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离孩子有多远?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a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前沿科学以及科学伦理方面的主题,由艺术家和科学家在现场与那些八九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娓娓展开,而孩子们就坐在那两张沙发上。这样的交流,孩子对科学会有什么样的距离感?
  虽然早已不再期望实现小时候的“科学家梦”,我仍希望女儿能体验到世界的奇妙并爱上探索世界。应试教育毕竟为我们这一代留下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失,过去接受过的科学教育,大多遵从同一套模式,用同一种写法的教材,仅仅各式各样的老师给过我不同的学习经验。
  因此,当我得知曼城有个科学节,我兴冲冲地排满了我和女儿的日程,其实更多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打开科学的世界
  科学节是10月份的曼城一个重磅节日,今年已经开到第六个年头。它由著名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MOSI)发起,联合曼切斯特两所大学和其它文化艺术单位,提供让人目不暇接的科普活动和科学交流。
  我们旅程的第一站是听一个科普讲座“烟花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科学家在教室里讲火是怎样产生的;不同颜色、强度和声音的火是怎样通过配方调配的;它们是怎样被安排而造成不同效果的烟花;而这些烟花是怎样变成烟花表演。
  科学家在现场做讲解,与其说演讲,不如说是在表演。选取充满声光效果的、对比强烈的、出人意表的现象来演示,同时让我们身处在一个烟花制造者的情景下,在见证着烟花制造的一个个步骤之时感受其中的科学知识。
  要与上至70岁老者、下至3岁小孩的观众分享科学,演讲人除了落手落脚摆弄现场实验,还要用尽自己的语言和肢体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幽默的语言、比如实验时犯一些拙劣的小错误来自嘲,以及常常向小观众提问。我记得之前我在华威大学里听过另一个科普讲座更妙,台上那两个科学家唱的双簧让他们看起来一点也没有学究样,反而更像小丑的演出。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尽量用生活的语言讲生活的事情——不用术语、或在无可避免使用术语时用生活话语来描述它们,却一定不会停留在术语上。
  讲座课室外面的走廊摆满了摊位,每个摊位都有一些主题的科学活动。而我其后去MOSI的时候也发现新设了不少科学活动的摊位,这些摊位“上演”的是一些“陌生的现实”,例如将立方体放进肥皂水看它产生的膜、用X光设备照出的身体,以及透过显微镜看树枝上的苔藓;或者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验,例如用吸管剪出笛子;用竹签穿过气球但不弄破它等等,很有生活气息,再配以极少的知识说明。
  而另一个“科学+艺术”体验活动,则让我和女儿体验到了美。
  这个活动旨在让孩子探索一种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特殊物料。艺术家在一个支成亭子模样的钢架顶上挂上一段旋转的圆柱形水管,染成不同颜色的物料被填充在水管里并通过水管底部钻开的一排小孔缓慢地洒到下方的圆铁网上,又慢慢地从铁网滴下来。由于物料的特殊韧性,它们从两米高的铁网滴下来却并不像雨一样马上断成水珠滴到地上,反而像拉面般拉长,形成了一片五颜六色的几乎静止的雨,在暖光灯的照耀下分外炫美。
  我们在这个艺术作品旁边参加艺术家的工作坊,尝试做出这种材料,并通过比赛的方式感受它的各种特性:比如在物料上放小钢珠比赛谁的先沉下去,以检测它的粘稠度;又或是将它搓成球状摔到在地上以观察它的弹性,等等。最后我们还亲自将物料填入水管状的筛子,尝试创作我们刚刚看到的那个艺术作品。
  我没能记住这种物料的名字,却记住了这种物料,以及关于这种物料的感觉:它的重量、温度、弹性、以及皮肤与之接触的感觉。我感觉到我对“物料”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既是有关科学知识的,关于这种材料“是什么”、“怎么用”,也是关于“美”的。
  因此,在活动中,我特别想创作一个自己的作品;同时也是有关我自己的“行动”的,通过揉、拉、摔、挖等一系列方式去接触不同的物料,看看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同样地,我在烟花、吸管笛子以及肥皂水实验等等活动中,都能感受到“兴趣”这种笼统的感觉之下的这三种互相交织的欲望。
