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有效性及意义.方法 前瞻性观察我院诊断为新生儿ALI的患儿,22例新生儿采用PS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组),20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上机前及使用PS后的血气指标及动态肺顺应性、氧合指数(OI)、X线胸片动态变化,并随访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治疗组在使用PS后,肺顺应性增
【机 构】
:
224001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新生儿科,224001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新生儿科,224001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新生儿科,224001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新生儿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有效性及意义.方法 前瞻性观察我院诊断为新生儿ALI的患儿,22例新生儿采用PS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组),20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上机前及使用PS后的血气指标及动态肺顺应性、氧合指数(OI)、X线胸片动态变化,并随访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治疗组在使用PS后,肺顺应性增加,2h、24 h、72 h的动态肺顺应性分别为(0.56±0.09) ml/(cm H2O·kg)、(0.73±0.12) ml/(cm H2O·kg)、(0.52±0.14) ml/(cm H2O·kg),与对照组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S后2h、24 h、72 h的O1分别为345.5±23.9、338.2±26.7、317.6±27.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21.4±24.2)h、住院时间(12.5±2.1)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x2 =3.57,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P>0.05).结论 PS气管内滴入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作为治疗新生儿ALI有效的治疗手段,减少了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降低了并发症及病死率,具有临床可行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信号传导通路对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SH-SY5Y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
通常按血流动力学变化将循环衰竭分为“暖休克”和“冷休克”,严重循环衰竭患儿往往这两种情况并存.小儿循环功能衰竭特点是血流动力学变化迅速,常伴有血管床的张力改变、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心肌抑制、血流分布异常和细胞代谢障碍等.主要治疗手段是通过容量复苏、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提高心输出量和组织灌注,实现SVO2>70%和心脏指数达到3.3~6.0L/(min·m2),以保障血管内容量和心脏
线粒体脑肌病是由于线粒体DNA(mtDNA)或核DNA突变引起线粒体功能异常、能量来源不足而导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多个不同类型,比较常见的线粒体脑肌病主要有以下几种:进行性眼外肌麻痹、Kearn-Sayre综合征、肌阵挛性癫(癎)伴蓬毛样红纤维(myoclonus epilepsy with regged-red-fiber,MERRF)、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亚急
目的 总结10 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和术后的管理资料,探讨低体重患儿CPB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2例年龄1.5个月~2岁、体重3~10kg的婴幼儿在浅低温或中低温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22例患儿,转流时间13 ~118 min,平均(62.69 ±
患儿,男,10 min,因"早产后10 min伴紫绀"入院.G2 P2,胎龄31+3周,自然分娩,体重1 750 g,Apgar评分1 min7分,5min 8分,10 min皮肤黏膜颜色再扣一分为7分.病程中患儿哭声弱,无发热及体温不升,无惊厥,大小便未解.查体:T 36.2℃,P 130次/min,R 50次/min,BP 56/30 mm Hg(1 mm Hg =0.133 kPa).患儿神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各种原因导致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儿童ALI/ARDS的发生率为2.2~6/10万[1],在PICU住院患儿中ARDS的发生率为8.5~16/1000[2].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及治疗方法较多.益生菌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多的免疫调节剂之一,本文综述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并从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黏膜屏障、刺激肠道黏膜生长、调节机体免疫等方面阐述了益生菌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机制。
目的 探讨儿童毒死蜱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总结中毒诊治经验,旨在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我院2011年4至6月份集中出现的28例急性毒死蜱中毒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28例毒死蜱中毒患儿,皆为误服,其中误服毒死蜱拌种花生米27例.治疗过程中患儿病情变化复杂,经积极洗胃,合理使用复能剂、阿托品等治疗,26例患儿治愈,1例好转,1例未愈.结论 儿童毒死蜱中毒多为误服,要加强预防中毒宣传
目的 探讨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致病菌及药敏特点.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08年至2012年我院新生儿科因呻吟、呼吸急促住院治疗的早产儿195例,其中宫内感染性肺炎87例,呼吸窘迫综合征37例,湿肺27例,羊水吸入综合征44例.根据宫内感染性肺炎诊断标准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对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分析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痰细
目的 探讨Panayiotopoulos综合征(panayiotopoulos syndrome,PS)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例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的P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3例患儿均为癫疴首次发作即出现自主神经性发作持续状态,其中1例为无热抽搐,2例抽搐后出现发热,1例未行腰椎穿刺,2例腰椎穿刺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首诊均被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