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承,并且令家族产业继续繁荣,是他的使命;突破,不断地寻找自我实现的价值,是他的天性。
对于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富二代”未必是个好名称。这些被认为口含金匙出生的孩子,在很长时间、甚至整个生命中都只是一个有成就的父亲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有人选择自立门户,而他,却没有这样的机会:父亲离世的现实令他不得不在这样年轻的时候就继承父业,他必须让这个事业更好地发展,并且制造属于自己的繁荣。
他对自己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严苛,种种规诫之下,是他自省而清晰的头脑和逐渐形成的管理逻辑。他的稳重稀释了年轻的冲动,他的热情被安静的外表掩盖,内化成更加持久的动力。
汤子嘉始终没有放松自己。
纯黑色的眼镜框像他的一个标志,将他可能有的冲动和冒失都框定在最小的范围。而他,则在他自己的规则下获得自由。
学徒接班人
在母亲徐枫眼中,汤子嘉忽然一下子长大了。
1999年10月,初中就去美国读书的汤子嘉回国了,那年他18岁,大学只读了两年,但父亲身体状况不佳,身为长子的他似乎有责任回来帮忙。
他有个强势的父亲——汤臣集团的创始人汤君年,几乎也是以18岁的年龄从窗帘生意起步,最终凭借远见和毅力,叱咤台湾和香港的地产业,白手起家创业的经历堪称传奇。其后卷入一起因收购案而起的官司,让汤君年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不仅将生意转向上海,精神和健康上也受到了影响。汤子嘉和弟弟汤珈铖几乎都是从那时起介入汤臣集团的事务。
父亲特意给汤子嘉安排了助理的头衔,把他带在身旁。因为在父亲汤君年看来,做助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成长。但这个做的永远比说的多,喜欢亲力亲为、异常勤奋的创业者还并不擅长一个导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希望儿子从旁观察并自己体味到商业世界的奥秘。那时的汤子嘉还是个文静、腼腆的男孩,在父亲身边跟前跟后,忙来忙去,参加公司大会时他还会紧张,“毕竟自己的社会经验也不足,向父亲发表意见总是会被否定,还会被骂,自己也会很郁闷,”那时,他只是学徒,还是一个渴望被父亲认可的儿子。
做了2年助理之后,他转做销售。“父亲说要首先面对客户,了解客户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
但随着2004年,汤君年的突然过世,汤子嘉的角色被一夜之间改变了。家庭失去了亲人,公司失去了顶梁柱,父亲没来得及有任何交待,一个学徒就要仓促当家了,“我迅速意识到,自己需要尽到长子的责任,更要为上市公司负责,”这中间的过程却并不容易,“父亲去世后,我哭了一个多月,每天大哭,”而汤臣的业务也曾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样的经历使得汤子嘉并不像一个典型的“商二代”,他并无纨绔之风,因为并非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他见证了父亲辛苦打拼,企业不断壮大才有今天来之不易的事业。他从小就被“洗脑”要接班,责任心已经流入血液。
但究竟如何“接班”,父亲还没来得及告诉他。很多事情,是汤子嘉后来才自己慢慢领会到的。他学会了反思。在一种决策执行后,你就会发现,优缺点就会显露出来。回头想想如果当时用另外的一种方法做,效果会不会更好?反思的目的也是在今后如遇到类似的情况下,会更好地更灵活地去做决策。”
在自省中成长
20年前,他小小的身影被父亲带到浦东一片高高的芦苇荡里,父亲跟他描述这里未来会成为自己的战场,在农田、乱草丛生的泥泞之地上会建成一片城市里的高尔夫球场,在一望无际的烂泥塘上会打造一片繁华灿烂的地产盛世。当时这样惊世骇俗的想法后来随着浦东开发的进程一一实现,汤臣集团以先行者的姿态伴随着浦东开发的进程修建了一系列设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第一个涉外高档商务中心、第一栋五A级涉外写字楼,以及浦东唯一的位于市中心地段的汤臣高尔夫球场,并在周边分期建设了汤臣高尔夫别墅。汤臣在上海以至内地逐渐成了高端房产品牌的代名词。回想这一切,汤子嘉会问自己当初站在父亲的立场上,有没有那样的远见和魄力?