  回想起来,我过去接受的科学教育中已经有太多的知识含量但仅仅有很少的行动,更缺乏的是美的体验,后两者的缺乏让知识像砂土一样堆在身上,轻易地随时间过去而掉落。然而美感的体验却成为我身体的、情绪的感受,让知识“粘”在我身上,也让兴趣粘在了我身上。而创作的欲望也直接地成为了吸收知识的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我必须搞清楚这种物料,以及可能让我的创作更丰富的其它物料——一个关于“物料”的世界就这样打开了。
  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真实的世界
  科学节给我留下的另一个印记是我们与科学如此接近。
  我留意到所有我们接触过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科学背景。为我们做烟花讲座的教师、各个摊位的工作人员,或者科学馆的项目人员,几乎都是某个科学专业的学生或从业者。
  带我们看树枝上的苔藓的女孩是生物系的学生,她找了位艺术专业的搭档来呈现她的微观世界;这个摊位旁边展示机械人设计的是机械工程的毕业生,他说他只是帮他的学弟在看摊位,而他自己的机器人则发表在其它地方;导览的女孩跟我说她明年打算将自己的毕业作品拿到科学节发表。
  而我在特殊物料创作工作坊接触到的两位科学节项目工作组人员分别修了机械工程方面和生物化学方面的本科学位再获得博物馆学硕士学位的。换言之,我们是在跟认真探究过这个科学主题的人在交流,而不是和一些对那些领域陌生的“代理人”在交流。
  简单地说,就是和“真懂的”和“认真过的”人对话。这种对话其实已经不仅是展示的那点知识而是知识所折射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对话的内容也不仅仅是知识,而且包括了情感在内。
  回想起当年在国内接触过大量的大学生支教义工,我感叹的不是他们没有专业知识,其实他们都在不错的大学进修着相关的专业,部分还是研究生博士生,而是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成教育活动的贫乏。
  作为义工的培训者,我常常倡导义工们可首要考虑将自己的专业、兴趣领域转化成自己的教学内容。然而遗憾的是,我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教学实践产生,尤其是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最典型的转化是医学院的学生设计青春期教育课,除此之外就凤毛麟角了。
  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应试教育让科学完全脱离了生活而空泛成了术语体系,从而将“探究”从科学学习中整体地移除了。而这种术语组成的知识与生活语言的断裂,让他们难以想象专业知识与儿童学习者之间的连结,他们自己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已经很少有身体的“感受”,从而难以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儿童的学习。
  我自己也是有过切身的焦灼的。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所有自然科学的科目我都需要学习,然而我当时却无任何头绪从中提取到素材让孩子走进“环境”这个“科学+人文”的议题之中,而我又无法说服自己仅仅将抽象的知识分解和简化成教学素材。直至毕业几年后,我偶然接触到自然教育,我才第一次获得关于“环境”的直接又清晰的身体感受,也确认了原来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包括身体语言来解释大千世界。
  专业科学工作者与儿童直接接触的另一层意义是,他们可以将真实的科学世界以及难题呈现在儿童面前。
  一个雕塑艺术家与一位骨髓科学教授联袂呈现的关于“废物再用”的艺术展让我难以忘怀。展览主要有两个作品,一个是用儿童脱落的乳牙点缀成的“玻璃城堡”,另一个是用外科手术切除的人体脂肪填充的沙发。毛骨悚然?那就是两位艺术家希望引领我们进入的思考了:我们常常认为废物是肮脏的,然而到底什么是肮脏?如果自始至终不告知那个设计现代的沙发是用脂肪填充的,我们还觉得肮脏吗?
  另一方面,到底这些身体的废物属于谁?你脱落的牙齿、切除的脂肪,还属于你吗?医院“默认”拥有这些废物并以“研究”来为自己正名——尤其是当这些研究往往是被用来做可以“造福大众”的细胞再生研究。然而当事人有权拒绝吗?当事人可以选择用它们来做艺术创作,而不是用来做研究吗?
  这些前沿科学以及科学伦理方面的主题,就由艺术家和科学家在现场与那些八九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娓娓展开,而孩子们就坐在那两张沙发上。这样的交流,给予孩子对科学什么样的距离感?
  反过来想,当科学变成闲人勿近的“学术”,教科学、做科普的人没有足够的专业熏陶、也无经历专业探索的体验,也没有接触这个领域的前沿状况,这些又让我们的孩子离科学有多远?
