也会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因此,英语学习者往往可以从英语习语的学习中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学习,这对于其真正把握英语这种语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以英语习语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因为每种文化都会随着其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为独特文化基因的习语更是将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充分予以融入。换言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会使得文化在形成和应用中也具有了差异性,可以说,特定的地理环境是造就特定文化的基础,这就使得该种文化中的语言会通过不同的习语来进行表达。一方面,由于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岛屿国家,其经济发展中势必会注重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因此,英语习语中自然会有很多有关海上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自古以来农业在其生产和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汉语习语自然会与陆地关系密切。例如,英语习语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是用来比喻花钱浪费和大手大脚的,而汉语习语中却是用成语“挥金如土”来表达此种含义的;英语习语中的“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在恶魔与深海之间)” 是表达汉语习语中的“进退维谷”的意思的;英语习语中的“have an oar in everyman’s boat (把桨放到每个人的船里)”是用来表示汉语汇习语中的“爱管闲事”的意思的。类似的有关船和水的英语习语还有:“to keep sb’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miss the boat(失去机会)”,“rock the boat(捣乱)”,“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feel at sea(迷茫)”,“in the same boat(处境相同)”,等等。此外,英汉习语也反映了中西方天气气候的差异。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英语中的“西风”(west wind)相当于汉语的东风,正如英语著名诗人雪莱在其“西风颂”诗篇中歌颂西风一样,在英语中西风具有温暖、和煦的含义,而在汉语中西风却是萧瑟、凄凉的“寒风”。
二、基于生活习俗的差异性
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往往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具有英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在对待很多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上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
西方文明具有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以及大胆冒险的人生观,这就会在诸如“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的习语中得以体现。而英语习语中的“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面包是基础)”就体现其实用主义的生活观,“Money talks(钱是一切”则体现了其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特点。而在汉语习语中,往往是要强调“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与英语国家人的不同之处。再以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为例,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就会出现很多有关“狗”的英语习语,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rain cats and dogs (下倾盆大雨)”、“the dog days of summer (三伏天)”、“work like a dog (努力工作)”,等等。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狗”常常当成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其在汉语习语中就会常常被赋予贬义,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等等。在中国习语中往往会发现诸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赞美兔子聪明和敏捷的例子,然而,在英语习语中兔子成为了胆小的代名词,因此,“as timid as a hare(像兔子一样胆小)”就会用来表达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的意义。再如,英语习语“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是用“打”来的概念来表达汉语中的“半斤八两”之意的,这些都是英语和汉语的生活习俗差异性所造成的。
三、基于宗教信仰的差异性
宗教的一种具有伦理观点的代表,它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该社会特定文化中的重要核心。每个国家的宗教信仰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就在该国语言中得以体现和反映。在西方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它们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因此,基督教巨作《圣经》是很多英语习语的来源。例如:“Adam’s Apple(喉结)”,“the apple of the/one’s eye(掌上明珠)”等等。而汉语中的习语往往会凸显其佛教信仰的特点,诸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等都是一种很好的体现,可见,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根深蒂固了。
综上所述,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不能仅仅是局限于对于其语音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是包含于对于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获取。而习语的学习正是凸显其语言精华之所在,如果不清楚习语的文化背景或是仅仅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和翻译,就不是真正得以把握。
参考文献:
[1]车庆华.从英汉动物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2]龙坤,程坚.从广告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