他也回顾自己当初为何总会被父亲否定,“我刚回上海时,父亲让我负责张江汤臣豪园项目,它是公寓房,我记得开盘第一天就全部卖完了,我很高兴地告诉了爸爸。我以为会得到爸爸的称赞,结果爸爸很凶地骂我说,你知道吗,这代表你卖太便宜了。当时我是有点不高兴,”汤子嘉回忆道,但后来有机会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做决策时,他意识到这正是房地产业定价、营销等策略背后的奥秘。
他也记得少有的被父亲肯定的时候,仍是张江汤臣豪园项目,“当时主要是针对浦东张江地区白领,我当时看了公司设计的房型图,觉得面积过大,因为张江当时工作人口增加,大部分都是单身,我建议父亲做适合他们的产品,小户型要增多,得到了父亲和同事们的支持。”他后来也慢慢明白,“企业家一代不会轻易称赞第二代,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一代就算心里认同嘴巴上也不会讲。”
尽管,汤子嘉时常反思父亲的决策,但他也并不全然想做一代的翻版。2005年,承受巨大压力的汤子嘉做了两件事:到青海短暂旅行,在母亲极力支持他放下一切去感受“苦行僧”的日子给他带来了人生态度上的根本转变。在“那遥远的地方”,汤子嘉远离尘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自那之后,养成了极好的生活规律,饮食上喜素,心境淡然,感觉灵魂净化了。”汤子嘉说,他也因此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这让他痛下决心减肥,人们难以相信如今型男装扮、穿衣服总是 S号的帅哥汤子嘉曾经的体重有240斤,从来没有瘦过的他花了3年时间将体重控制在如今标准的68公斤,“一般人没有那样的毅力,”公司一位女职员感叹道。
“尺寸小了,但心变大了,”汤子嘉形容自己的改变,这种脱胎换骨般的磨炼锻炼了他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己的角色,要做一个“家族经理人”,一个要带领更多的专业人士,用制度规范化科学化的运作,依靠团队精神,将公司利益最大化,将汤臣品牌带向未来更国际化平台的经理人;而不是像他父亲那样的“家族管理者”,更多依靠家族的理念,用亲力亲为的方式来开拓疆土,冲锋在一线。这意味着汤子嘉可以享受天天早上打高尔夫,每天9个洞,晚上除却应酬绝不熬夜的令人艳羡的生活,与父亲当初总是不顾身体的操劳截然不同,“当一个公司的核心领导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在琐碎事务上,这代表着公司的运作更健康,”汤子嘉说。
摘帽最贵豪宅
近几年,上海汤臣面临发展瓶颈。2005年前后开盘的汤臣一品等项目,成为汤臣集团近几年的主要利润来源。此后几年汤臣鲜有作为,且利润逐年下滑。业界认为汤子嘉在“吃老本”。 面对企业瓶颈和业界质疑,出生成长在台湾、香港,求学于美国的汤子嘉正努力做出改变: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平民化的姿态,着手重整汤臣旗鼓。
外界也很容易感受到汤臣的改变,一个曾经神秘的汤臣逐渐被还原,比如脱下金外衣的汤臣一品。父亲去世一年的时候,这个集聚了公司多年心血、被当作汤臣集团多年梦想的作品正式开盘,却遭遇到抑制房价政策的宏观调控的打击,每平方米10万元的天价定位,比起当年的豪宅价格几乎贵了一倍,使得汤臣一品在那一年几乎成了个“笑话”。他不接待媒体曝光,看房者必须先提供200万元以上的资产证明才能看房。“楼王”几乎成了一个神话。从开盘到2008年,汤臣一品4年仅售出4套,成为中国最知名滞销楼盘。直到2008年下半年,这个烫手山芋交到了汤子嘉手中。
“我最初的想法就是,一品要摆脱之前最贵的项目符号,回归到楼盘本身的价值上,我们要做调整,应该用开放的心态来经营。之前参观一品要有一定的保证金,但我觉得房子盖好就不怕人家看。”
汤子嘉按照他的思路,对销售、企划两大部门进行了调整,同时推出一些更贴近市场的营销策略。比如,看房验资的规定被废除,每周二下午则设定为媒体接待日,同时开放中介市场,而在原有A栋大户型产品的基础上,新推出C栋小户型豪宅,以稍低的总价一举击中了市场兴奋点,扩大了销售群体面。
“整个一品让人感觉在动起来,从人气等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从以前的门可罗雀,到开放以后每个月上千组客人的看房量,有一天甚至奇迹般的签约了5套。掀开神秘面纱的做法终于将汤臣一品的价值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
