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治疗胫骨骨折畸形愈合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felo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15例患者行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术治疗(3D打印组),男9例,女6例;年龄(46.3±8.2)岁;骨折畸形愈合位于胫骨中上段11例,胫骨下段4例;左侧6例,右侧9例;内翻畸形8例,外翻畸形7例;术前骨折畸形角度24.3°±5.5°。15例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手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1±6.0)岁;骨折位于中上段12例,下段3例;左侧5例,右侧10例;内翻畸形7例,外翻畸形8例;术前骨折畸形愈合角度平均22.5°±5.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

结果

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10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102.2±13.0)vs.(137.9±10.5) min],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少[(77.3±39.7)vs.(163.3±35.2) mL],术后3D打印组畸形角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减小[(1.9°±0.4°)vs.(3.2°±0.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截骨处均实现愈合,未再次出现畸形,下肢力线恢复良好。

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在辅助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治疗中能精准截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是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有效的辅助技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峻,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员流动,但仍不可避免骨折患者、尤其是低能量损伤老年患者来医院就诊。在此特殊时期,创伤骨科医师应如何在常规的诊疗方式中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做好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管理,选择合理的术式及麻醉方式,对于患者的预后及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在做好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流程的同时,医务人员如何做好自身的防护,避免出现聚集性传播,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该文从创伤
期刊
CT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折诊断及其分型。基于CT三维重建的骨折地图绘制技术,通过绘制骨折模型来直观展现骨折线的形态学,包括骨折线的起止、走行、骨折面积等。骨折地图绘制技术为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治疗方案选择、手术内固定物设计、骨折好发部位统计、骨折标准化模型制定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本文将回顾目前国内外包括对于肩胛骨骨折、胫骨远端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桡骨小头骨折、股骨转子间
期刊
目的探讨小腿内侧皮瓣联合内侧半比目鱼肌瓣桥式带蒂转移术治疗对侧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手足外科医院骨科收治的8例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19~50岁,平均35岁。所有患者均以胫后动脉为蒂小腿内侧皮瓣联合内侧半比目鱼肌瓣桥式带蒂转移术治疗。软组织缺损的范围为10 cm×9 cm~13 cm×8 cm。肌瓣和血管蒂表面行一期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经前方入路微创内固定技术(MIPO)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骨科采用LCP经前方入路MIPO治疗的12例闭合性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8~38岁,平均21.8岁。按AO/OTA骨折分型:12-A1.2型5例,12-A1.3型2例,12-B1.2型2例,12-B1.
期刊
目的对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应对骨折内固定个性化刚度需求。方法运用三维建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桡骨远端骨折模型和常规钢板的模型构建,基于初始有限元分析结果,以轴向刚度下调33.33%且保留扭转刚度的90.00%以上作为优化目标,对常规钢板进行拓扑优化和重设计;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对比常规钢板和优化钢板在轴向压缩和扭转工况下的内固定刚度和产生的骨折区应变。结果所获得的优化钢板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