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宾》中弗朗索瓦兹与女性主体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蒙娜·德·波伏瓦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关注女性的“他者”地位,提出女性要构建“主体性”这一观点。《女宾》是波伏瓦的处女作,她尝试从“三重奏”的三人恋爱关系中寻找女性实现“主体性”,摆脱“他者性”的方法。
  关键词:女性;他者;主体
  作者简介:李凤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
  西蒙娜·德·波伏瓦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同时也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是女性主义经典——《第二性》。《女宾》是波伏瓦正式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波伏瓦本人的亲身经历为原型,主要通过弗朗索瓦兹、皮埃尔和格扎维埃尔之间的爱情“三重奏”来展开,表现了波伏瓦对“他者”和“主体”的思考。
  女作家弗朗索瓦兹和戏剧导演皮埃尔是一对多年的情侣,两人亲密而默契,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弗朗索瓦兹认识了来自鲁昂的女孩格扎维埃尔,出于同情,她帮助格扎维埃尔留在巴黎生活。格扎维埃尔的到来给弗朗索瓦兹和皮埃尔的恋人关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弗朗索瓦兹开始意识到在和皮埃尔的关系中自己只不过是扮演“他者”的角色。组建“三重奏”后,嫉妒、贪婪的格扎维埃尔一再排挤,这也促使了弗朗索瓦兹主体意识的觉醒。弗朗索瓦兹最后打开煤气开关杀死了格扎维埃尔,摆脱了“他者”的状态,获得了自由。
  一、表面的主体
  格扎维埃尔进入弗朗索瓦兹和皮埃尔生活之前,在旁人看来两人的关系和睦融洽,弗朗索瓦兹和皮埃尔都把对方看作自己的一部分,看作另一个“我”。尽管皮埃尔在两人的关系之外还有风流韵事,但是弗朗索瓦兹从不计较,觉得皮埃尔只真正属于她一个人。“(皮埃尔说)你我只是一个人,真的,你知道,缺了哪一个人,人们都无法说清我们的特点。”[1]没有认识格扎维埃尔时的皮埃尔也觉得他和弗朗索瓦兹是同一个人,两人是互补的。弗朗索瓦兹更是觉得“任何事只要没向皮埃尔叙述过就完全没有真实感。”[2] 两人互相把对方看作自己,格扎维埃尔的到来让弗朗索瓦兹清醒地认识到她只不过是“他者”而已。
  二、实质的他者
  格扎维埃尔和皮埃尔前几次见面让弗朗索瓦兹深感不安:原本和她是一体的皮埃尔抛下她向格扎维埃尔示好,切身处地的替格扎维埃尔着想,这让原本自信的弗朗索瓦兹慢慢清醒过来,意识到她只不过是“他者”。弗朗索瓦兹对格扎维埃尔背信弃义一事极为不满,皮埃尔越过她原谅了格扎维埃尔,这让弗朗索瓦兹十分意外,“他自顾自己走路,甚至不回首望她,然后,他却确信她紧随于他,这未免过于自负……分道扬镳于她来说是残酷的。”[3]在对待格扎维埃尔的问题上两人出现了分歧,弗朗索瓦兹发现自己和皮埃尔并不是真正的“一个人”,格扎维埃尔像皮埃尔献媚之后,她于皮埃尔只是个“局外人”,是“他者”,“这是一句像局外人试探的话,她说到了他的心里。屏风后是一个陌生人在刷牙。”[4]然而,皮埃尔却始终保持着他的“主体”地位,这是由于他的男性身份和弗朗索瓦兹本身的自愿的接受皮埃爾安排的“他者”身份所决定的。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这样写道,“男人一旦把女人变成他者,就会希望她表现出根深蒂固的共谋倾向。所以,由于不具备确定的资源,由于认为把她与男人相连接的纽带虽不可缺少却是和相互性无关的,由于热衷于扮演他者角色,女人也不可能不要求有主体地位。”[5]弗朗索瓦兹把皮埃尔看作另外一个自己,不知不觉接受了皮埃尔给她安排的“他者”角色。
  三、构建主体
  小说的结局是弗朗索瓦兹拧开煤气开关杀死了格扎维埃尔。三人共建“三重奏”时,格扎维埃尔就尝试摆脱“他者”的地位成为“主体”,“三重奏”解散后,格扎维埃尔仍想维持之前的优越感,在精神上战胜弗朗索瓦兹,做精神上的“主体”。弗朗索瓦兹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消灭这副躯体和这高傲的意识来达到自己的解放和自由。“独自一人。她独自采取了行动。像在死亡中那样孤独。皮埃尔有一天会知道。但即使他也只能从外部了解这个行动……她终于做出选择。她决定了自己的命运。”[6]至此,弗朗索瓦兹超越“他者”成为了跟皮埃尔一样绝对自由的“主体”,她是完全自由的,皮埃尔也不能评判她,因为她的行为只属于她一个人。波伏瓦说:“她的自然倾向是把自己看作主要者: 她怎么能下决心变成一个次要者呢?但是,如果我只可以完成我作为他者的命运,我又该怎样放弃我的自我呢?这是做女人必须与之斗争的痛苦的两难境地。”[7]女性成为“他者”之后,就如弗朗索瓦兹一样,并不甘心于这一地位,她的本能是成为“主体”,她一直在欲望和恐惧之间摇摆,但是她总会做出选择,像弗朗索瓦兹一样实现自己的“主体性”。
  结语:
  女性的“他者”是男性强加和她自愿接受的,要实现“主体性”,女性要从精神上觉醒,要自己选择生存的方式,成为像男性一样自由的“主体”,波伏瓦强调女人只有选择像自为一样生存,像超越性主体一样以创造性的设计构筑自己的未来,摆脱“他者”和“他性”状态,使女性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解放或达到完善。[8]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著,周以光译,《女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2]西蒙娜·德·波伏娃著,周以光译,《女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3]西蒙娜·德·波伏娃著,周以光译,《女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4]西蒙娜·德·波伏娃著,周以光译,《女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5]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6]西蒙娜·德·波伏娃著,周以光译,《女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80页。