此外,汤臣一品还针对特定消费者展开口碑营销。对媒体、对外界保持积极的沟通,促进外界对汤臣一品的了解。从地段、品质到内部精装细节,来看房的人基本都给予汤臣一品较大的认可,在市场和客户的口碑方面,让汤臣一品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有评论人士认为,在打理汤臣一品的时候,汤子嘉使用了高明的一招——去第一化:让汤臣一品摘掉了“中国第一高价楼盘””帽子,也迎来许多潜在买家的目光,他们开始消除顾虑,不用太担心被“妖魔化”。
随后,汤子嘉又将B栋作为高级出租公寓推向市场,2008年11月,又一手策划汤臣一品与世界顶级时尚家居品牌范思哲家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个跨界合作其实是提高附加值的做法,这使得汤臣一品项目在2009年获得多项荣誉。
2010年,在房地产界普遍低迷的时期,他在B栋出租的基础上又加推了D栋“总统套房出租公寓”,这个想法立刻成为上海豪宅圈的热门话题。汤臣一品总统套房出租公寓,目标锁定在全球500强的顶尖客户。汤子嘉看到许多来自各国到上海工作的总裁和董事长们缺少一个像样的家,这个家是可以让他们轻松享受在上海工作与生活,又能够把家当成会议中心,请同事来家里开会,以及把家当成宴客PARTY的豪华餐厅。汤子嘉认为汤臣一品具备多功能性,可以满足顶级CEO的需求。以上海将来要成为60万金融航运人才的国际化城市来看,汤臣一品的“总统套房出租公寓”正好可以填补这一市场空白。
汤子嘉用人情味与深度服务,翻转“汤臣一品”形象,这是他的世故的智慧,也是他年轻的勇气。
给公众一个开放的汤臣
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的还有一个更加开放的汤臣。
对外,他开始积极地面对媒体,出席各种行业内外的活动;对内,他开始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管理流程上下功夫,和父亲不喜欢聘用专业人士的风格不同,“我个人有很多意见和决策我会非常多地听取采纳员工的意见,在执行上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只要大方向拿捏正确。”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入科学管理。我除了做汤臣的老板之外,还要以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来要求自己。”他希望重塑汤臣品牌的竞争力,将父亲倾注的心血延续下去。在他看来,面对豪宅林立的高端市场,未来的竞争必将从硬件比拼提升到服务的较量上来。
比如从台湾请来专业的酒店管理公司来对员工进行培训,“我对他们最起码的要求是,看到人要带着微笑,这是最基本的。”汤子嘉说。而对业主或租客来说,其体验主要是通过“个性化服务”来实现的。“我们正在构想,是不是可以在黄浦江上购买一个豪华游轮来服务我们的业主。”
而对于国外先进服务理念的推崇,则来自于汤子嘉海外游学多年的感悟,也由此带来了地产服务“软实力竞争”的新观念。
“父亲一直教导我们眼光要放长远,汤臣不是炒房者,是经营者。”汤子嘉回忆说,也的确如此做。
“汤臣的很多东西,都是继承我父亲的理念,但在公司形象以及对外的作风上要有所改变,公司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汤子嘉说,“在企业内部文化方面,我一直要求我的员工一定要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时要不停提升自己,做好自己。另外,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入科学管理。我除了做汤臣的老板之外,还要以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来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专业素质。”
对于汤臣的未来,他赞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引入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国过去很多传统都停留在管人,而不是管事上。我觉得完善的制度是让人去判断哪些事应该做,而哪些不应该。当然,在中国,要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中国文化比较重感情,无论管理企业还是日常生活,都要顾及的方面。”
出走上海
作为“二代”,是在继承,还是在创造?
