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给出了一道排列组合题的拓展教学的案例,充分体现了题组教学在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题组教学;拓展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题组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实施教学时,引导学生剖析一些易错题的本质,结合适当的拓展问题进行训练,是题组教学中重要的一类.笔者对这种教学类型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并付诸于教学实践,本文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案例,供同行探讨.
题目:若集合P,Q满足P∪Q={a1,a2,a3},试求集合P,Q. 此问题的解答共有_______组不同的解.(用具体数字作答)
学生甲:集合{a1,a2,a3}共有23个(8个)子集,则以集合P为确定的研究对象,分类讨论. ①若P=,则Q={a1,a2,a3},即有1组解答;②若P中只有1个元素,例如P={a1},则Q={a2,a3}或{a1,a2,a3},即有C•(1+1)组解答;③若P中只有2个元素,例如P={a1,a2},则Q={a3}或{a1,a3}或{a2,a3}或{a1,a2,a3},即有C•(1+C+1)组解答;④若P={a1,a2,a3},则Q=或{a1}或{a2}或{a3}或{a1,a2}或{a1,a3}或{a2,a3}或{a1,a2,a3},即有C•(1+C+ C+C)组解答.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此问题的解答共有27组(上述4类结果之和)不同的解.
教学说明:1. 这一已知P∪Q,求P,Q的逆向问题,一般来讲它的解答不具有唯一性,应根据题目特征正确分类;学生甲的解题过程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很到位. 这道题是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考查.
2. 许多数数问题,情境是复杂的,层次多,视角广,因此选准分类的切入点或从不同侧面把问题分割为若干小问题,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是较好的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笔者将问题作了简单变化并加以深化.
变式1:若集合P,Q,R满足P∪Q∪R={a1,a2,a3,a4},试求集合P,Q,R. 此问题的解答共有________组不同的解.
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动笔演算、试着分析. 约两分钟后,学生乙开始回答问题.
学生乙:如果采用上面的分类讨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我认为非常繁琐,且易重易漏,怎么办?
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想办法,他们正经历一个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
(终于)学生丙:老师曾经在排列组合部分讲过“小球投盒”的问题,所以我想,开头的“问题1”用类似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其实很方便,且可以数形结合,集合P,Q用圆P,Q来表示,圆P,Q最多被分为1,2,3三个区域,为满足P∪Q={a1,a2,a3},只需将a1,a2,a3三个彼此独立的元素填入这三个区域,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共有CCC组,即27组解.
学生丁:是的,应用这种解法来解决“问题2”就容易了,问题等价转化为用圆P,Q,R来代表集合P,Q,R,图中最多被分为7个区域,将a1,a2,a3,a4这4个互相独立的元素分别填入这7个区域,有多少种填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即有CCCC种(74种)填法,则问题2也就有7组解.
点评:学生丙和学生丁的思维经历了由严谨的推理到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做到了活学活用.
学生们得到了肯定和鼓舞,更有信心.事实证明,他们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笔者将问题进一步拓展.
变式2:若集合P,Q,R,S满足P∪Q∪R∪S={a1,a2,a3,a4},试求集合P,Q,R,S. 此问题的解答共有________组不同的解.
引导学生跳出题目所设定的圈子,由题目特征构思设计出一个等价转化的途径,能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字填位问题或小球投盒问题,这样问题的解答就明朗了.
(几分钟后)学生戊:集合P,Q,R,S用圆P,Q,R,S来表示,首先这4个圆最多被分割为15个不同区域. 事实上,圆P,Q,R,S每两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每三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四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则这四个圆最多被分为4+C+C+C,即15个区域. 将a1,a2,a3,a4四個互相独立的元素填入上述15个区域,即有154种填法,故此问题有154组解.
学生己:我想这个问题相当于将4个不同的小球随机独立地投入15个盒子中,有154种投法,问题也就有15组解.
点评:通过前面的问题和几个学生的分析,笔者觉得学生想象比较丰富,为了帮助他们挖掘探究问题的潜力,现将上面的问题一般化.
变式3:若集合P1,P2,…,Pn满足P1∪P2∪…∪Pn={a1,a2,…,am},m,n∈N*,且m,n>4,求集合P1,P2,…,Pn. 此问题共有?摇________组不同的解.
笔者从前面学生的分析中获得了灵感,下面是笔者的做法.
集合P1,P2,…,Pn分别用圆P1,P2,…,Pn来代表,首先,这n个圆最多被分为2n-1个区域. 事实上,圆P1,P2,…,Pn中每两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每三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每n-1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n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 则这n个圆最多被分为n+C+C+…+C,即2n-1个不同的区域. 将a1,a2,…,am这m个互相独立的元素填入2n-1个区域,即有(2n-1)m种填法,显然此问题有(2n-1)m组解答.
点评:学生们表示赞同,这样这一节数学活动课就成功地解决了上面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维过程,并一直发扬了很好的互相协作的精神. 身边的许多事情有着相似的过程,只要大家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会有更多惊喜出现.