  [7]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页。
  [8]戴雪红,《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32页。
其他文献
摘 要: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共分为四部分,其叙事视角各有特色。热奈特的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以及外聚焦型等多种视角。本文旨在运用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探讨《赎罪》中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赎罪》;叙事视角;伊恩·麦克尤恩  作者简介:郭梓君,女,汉,河南省濮阳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
摘 要:从叙述视角看,《使馆楼》多声部的手法是对复调之对话性的解构。“我们”不仅是叙述者,还划定了主体与他者的边界,两者没有对话可能,同时“我们”的合法性也受到质疑。其次文本中模式固定的羽毛球赛代表了个体之间乃至族群之间的僵局。而固守民族边界并不能改变任何境况,只会让多元和谐的社会构想土崩瓦解。  关键词:《使馆楼》;扎迪·史密斯;多元文化;叙述视角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及二甲双胍对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相关参数的影响。 方法:将57例高血压伴IR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降压组及降压调糖组,前者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后
摘 要:契诃夫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漫画式人物的塑造,漫画式人物的塑造是对所描写的人物进行夸张变形,简单勾勒,达到神似的效果。包括漫画式的人物肖像和漫画化的人物处境,于夸张变形中见出人物的精神特质,体现出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这种漫画式人物的美学内涵与戏剧脸谱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契诃夫;漫画式人物;夸张变形;戏剧脸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钱:自杀者的绝命书》讲述的是约翰·塞尔夫,一个为烟酒、垃圾食品和裸体杂志做商业电视广告的制片人,整天沉湎于酗酒,斗殴,嫖妓,色情和手淫当中。小说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三个角度来展现西方社会的堕落与腐败:景观空间反映伦敦社会灯红酒绿的虚无缥缈;社会空间为情节提供发展的广度;个人空间则折射出主人公的病态价值观。这三种空间成为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成功展现了西方拜金主义社会里约翰·
研究目的:探讨应用新型光敏剂苯并卟啉衍生物(benzoporphyrin derivative,BPD)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调控青光眼术区纤维化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结论:PDT能抑制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其中枢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中缝核簇等富含5-HT的脑干核团被认为是偏头痛可能的“发生器”。
研究内容和方法1.通过高脂饲料建立兔AS模型,测定体重及血脂成分(TC、TG、LDL)的改变;取其主动脉壁,石蜡包埋制成切片,采用HE、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法染色,光镜观察AS病变,并
该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内源性HO/CO系统在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构形成过程中的变化以及HO/CO对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构的影响,在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渐进性地深入阐明内源性HO/CO
该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技术,探讨Bcl-2、Bcl-x1及Bax在中耳胆脂瘤组织的表达及三者与胆脂瘤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显示:1.Bax在胆脂瘤组织中高表达,而B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