对此,汤子嘉表示,“我很多地方像父亲,但现在很多事情的做法又不像早期的做法。因为各方面进步实在太快了。汤臣是投资上海最早的港资上市公司,建了很多第一个,但是换个角度讲,第一也就没有竞争对手,而现在,比较和竞争就多很多了。所以策略上还是会有些不同的。”
随着上海陆家嘴豪宅市场的成熟,10万元以上的售价已屡见不鲜,比如世茂滨江花园以及中粮地产的海景壹号等,汤臣一品还不得不直面一系列竞争对手“分羹”。汤臣到了为今后长远经营做深入打算的时刻。
从2009年开始,汤子嘉谋划着汤臣的出上海记。
2009年9月,少帅汤子嘉去了一趟北京,并暂住一个月。这期间汤子嘉没少看项目,也接连寻找战略合作者谈判。但有天价豪宅汤臣一品在前,谈判方均待价而沽,这让手握27亿现金的汤子嘉也连连却步。加之京城土地资源稀缺、竞争激烈,做高端豪宅仍有一定的政策风险,汤子嘉毅然告辞,启程去了天津与成都,最终选定天津作为汤臣走出上海的首站。
2010年6月初,汤臣宣布与天津金融城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投资两个项目公司。这也成为汤臣集团进军大陆18年来,在上海以外拓展的首个项目。至此,汤臣正式走出上海,迈入天津市场。
“现在的天津也有很多重大项目,而且,现在国家对天津的发展扶持政策很多,很像20年前的浦东,天时地利,又有足够潜力。” 按汤子嘉的说法,若上海是曼哈顿,那天津就是芝加哥。天津更有环伺北京的区位优势,更可在此等待机会,伺机攻进北京。
说起天津项目,汤子嘉明显有些兴奋。“我们在天津拿到的地段相当好,是真正的不可复制地段。”汤子嘉指出:“我们这块地是在原英、法、日三个租界中的,这里也是以前唯一一块被拆掉的老洋房,当时也是因为天津要树立自己的形象。而且这边一过海河,就是京津高铁。我们项目到北京只需要20分钟。”
“汤臣集团一直都在上海做地产,这是汤臣第一个异地项目,是与父亲的决策无关的唯一一个项目,也是对汤臣集团的考验和调整。”汤子嘉表示,“以前,出现问题都在我眼皮底下,我可以随时解决,现在北上天津,更需要一个团队去管理。”不过,他很注意总结与建立管理逻辑,他认为,管理企业用人很重要。
事实上,汤子嘉已经看到了家族企业管理的弊端,也就是过于依靠管理者,而他并不希望这种模式延续下去。“我希望我的个人角色可以有转变,并不仅仅遵从我的命令来执行,而是自动产生一种协调习惯来完成事情。”汤子嘉说,“我也希望将来有一天管理能够更加制度化,主管与主管之间也更加配合。这需要制度、时间,这还是一种企业文化,更多地让员工协调、自主发展。”
“家族企业的第一代领导人是带领企业走,而第二代就要思考在公司的角色、将其定位。我希望,我是企业的一部分,公司可以很自然的发展。”
天津一役,是汤子嘉第一次独立征战,所以,这一战对于他的意义,尤为重要。他认为在天津的项目,亦会随着天津的发展而成为汤臣的另一段辉煌。
至于是否有当年汤君年开发浦东的时运,只有待时间检验了。
慈善一个开心的责任
在汤子嘉的微博上有一张他和一群孩子的合照,这些孩子都是他资助读书的。
相比于集团改革的大刀阔斧,汤子嘉的慈善之路却如涓涓细流般恒久舒缓。不论是赶赴都江堰考察汤臣援建校舍,参与“珍珠班”办学,还是启动“汤臣希望之旅”、“2010年新长城自强班·子嘉班”,他都全程参与,实地考察,用心感受。
做善举,是为了企业形象,还是因为自己想做?
对此,汤子嘉坦言,不排除有为了提升企业形象的想法,但最根本还是因为自己想做。这是我开心的事情之一。
对于选择资助高中生的原因,汤子嘉表示:“中国有9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学也有很多资助贫困生的项目,唯独没有对高中学生的。另外高中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开阔眼界,这对他们以后的价值观都有很大影响。”
一次,汤子嘉去贫困山区支教,几天下来,同当地的小朋友很熟了,他问小孩子们,将来想做什么,结果小孩子都说想做村长,因为村长有饭吃。“我顿时感触很大。那些贫困小朋友做村长不是为了保护村子,而是为了温饱。”从这时起,汤子嘉萌生了要做更为彻底的慈善的想法:“其实要在几年内和小朋友做到物质的富裕很简单,但是我要求通过书信,在心灵上争取做更多。”
他觉得,让小孩子建立是非观非常重要,对于那些长期处在封闭环境中的孩子们,他决心让他们知道更多,看到更多,尽可能帮助他们重新整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尽力去做,从我开始,公司内部尽心尽力。我也会从身边做起,让更多的企业家二代,加入到慈善的队伍。”
“上一代的创业者,勇于开拓、创新、拼搏,勇于承担责任,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成长在比前辈们更优越的环境里,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更应当珍惜时代赋予的机遇,当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奋斗打拼,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回报社会。”这是接手汤臣集团后,汤子嘉的切身体会。