在数学教与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学会学习、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数学探究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的教学与学习,不仅只是从个别的、简单的、特殊的事例中获得数据和结论,更主要的是通过特例的体验、总结、归纳和猜想,将其结论一般化、深入化,并通过严密的论证,加以肯定. 这样的数学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有了体验、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题组教学;拓展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题组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实施教学时,引导学生剖析一些易错题的本质,结合适当的拓展问题进行训练,是题组教学中重要的一类.笔者对这种教学类型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并付诸于教学实践,本文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案例,供同行探讨.
题目:若集合P,Q满足P∪Q={a1,a2,a3},试求集合P,Q. 此问题的解答共有_______组不同的解.(用具体数字作答)
学生甲:集合{a1,a2,a3}共有23个(8个)子集,则以集合P为确定的研究对象,分类讨论. ①若P=,则Q={a1,a2,a3},即有1组解答;②若P中只有1个元素,例如P={a1},则Q={a2,a3}或{a1,a2,a3},即有C•(1+1)组解答;③若P中只有2个元素,例如P={a1,a2},则Q={a3}或{a1,a3}或{a2,a3}或{a1,a2,a3},即有C•(1+C+1)组解答;④若P={a1,a2,a3},则Q=或{a1}或{a2}或{a3}或{a1,a2}或{a1,a3}或{a2,a3}或{a1,a2,a3},即有C•(1+C+ C+C)组解答.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此问题的解答共有27组(上述4类结果之和)不同的解.
教学说明:1. 这一已知P∪Q,求P,Q的逆向问题,一般来讲它的解答不具有唯一性,应根据题目特征正确分类;学生甲的解题过程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很到位. 这道题是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考查.
2. 许多数数问题,情境是复杂的,层次多,视角广,因此选准分类的切入点或从不同侧面把问题分割为若干小问题,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是较好的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笔者将问题作了简单变化并加以深化.
变式1:若集合P,Q,R满足P∪Q∪R={a1,a2,a3,a4},试求集合P,Q,R. 此问题的解答共有________组不同的解.
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动笔演算、试着分析. 约两分钟后,学生乙开始回答问题.
学生乙:如果采用上面的分类讨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我认为非常繁琐,且易重易漏,怎么办?
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想办法,他们正经历一个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
(终于)学生丙:老师曾经在排列组合部分讲过“小球投盒”的问题,所以我想,开头的“问题1”用类似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其实很方便,且可以数形结合,集合P,Q用圆P,Q来表示,圆P,Q最多被分为1,2,3三个区域,为满足P∪Q={a1,a2,a3},只需将a1,a2,a3三个彼此独立的元素填入这三个区域,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共有CCC组,即27组解.
学生丁:是的,应用这种解法来解决“问题2”就容易了,问题等价转化为用圆P,Q,R来代表集合P,Q,R,图中最多被分为7个区域,将a1,a2,a3,a4这4个互相独立的元素分别填入这7个区域,有多少种填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即有CCCC种(74种)填法,则问题2也就有7组解.
点评:学生丙和学生丁的思维经历了由严谨的推理到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做到了活学活用.
学生们得到了肯定和鼓舞,更有信心.事实证明,他们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笔者将问题进一步拓展.
变式2:若集合P,Q,R,S满足P∪Q∪R∪S={a1,a2,a3,a4},试求集合P,Q,R,S. 此问题的解答共有________组不同的解.
引导学生跳出题目所设定的圈子,由题目特征构思设计出一个等价转化的途径,能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字填位问题或小球投盒问题,这样问题的解答就明朗了.
(几分钟后)学生戊:集合P,Q,R,S用圆P,Q,R,S来表示,首先这4个圆最多被分割为15个不同区域. 事实上,圆P,Q,R,S每两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每三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四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则这四个圆最多被分为4+C+C+C,即15个区域. 将a1,a2,a3,a4四個互相独立的元素填入上述15个区域,即有154种填法,故此问题有154组解.
学生己:我想这个问题相当于将4个不同的小球随机独立地投入15个盒子中,有154种投法,问题也就有15组解.
点评:通过前面的问题和几个学生的分析,笔者觉得学生想象比较丰富,为了帮助他们挖掘探究问题的潜力,现将上面的问题一般化.
变式3:若集合P1,P2,…,Pn满足P1∪P2∪…∪Pn={a1,a2,…,am},m,n∈N*,且m,n>4,求集合P1,P2,…,Pn. 此问题共有?摇________组不同的解.
笔者从前面学生的分析中获得了灵感,下面是笔者的做法.
集合P1,P2,…,Pn分别用圆P1,P2,…,Pn来代表,首先,这n个圆最多被分为2n-1个区域. 事实上,圆P1,P2,…,Pn中每两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每三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每n-1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n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 则这n个圆最多被分为n+C+C+…+C,即2n-1个不同的区域. 将a1,a2,…,am这m个互相独立的元素填入2n-1个区域,即有(2n-1)m种填法,显然此问题有(2n-1)m组解答.
点评:学生们表示赞同,这样这一节数学活动课就成功地解决了上面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维过程,并一直发扬了很好的互相协作的精神. 身边的许多事情有着相似的过程,只要大家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会有更多惊喜出现.
在数学教与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学会学习、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数学探究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的教学与学习,不仅只是从个别的、简单的、特殊的事例中获得数据和结论,更主要的是通过特例的体验、总结、归纳和猜想,将其结论一般化、深入化,并通过严密的论证,加以肯定. 这样的数学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有了体验、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