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科学与技术前沿”技术科学论坛

来源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omoj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山西省科技厅主办的技术科学论坛于2009年3月24~2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山西大学和南开大学共同承办了本次以"光学科学与技术前沿"为主题的技术科学论
其他文献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对(MgO)n吸附银原子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并对能量、电荷分布和电子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当n≥4,银原子吸附在空位的结构是最低能量结构,随着银原子数的增加,增加的银原子易与原来的银原子形成银团簇.电荷布局数分析表明,银原子与(MgO)n团簇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来自较弱的原子极化,吸附的银原子导致其近邻的原子电荷重新分布.通过与纯的氧化镁团簇对比发现,银原
期刊
提出了在腔中模拟Ising模型、存储最大纠缠态和产生的四体量子纠缠态的简单方案.单模腔中的两个二能级原子受到强经典驱动场的作用,在大失谐条件下,系统的有效哈密顿量和标准的Ising模型相同.这一系统可使初始处于Bell基的两原子始终处于最大纠缠态,其中两个Bell基是系统的本征态;另外两个Bell基仅需要对其中一个原子作局域操作,仍然保持最大纠缠态.这个系统与腔模和环境没有相互作用,可长时间存储原
期刊
在一级微扰近似下研究了弱高斯脉冲线性啁啾光场驱动下二能级系统的粒子跃迁过程,得到了类似于光的菲涅耳直边衍射形式的波函数解析表述.分析了波函数在时域的振荡以及系统极化强度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波函数在时域的演化是量子衍射的结果.
期刊
灌木作为群落优势植物生活型是干旱荒漠系统区别于半干旱草原或草地生态系统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位于我国北方典型干旱区的阿拉善高原其稀疏的植被覆盖介于15%~30%,且主要由多样的灌木组成,草本植物层片受到极端干旱气候条件、风蚀、过度放牧以及沙埋等因素的限制.采用无偏对应分析(DCA)和二维点图(biplot)法探讨了灌木物种的丰富度和多度格局对生境条件变化的响应,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物种多样性
期刊
在本课题组以前的工作中,通过优化相对熵函数来预测蛋白质主链的三维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是在该方法中接触势的系综平均值采用了一个估计值,为了使基于相对熵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在理论上更加完善,该文基于统计热力学微扰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接触势系综平均值的计算方法.选取12个蛋白质对该方法进行了测试,预测结构相对于天然结构的均方根偏差(RMSD)在0.40~0.60nm之间.与接触势的系综平均值采用估计
期刊
利用β-carotene的双荧光行为和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较大的性质,将其溶于CS2液体稀释成浓度不同(3.72×10-5~3.72×10-12mol/L)的溶液作为液芯光纤的芯液体进行受激拉曼散射研究.试验表明,当溶液浓度大于3.72×10-7mol/L时,β-carotene的放大自发辐射对Stokes阈值和强度的变化起主要作用;当浓度小于3.72×10-7mol/L时,β-carotene的放
期刊
星际弥散带(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s;DIBs)是源自星际空间的数百条吸收谱线的总称.自20世纪20年代首次发现两条DIBs以来,对DIBs的观测和证认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共观测到了300多条DIBs,但没有一条DIB的载体(carrier)被完全证认.DIBs的证认被认为是困扰着天文学家80多年的天体物理学的经典难题之一.我们简要回顾了星际弥散带的观测历史,
期刊
主要研究密近双星的光时轨道效应的算法.首先扼要地介绍了光时轨道效应的理论公式,在计算过程中需要采用非线性的最小二乘法,同时还要求解开普勒方程.为减小迭代次数以提高计算速度,采用级数法解开普勒方程(e<1).首次将E=E(M,e)展开到e16;在e=0.5871时,最大误差|ΔE|≤10-4.最后对密近双星AHCep的O-C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了它的第三天体的光时轨道效应参数.结果表明:这种算法是可行
期刊
将本征正交分解(POD)方法用于四维空间预报集合提取标准正交基,该标准正交基在最小二乘意义下是最优的,与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相比,它能捕捉到预报集合空间更多的能量,能够更好地表征四维变量的空间结构以及时间演变特征.将分析向量依截断的POD基展开后,控制变量会显式地出现在代价函数中,避免了传统的四维变分方法所必需的伴随模式的运用,使得同化过程简单.用土壤湿度预报方程和人造资料进行一系列的数值试验
期刊
阐明了目前已有方法未能解决工业多相流动流型识别问题的主要原因.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提出了实现流型在线识别的前提条件,获得了部分流型的识别规则.采用具有自组织聚类算法得到了流型特征的标准模板,并基于压力、压差信号提出了流型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在线识别方法,解决了流速及含油率对流型识别技术的影响.将该流型在线识别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进行了检验,测量误差小于10%.具有置信度高、容错性好、降低了对单个传感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