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EMBA后,汤子嘉希望今后能再到北大进修总裁班。
汤臣走出上海,汤子嘉似乎已超越了父亲的蓝图,他说想把汤臣打造成国际品牌,离这一步还有多遥远?很难预料,毕竟今年的汤子嘉,刚刚迈入三十而立的年纪。(编辑/周南)
对于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富二代”未必是个好名称。这些被认为口含金匙出生的孩子,在很长时间、甚至整个生命中都只是一个有成就的父亲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有人选择自立门户,而他,却没有这样的机会:父亲离世的现实令他不得不在这样年轻的时候就继承父业,他必须让这个事业更好地发展,并且制造属于自己的繁荣。
他对自己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严苛,种种规诫之下,是他自省而清晰的头脑和逐渐形成的管理逻辑。他的稳重稀释了年轻的冲动,他的热情被安静的外表掩盖,内化成更加持久的动力。
汤子嘉始终没有放松自己。
纯黑色的眼镜框像他的一个标志,将他可能有的冲动和冒失都框定在最小的范围。而他,则在他自己的规则下获得自由。
学徒接班人
在母亲徐枫眼中,汤子嘉忽然一下子长大了。
1999年10月,初中就去美国读书的汤子嘉回国了,那年他18岁,大学只读了两年,但父亲身体状况不佳,身为长子的他似乎有责任回来帮忙。
他有个强势的父亲——汤臣集团的创始人汤君年,几乎也是以18岁的年龄从窗帘生意起步,最终凭借远见和毅力,叱咤台湾和香港的地产业,白手起家创业的经历堪称传奇。其后卷入一起因收购案而起的官司,让汤君年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不仅将生意转向上海,精神和健康上也受到了影响。汤子嘉和弟弟汤珈铖几乎都是从那时起介入汤臣集团的事务。
父亲特意给汤子嘉安排了助理的头衔,把他带在身旁。因为在父亲汤君年看来,做助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成长。但这个做的永远比说的多,喜欢亲力亲为、异常勤奋的创业者还并不擅长一个导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希望儿子从旁观察并自己体味到商业世界的奥秘。那时的汤子嘉还是个文静、腼腆的男孩,在父亲身边跟前跟后,忙来忙去,参加公司大会时他还会紧张,“毕竟自己的社会经验也不足,向父亲发表意见总是会被否定,还会被骂,自己也会很郁闷,”那时,他只是学徒,还是一个渴望被父亲认可的儿子。
做了2年助理之后,他转做销售。“父亲说要首先面对客户,了解客户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
但随着2004年,汤君年的突然过世,汤子嘉的角色被一夜之间改变了。家庭失去了亲人,公司失去了顶梁柱,父亲没来得及有任何交待,一个学徒就要仓促当家了,“我迅速意识到,自己需要尽到长子的责任,更要为上市公司负责,”这中间的过程却并不容易,“父亲去世后,我哭了一个多月,每天大哭,”而汤臣的业务也曾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样的经历使得汤子嘉并不像一个典型的“商二代”,他并无纨绔之风,因为并非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他见证了父亲辛苦打拼,企业不断壮大才有今天来之不易的事业。他从小就被“洗脑”要接班,责任心已经流入血液。
但究竟如何“接班”,父亲还没来得及告诉他。很多事情,是汤子嘉后来才自己慢慢领会到的。他学会了反思。在一种决策执行后,你就会发现,优缺点就会显露出来。回头想想如果当时用另外的一种方法做,效果会不会更好?反思的目的也是在今后如遇到类似的情况下,会更好地更灵活地去做决策。”
在自省中成长
20年前,他小小的身影被父亲带到浦东一片高高的芦苇荡里,父亲跟他描述这里未来会成为自己的战场,在农田、乱草丛生的泥泞之地上会建成一片城市里的高尔夫球场,在一望无际的烂泥塘上会打造一片繁华灿烂的地产盛世。当时这样惊世骇俗的想法后来随着浦东开发的进程一一实现,汤臣集团以先行者的姿态伴随着浦东开发的进程修建了一系列设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第一个涉外高档商务中心、第一栋五A级涉外写字楼,以及浦东唯一的位于市中心地段的汤臣高尔夫球场,并在周边分期建设了汤臣高尔夫别墅。汤臣在上海以至内地逐渐成了高端房产品牌的代名词。回想这一切,汤子嘉会问自己当初站在父亲的立场上,有没有那样的远见和魄力?
