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排列组合题的拓展教学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781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给出了一道排列组合题的拓展教学的案例,充分体现了题组教学在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题组教学;拓展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题组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实施教学时,引导学生剖析一些易错题的本质,结合适当的拓展问题进行训练,是题组教学中重要的一类.笔者对这种教学类型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并付诸于教学实践,本文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案例,供同行探讨.
  题目:若集合P,Q满足P∪Q={a1,a2,a3},试求集合P,Q. 此问题的解答共有_______组不同的解.(用具体数字作答)
  学生甲:集合{a1,a2,a3}共有23个(8个)子集,则以集合P为确定的研究对象,分类讨论. ①若P=,则Q={a1,a2,a3},即有1组解答;②若P中只有1个元素,例如P={a1},则Q={a2,a3}或{a1,a2,a3},即有C•(1+1)组解答;③若P中只有2个元素,例如P={a1,a2},则Q={a3}或{a1,a3}或{a2,a3}或{a1,a2,a3},即有C•(1+C+1)组解答;④若P={a1,a2,a3},则Q=或{a1}或{a2}或{a3}或{a1,a2}或{a1,a3}或{a2,a3}或{a1,a2,a3},即有C•(1+C+ C+C)组解答.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此问题的解答共有27组(上述4类结果之和)不同的解.
  教学说明:1. 这一已知P∪Q,求P,Q的逆向问题,一般来讲它的解答不具有唯一性,应根据题目特征正确分类;学生甲的解题过程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很到位. 这道题是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考查.
  2. 许多数数问题,情境是复杂的,层次多,视角广,因此选准分类的切入点或从不同侧面把问题分割为若干小问题,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是较好的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笔者将问题作了简单变化并加以深化.
  变式1:若集合P,Q,R满足P∪Q∪R={a1,a2,a3,a4},试求集合P,Q,R. 此问题的解答共有________组不同的解.
  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动笔演算、试着分析. 约两分钟后,学生乙开始回答问题.
  学生乙:如果采用上面的分类讨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我认为非常繁琐,且易重易漏,怎么办?
  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想办法,他们正经历一个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
  (终于)学生丙:老师曾经在排列组合部分讲过“小球投盒”的问题,所以我想,开头的“问题1”用类似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其实很方便,且可以数形结合,集合P,Q用圆P,Q来表示,圆P,Q最多被分为1,2,3三个区域,为满足P∪Q={a1,a2,a3},只需将a1,a2,a3三个彼此独立的元素填入这三个区域,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共有CCC组,即27组解.
  学生丁:是的,应用这种解法来解决“问题2”就容易了,问题等价转化为用圆P,Q,R来代表集合P,Q,R,图中最多被分为7个区域,将a1,a2,a3,a4这4个互相独立的元素分别填入这7个区域,有多少种填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即有CCCC种(74种)填法,则问题2也就有7组解.
  点评:学生丙和学生丁的思维经历了由严谨的推理到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做到了活学活用.
  学生们得到了肯定和鼓舞,更有信心.事实证明,他们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笔者将问题进一步拓展.
  变式2:若集合P,Q,R,S满足P∪Q∪R∪S={a1,a2,a3,a4},试求集合P,Q,R,S. 此问题的解答共有________组不同的解.
  引导学生跳出题目所设定的圈子,由题目特征构思设计出一个等价转化的途径,能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字填位问题或小球投盒问题,这样问题的解答就明朗了.
  (几分钟后)学生戊:集合P,Q,R,S用圆P,Q,R,S来表示,首先这4个圆最多被分割为15个不同区域. 事实上,圆P,Q,R,S每两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每三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四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则这四个圆最多被分为4+C+C+C,即15个区域. 将a1,a2,a3,a4四個互相独立的元素填入上述15个区域,即有154种填法,故此问题有154组解.
  学生己:我想这个问题相当于将4个不同的小球随机独立地投入15个盒子中,有154种投法,问题也就有15组解.
  点评:通过前面的问题和几个学生的分析,笔者觉得学生想象比较丰富,为了帮助他们挖掘探究问题的潜力,现将上面的问题一般化.
  变式3:若集合P1,P2,…,Pn满足P1∪P2∪…∪Pn={a1,a2,…,am},m,n∈N*,且m,n>4,求集合P1,P2,…,Pn. 此问题共有?摇________组不同的解.
  笔者从前面学生的分析中获得了灵感,下面是笔者的做法.
  集合P1,P2,…,Pn分别用圆P1,P2,…,Pn来代表,首先,这n个圆最多被分为2n-1个区域. 事实上,圆P1,P2,…,Pn中每两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每三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每n-1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n个圆有1个公共区域, 则这n个圆最多被分为n+C+C+…+C,即2n-1个不同的区域. 将a1,a2,…,am这m个互相独立的元素填入2n-1个区域,即有(2n-1)m种填法,显然此问题有(2n-1)m组解答.
  点评:学生们表示赞同,这样这一节数学活动课就成功地解决了上面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维过程,并一直发扬了很好的互相协作的精神. 身边的许多事情有着相似的过程,只要大家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会有更多惊喜出现.
  在数学教与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学会学习、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数学探究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的教学与学习,不仅只是从个别的、简单的、特殊的事例中获得数据和结论,更主要的是通过特例的体验、总结、归纳和猜想,将其结论一般化、深入化,并通过严密的论证,加以肯定. 这样的数学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有了体验、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动手实验、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促进教学相长,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实验;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
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财务部门,尤其是对现代医药公司来讲,财务风险是引发财务危机的关键因素,一旦没有及时控制住风险就会影响自身的稳定发展。要想化解财务风险必
本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法求出了桦甸油页岩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证明可用两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来描述。
本论文课题来源于成都印钞公司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在充分了解接线凹印机擦版辊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结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1#、2#接线凹印机擦版辊冷却系统的损坏原因,在此基
出版产业化环境下读者在社会经济文化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对编辑决策活动意义重大。读者的发展性与多样性特征影响编辑决策及其效果;读者的需要与追求是推动编辑决策不断优
地震作用下,岸坡易发生土体液化、岸坡失稳、地基沉降等破坏。各破坏形式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准确的液化计算是分析地震作用影响的基础与关键。通过对比规范法和简化法等常用液化判别方法,分析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根据液化程度判断土体在地震下的强度损失,并用于岸坡稳定分析;通过实际工程,将3种破坏形式结合起来,整体分析地震作用对岸坡土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强度损失和沉降与液化程度密切相关,岸坡稳定分析须
作为一种常用的热分析方法,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测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多种因素会影响DSC的实验结果,其中升温速率是比较重要的一项。下面选用聚丙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