其他文献
经济衰退导致离婚率下降  美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表现在哪里?是高离婚率,商学院的经济教授Abdur Chowhury说。根据他的研究课题“经济衰退对于我们的,繁荣,破产,离婚”,在经济困难时期,驱使美国夫妇作出是否离婚决定的主要因素是钱,而不是不愉快的心情。也就是说,经济衰退期间美国夫妇不太可能离婚。  在1978年到2009年,着眼于45个州的离婚率的研究发现,高失业率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将会阻止一
期刊
大西洋最强的飓风“桑迪”  作为大西洋上有记录以来最强的飓风,飓风“桑迪”在10月底给美国带来了重大影响,因为它影响的是美国人口最为稠密地区,造成数百万户居民断电,大西洋沿岸地区大面积洪水灾害,其中美国纽约Breezy Point 街区更因为被吹落的电线引燃了杂物,导致100多栋房屋被烧毁。  飓风是美国的“常客”,每年一般都会有两场强飓风形成。2005年8月,飓风“卡特里娜”曾带走1800多人的
期刊
2012年,前海南省政协委员、民革海南省副主委刘福堂,在65岁的这一年,扎扎实实遇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坎——10月11日,被羁押消失两个多月的刘福堂,在海口市龙华区法院被控非法出版经营罪公开庭审。  这一切均与环保有关。  在做了一辈子林业人的刘福堂身上,干环保就是为了尽可能保住海南的青山绿水。退休前的政协委员履职,是屡屡为环保呼喊;退休之后的微博民间抗争,依然是为了环保奔走;甚至眼前被追诉的罪与罚
期刊
卢星宇清楚,“给父亲当秘书、执掌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的经历”让她获得了他人难以得到的资源,同时,她也在父亲的安排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010年,父亲让我独立工作,筹备中非希望工程,帮助非洲失学儿童,我正式将‘职业慈善家’作为终身职业。”  “再不出名就老了!”这句话对于卢星宇来说是本命年里抹不去的烙印。  2011年8月16日,卢星宇一如既往地打开电脑、看微博,却发现铺天盖地的评论扑面而
期刊
“中国经济到今天,必须改变传统‘三高一低’发展模式!”  “什么是绿色经济?”“标准为何?”“搞绿色经济是否一定赔钱?”  11月的北京,几百名企业家聚在一起,围绕这些绿色话题激烈争吵。他们在国内首次集体发声:倡议更多企业家加盟绿色经济对话,共同缔结绿色契约,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这一次,他们不是在遥远的哥本哈根,却比两年前的《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走得更远。  北京。入冬以来一个阴冷、萧瑟的下午
期刊
我们现今谈论微博,就像谈论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东西。然而就在一年前,我们还在为微博欢呼,憧憬着这项社交媒体的前景。尽管我们深知它在中国情境下的限度,但这不妨碍建立幻想。  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微博的社会功效在降低?这里有一个需要大数据支撑的判断:背离了本性的微博是走不远的。显而易见的是,微博重塑社会形态的作用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话说微博的终结,并不是说它不重要,不存在了,而是说它是一种需要其他机制
期刊
以物易物一直是老广州的传统。店里一位年长的客人告诉我们,一二十年前,每天早上四五点,天刚刚亮的时候,荔湾区的老广州们都会把家里的闲置物品摆出来,换东西的人打着手电交换,当时叫做“天光会”。后来许多市民嫌吵提意见,“天光会”渐渐就消失了……直到城市里再出现“交换商店”。  广州育蕾小区位于广州体育西路,是一座典型的传统社区,向南连接黄埔大道西,向北贯穿天河路,靠着广州新城区最繁荣的天河城。这个二三十
期刊
在国内,人们越来越多听到公平贸易这个词,公平贸易认证的产品也在更多的地方出现,但公平贸易究竟是什么?是虚无的概念,还是务实的行动?  简单来说,公平贸易是付出合理的报酬,通过非援助的方法,帮助被边缘化的生产者,同时也使世界上千万的贫穷家庭,有尊严地改善他们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有人身体力行从事公平贸易。上世纪60年代末,公平贸易被联合国和多家国际非营利组织所推崇,但直到80年代末,
期刊
古训云“水至清则无鱼”,这究竟是歪理还是正理?世界是模糊的,但总有人看得清。不过如何平衡、如何取舍却不是那么容易。对掠夺与贪婪说“不”,不是那么容易,但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他可能会认为说“不”是正确的。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你为你的良心感到骄傲,对自己购买、消费的东西历历在目。然而,你每天起床、穿衣、吃完早点后却去一家你认为是在伤害他人和这个地球的公司上班。  对我们许许多多的人来说,这
期刊
“我想,通过表演表达公益可以很快乐,很摇滚,对现有体制和社会带有改造性。我们需要公益具有摇滚精神。摇滚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公益跟摇滚的结合可以打破人们内心坚冰。社会很多问题,冷漠、怀疑、不信任、犹豫不决,我们就用摇滚颠覆这些东西。”  2012年10月28日晚,广州雕塑公园TU凸酒吧。每个周末,这里是广州独立音乐的演出重点,然而,这一天,舞台的主角是两个大学教授。  朱健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