他也回顾自己当初为何总会被父亲否定,“我刚回上海时,父亲让我负责张江汤臣豪园项目,它是公寓房,我记得开盘第一天就全部卖完了,我很高兴地告诉了爸爸。我以为会得到爸爸的称赞,结果爸爸很凶地骂我说,你知道吗,这代表你卖太便宜了。当时我是有点不高兴,”汤子嘉回忆道,但后来有机会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做决策时,他意识到这正是房地产业定价、营销等策略背后的奥秘。
他也记得少有的被父亲肯定的时候,仍是张江汤臣豪园项目,“当时主要是针对浦东张江地区白领,我当时看了公司设计的房型图,觉得面积过大,因为张江当时工作人口增加,大部分都是单身,我建议父亲做适合他们的产品,小户型要增多,得到了父亲和同事们的支持。”他后来也慢慢明白,“企业家一代不会轻易称赞第二代,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一代就算心里认同嘴巴上也不会讲。”
尽管,汤子嘉时常反思父亲的决策,但他也并不全然想做一代的翻版。2005年,承受巨大压力的汤子嘉做了两件事:到青海短暂旅行,在母亲极力支持他放下一切去感受“苦行僧”的日子给他带来了人生态度上的根本转变。在“那遥远的地方”,汤子嘉远离尘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自那之后,养成了极好的生活规律,饮食上喜素,心境淡然,感觉灵魂净化了。”汤子嘉说,他也因此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这让他痛下决心减肥,人们难以相信如今型男装扮、穿衣服总是 S号的帅哥汤子嘉曾经的体重有240斤,从来没有瘦过的他花了3年时间将体重控制在如今标准的68公斤,“一般人没有那样的毅力,”公司一位女职员感叹道。
“尺寸小了,但心变大了,”汤子嘉形容自己的改变,这种脱胎换骨般的磨炼锻炼了他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己的角色,要做一个“家族经理人”,一个要带领更多的专业人士,用制度规范化科学化的运作,依靠团队精神,将公司利益最大化,将汤臣品牌带向未来更国际化平台的经理人;而不是像他父亲那样的“家族管理者”,更多依靠家族的理念,用亲力亲为的方式来开拓疆土,冲锋在一线。这意味着汤子嘉可以享受天天早上打高尔夫,每天9个洞,晚上除却应酬绝不熬夜的令人艳羡的生活,与父亲当初总是不顾身体的操劳截然不同,“当一个公司的核心领导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在琐碎事务上,这代表着公司的运作更健康,”汤子嘉说。
摘帽最贵豪宅
近几年,上海汤臣面临发展瓶颈。2005年前后开盘的汤臣一品等项目,成为汤臣集团近几年的主要利润来源。此后几年汤臣鲜有作为,且利润逐年下滑。业界认为汤子嘉在“吃老本”。 面对企业瓶颈和业界质疑,出生成长在台湾、香港,求学于美国的汤子嘉正努力做出改变: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平民化的姿态,着手重整汤臣旗鼓。
外界也很容易感受到汤臣的改变,一个曾经神秘的汤臣逐渐被还原,比如脱下金外衣的汤臣一品。父亲去世一年的时候,这个集聚了公司多年心血、被当作汤臣集团多年梦想的作品正式开盘,却遭遇到抑制房价政策的宏观调控的打击,每平方米10万元的天价定位,比起当年的豪宅价格几乎贵了一倍,使得汤臣一品在那一年几乎成了个“笑话”。他不接待媒体曝光,看房者必须先提供200万元以上的资产证明才能看房。“楼王”几乎成了一个神话。从开盘到2008年,汤臣一品4年仅售出4套,成为中国最知名滞销楼盘。直到2008年下半年,这个烫手山芋交到了汤子嘉手中。
“我最初的想法就是,一品要摆脱之前最贵的项目符号,回归到楼盘本身的价值上,我们要做调整,应该用开放的心态来经营。之前参观一品要有一定的保证金,但我觉得房子盖好就不怕人家看。”
汤子嘉按照他的思路,对销售、企划两大部门进行了调整,同时推出一些更贴近市场的营销策略。比如,看房验资的规定被废除,每周二下午则设定为媒体接待日,同时开放中介市场,而在原有A栋大户型产品的基础上,新推出C栋小户型豪宅,以稍低的总价一举击中了市场兴奋点,扩大了销售群体面。
“整个一品让人感觉在动起来,从人气等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从以前的门可罗雀,到开放以后每个月上千组客人的看房量,有一天甚至奇迹般的签约了5套。掀开神秘面纱的做法终于将汤臣一品的价值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
此外,汤臣一品还针对特定消费者展开口碑营销。对媒体、对外界保持积极的沟通,促进外界对汤臣一品的了解。从地段、品质到内部精装细节,来看房的人基本都给予汤臣一品较大的认可,在市场和客户的口碑方面,让汤臣一品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有评论人士认为,在打理汤臣一品的时候,汤子嘉使用了高明的一招——去第一化:让汤臣一品摘掉了“中国第一高价楼盘””帽子,也迎来许多潜在买家的目光,他们开始消除顾虑,不用太担心被“妖魔化”。
随后,汤子嘉又将B栋作为高级出租公寓推向市场,2008年11月,又一手策划汤臣一品与世界顶级时尚家居品牌范思哲家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个跨界合作其实是提高附加值的做法,这使得汤臣一品项目在2009年获得多项荣誉。
2010年,在房地产界普遍低迷的时期,他在B栋出租的基础上又加推了D栋“总统套房出租公寓”,这个想法立刻成为上海豪宅圈的热门话题。汤臣一品总统套房出租公寓,目标锁定在全球500强的顶尖客户。汤子嘉看到许多来自各国到上海工作的总裁和董事长们缺少一个像样的家,这个家是可以让他们轻松享受在上海工作与生活,又能够把家当成会议中心,请同事来家里开会,以及把家当成宴客PARTY的豪华餐厅。汤子嘉认为汤臣一品具备多功能性,可以满足顶级CEO的需求。以上海将来要成为60万金融航运人才的国际化城市来看,汤臣一品的“总统套房出租公寓”正好可以填补这一市场空白。
汤子嘉用人情味与深度服务,翻转“汤臣一品”形象,这是他的世故的智慧,也是他年轻的勇气。
给公众一个开放的汤臣
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的还有一个更加开放的汤臣。
对外,他开始积极地面对媒体,出席各种行业内外的活动;对内,他开始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管理流程上下功夫,和父亲不喜欢聘用专业人士的风格不同,“我个人有很多意见和决策我会非常多地听取采纳员工的意见,在执行上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只要大方向拿捏正确。”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入科学管理。我除了做汤臣的老板之外,还要以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来要求自己。”他希望重塑汤臣品牌的竞争力,将父亲倾注的心血延续下去。在他看来,面对豪宅林立的高端市场,未来的竞争必将从硬件比拼提升到服务的较量上来。
比如从台湾请来专业的酒店管理公司来对员工进行培训,“我对他们最起码的要求是,看到人要带着微笑,这是最基本的。”汤子嘉说。而对业主或租客来说,其体验主要是通过“个性化服务”来实现的。“我们正在构想,是不是可以在黄浦江上购买一个豪华游轮来服务我们的业主。”
而对于国外先进服务理念的推崇,则来自于汤子嘉海外游学多年的感悟,也由此带来了地产服务“软实力竞争”的新观念。
“父亲一直教导我们眼光要放长远,汤臣不是炒房者,是经营者。”汤子嘉回忆说,也的确如此做。
“汤臣的很多东西,都是继承我父亲的理念,但在公司形象以及对外的作风上要有所改变,公司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汤子嘉说,“在企业内部文化方面,我一直要求我的员工一定要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时要不停提升自己,做好自己。另外,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入科学管理。我除了做汤臣的老板之外,还要以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来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专业素质。”
对于汤臣的未来,他赞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引入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国过去很多传统都停留在管人,而不是管事上。我觉得完善的制度是让人去判断哪些事应该做,而哪些不应该。当然,在中国,要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中国文化比较重感情,无论管理企业还是日常生活,都要顾及的方面。”
出走上海
作为“二代”,是在继承,还是在创造?
对此,汤子嘉表示,“我很多地方像父亲,但现在很多事情的做法又不像早期的做法。因为各方面进步实在太快了。汤臣是投资上海最早的港资上市公司,建了很多第一个,但是换个角度讲,第一也就没有竞争对手,而现在,比较和竞争就多很多了。所以策略上还是会有些不同的。”
随着上海陆家嘴豪宅市场的成熟,10万元以上的售价已屡见不鲜,比如世茂滨江花园以及中粮地产的海景壹号等,汤臣一品还不得不直面一系列竞争对手“分羹”。汤臣到了为今后长远经营做深入打算的时刻。
从2009年开始,汤子嘉谋划着汤臣的出上海记。
2009年9月,少帅汤子嘉去了一趟北京,并暂住一个月。这期间汤子嘉没少看项目,也接连寻找战略合作者谈判。但有天价豪宅汤臣一品在前,谈判方均待价而沽,这让手握27亿现金的汤子嘉也连连却步。加之京城土地资源稀缺、竞争激烈,做高端豪宅仍有一定的政策风险,汤子嘉毅然告辞,启程去了天津与成都,最终选定天津作为汤臣走出上海的首站。
2010年6月初,汤臣宣布与天津金融城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投资两个项目公司。这也成为汤臣集团进军大陆18年来,在上海以外拓展的首个项目。至此,汤臣正式走出上海,迈入天津市场。
“现在的天津也有很多重大项目,而且,现在国家对天津的发展扶持政策很多,很像20年前的浦东,天时地利,又有足够潜力。” 按汤子嘉的说法,若上海是曼哈顿,那天津就是芝加哥。天津更有环伺北京的区位优势,更可在此等待机会,伺机攻进北京。
说起天津项目,汤子嘉明显有些兴奋。“我们在天津拿到的地段相当好,是真正的不可复制地段。”汤子嘉指出:“我们这块地是在原英、法、日三个租界中的,这里也是以前唯一一块被拆掉的老洋房,当时也是因为天津要树立自己的形象。而且这边一过海河,就是京津高铁。我们项目到北京只需要20分钟。”
“汤臣集团一直都在上海做地产,这是汤臣第一个异地项目,是与父亲的决策无关的唯一一个项目,也是对汤臣集团的考验和调整。”汤子嘉表示,“以前,出现问题都在我眼皮底下,我可以随时解决,现在北上天津,更需要一个团队去管理。”不过,他很注意总结与建立管理逻辑,他认为,管理企业用人很重要。
事实上,汤子嘉已经看到了家族企业管理的弊端,也就是过于依靠管理者,而他并不希望这种模式延续下去。“我希望我的个人角色可以有转变,并不仅仅遵从我的命令来执行,而是自动产生一种协调习惯来完成事情。”汤子嘉说,“我也希望将来有一天管理能够更加制度化,主管与主管之间也更加配合。这需要制度、时间,这还是一种企业文化,更多地让员工协调、自主发展。”
“家族企业的第一代领导人是带领企业走,而第二代就要思考在公司的角色、将其定位。我希望,我是企业的一部分,公司可以很自然的发展。”
天津一役,是汤子嘉第一次独立征战,所以,这一战对于他的意义,尤为重要。他认为在天津的项目,亦会随着天津的发展而成为汤臣的另一段辉煌。
至于是否有当年汤君年开发浦东的时运,只有待时间检验了。
慈善一个开心的责任
在汤子嘉的微博上有一张他和一群孩子的合照,这些孩子都是他资助读书的。
相比于集团改革的大刀阔斧,汤子嘉的慈善之路却如涓涓细流般恒久舒缓。不论是赶赴都江堰考察汤臣援建校舍,参与“珍珠班”办学,还是启动“汤臣希望之旅”、“2010年新长城自强班·子嘉班”,他都全程参与,实地考察,用心感受。
做善举,是为了企业形象,还是因为自己想做?
对此,汤子嘉坦言,不排除有为了提升企业形象的想法,但最根本还是因为自己想做。这是我开心的事情之一。
对于选择资助高中生的原因,汤子嘉表示:“中国有9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学也有很多资助贫困生的项目,唯独没有对高中学生的。另外高中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开阔眼界,这对他们以后的价值观都有很大影响。”
一次,汤子嘉去贫困山区支教,几天下来,同当地的小朋友很熟了,他问小孩子们,将来想做什么,结果小孩子都说想做村长,因为村长有饭吃。“我顿时感触很大。那些贫困小朋友做村长不是为了保护村子,而是为了温饱。”从这时起,汤子嘉萌生了要做更为彻底的慈善的想法:“其实要在几年内和小朋友做到物质的富裕很简单,但是我要求通过书信,在心灵上争取做更多。”
他觉得,让小孩子建立是非观非常重要,对于那些长期处在封闭环境中的孩子们,他决心让他们知道更多,看到更多,尽可能帮助他们重新整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尽力去做,从我开始,公司内部尽心尽力。我也会从身边做起,让更多的企业家二代,加入到慈善的队伍。”
“上一代的创业者,勇于开拓、创新、拼搏,勇于承担责任,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成长在比前辈们更优越的环境里,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更应当珍惜时代赋予的机遇,当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奋斗打拼,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回报社会。”这是接手汤臣集团后,汤子嘉的切身体会。
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EMBA后,汤子嘉希望今后能再到北大进修总裁班。
汤臣走出上海,汤子嘉似乎已超越了父亲的蓝图,他说想把汤臣打造成国际品牌,离这一步还有多遥远?很难预料,毕竟今年的汤子嘉,刚刚迈入三十而立的年纪。(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