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技巧训练中的“气”与“点”分析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y23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声乐技巧练习是其艺术发展的根基。声乐训中,表演者常常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表演者的气息用不上,声音位置挂不上,以及表演者的生音容易出现发散等问题。这些比较常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声乐表演者,追溯其产生的原因,最为主要的就是他们没有准确的抓住声乐技巧的核心问题——“气”和“点”。基于此,本文将对声乐技巧练习中的“气”与“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声乐技巧练习;“气”;”点“;分析
  前言
  我国古代对声乐中的“气”解释为“故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气是一切声音之源,在声乐技巧训练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训练环节中,能够真正掌握“气”的运用要领并不容易,对于声乐练习者来说,需要在无数次的实践中,逐渐找到声乐练习的方法。而“点”则是声音的共鸣核心,是在“气”练习好的基础上开展的核心训练。
  一、“气”与“点”的技巧训练辩证关系
  声乐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以及艺术性的音乐形式,其声乐技巧中的“气”与“点”的之间的关系并不单一形式而存在的,而是具有一定辩证关系的综合体。在实际的声乐练习中,需要做到“气”中有“点”、“点”中有“气”,才能够在实际的训练中提升声乐技巧[1]。
  (一)“气”中有“点”
  “气”是声音能够发出来的动力,是保障声乐具有流动的基础。在实际的技巧练习环节中,气能够通过鼻和口腔,将空气呼吸进肺部中,直至呼吸到肺部底端。此时,被吸进肺部内部的空气不能直接呼出来,需要人的人的控制,下沉丹田,避免气息消失的快。以这样的一个过程来完成乐句的歌唱,然后再进行下一个乐句的练习,再次进行这样模式的呼吸。由于人的呼吸是一种本能行为,因此在进行声乐练习环节中,需要保持喉咙、鼻腔、头腔以及胸腔等一直处于打开状态,保持着力点在丹田上。在以上的“气”的练习环节中,虽然能够对演奏者技巧有所提升,但是却依然缺失很多声乐色彩的润色,此时就需要“点”的“气”中的融入,提升声乐中的共鸣感。“点”的共鸣需要从头腔共鸣所在区域开始,改变声音干、涩、尖等问题,并在气声的带动下,实现声音的流动[2]。
  (二)“点”中有“气”
  “点”是集中的头腔共鸣,而共鸣的产生是在腔体中的“气”的不断振动下形成,共鸣的整体也是“气”的集合体。在声乐发声环节中,“点”的音色可以从上到下,实现声乐的统一,在气的的支持下, 点中的声音更加的有力量、流场并且线条优美。
  二、声乐训练中的“气”与“点”的结合
  (一)腹式呼吸训练
  在通过腹式呼吸的方式能够将“气”从口腔、鼻腔等吸进肺部底端,并通过人本身对身体的约束与控制,使气息下沉。同时保证横膈膜一直处于吸气状态,其中横膈膜的位置保持是“气”练习中的关键。由于声乐演唱需要气作为力量支持演唱者进行不同的乐句之间的变化。气的状态需要被保持住,才能够继续应用于实际歌唱。在下腹部与横膈膜之间存在着气,该种气是两种人体机制相互运动压缩而产生。由于人的腹部比较坚实,气声在腹部非常容易产生声音的共鸣。基于人体呼吸时腹部的变化,为“点”的共鸣产生提供了基础。“气”在腹部比较均匀、通畅,在到达人的声带时,能够对人的声带进行轻柔的抚摸,同时也是为柔和的气息产生提供了空间[3]。
  而“点”共鸣需要在人体“面罩”下产生,而人体面罩是指鼻子、眼睛等周围的位置。面罩唱法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面罩内的共鸣,在硬口盖以上的区域内,引发腔体的共鸣。在实际的训练环节中,将丹田气灌进面罩内部,使得面罩内的是每一个点都能够产生共鸣,声乐不能掉下来,一气呵成。
  (二)中低声区训练
  在中低声区的训练是声乐技巧训练中的基础,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一个成功的声乐者要想向着高声区发展,首先需要具有扎实的中低声区基础。声乐演奏者在实际练习中不能好高骛远,即使是非常简单的中低声区训练,也应该潜心练习,避免误入歧途。在中低声区的“气”反复训练,才能够实现气具有支持性。在气发生有力量才能够找到“点”的准确位置,并引起共鸣。例如,在简单的mi的练习中,学生就很容易掉进面罩中,而发me音也非常容易掉面罩里。大部分的声乐练习者me的音难以发准确。有的人将其误唱为mai,也有的人将其误唱为ma-i。在声乐起始音处要软,尾音给“气”,并结合“点”的位置,声断气不断,二者相互结合,需要一定的规律,既追求统一性,也追求和谐性[3]。
  (三)声区转换训练
  声区转换式训练是声乐技巧训练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同时声区转换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难,技巧难以在短期内把握。在很多声乐作品中, 存在着很多比中低声区高的音,如果在声乐演奏者在中低声区内没有打好基础,那么在实际的演唱中很容易出现唱破音了的问题,或者声音容易靠后。这样的声音发出就会失去色彩,演奏者并没有掌握好与“点”的结合与控制。在声乐演奏中,很多歌手具有因为这方面的问题结束了声音艺术发展。而研究其原因,大部分原因在于说呢声区准换环节中的“气”与“点”没有完美结合。很多声乐演奏者只是单纯的控制了“气”,而忽视了与“点”的共鸣处理。
  为了改善声区转换环节中这一问题,需要在“气”的支持下,对“点”的运行轨道进行训练。当“气”的声音进入到了面罩之后,演奏者的咬字与吐字需要 在上口盖之后,遵循两眼之间一直向上的轨迹,声音的“气”的压力变大时,向上透,并寻求混声。
  结论
  综上所述,在声乐技巧训练中,“气”是声音能够发出来的动力,是保障声乐具有流动的基础。在实际的技巧练习环节中,气能够通过鼻和口腔,将空气呼吸进肺部中,直至呼吸到肺部底端。“点”是集中的头腔共鸣,而共鸣的产生是在腔体中的“气”的不断振动下形成,共鸣的整体也是“气”的集合体。二者之间的相互结合运用,是声乐技巧训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薇.声乐技巧训练中“气”与“点”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李薇,杜艳辉,雷瑞福.声乐技巧训练中“气”与“点”结合的训练方法[J].大家,2012,17:63+65.
  [3]易伶.声乐技巧训练中“气”与“点”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4,19:74.
  [4]芦雪红.声乐技能训练中“气”与“点”的研究[J].通俗歌曲,2015,11:80.
其他文献
当前处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英语教学在新时期下的教育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综合英语教学应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来符合社会对于创
弘扬长征精神关键在于实际行动的转化,使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汲取力量,形成合力。
侗族大歌已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艺术界里的瑰宝,它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传承,让每一个听它的人都为之感动,侗族大歌的特点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能使整个族群团结起来,但是这样的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逐步推进,在高校的基础教育方面不仅深化了整体的教学理念,也在提升教师对于学生基本学习素养的挖掘。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只有保证基本的素养和审美,才能形成良好的艺术学习模式建构。本文从目前高校钢琴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对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了集中的阐释,旨在更好地辅助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升基本教学素质,更好地辅助学生进行钢琴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育;音乐素养;方案
【摘要】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拓展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人文修养。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应当重视高校音乐中的审美教育,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与方法,以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本文主要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策略  一、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音乐审美教育
随着人们对动画的熟悉和了解,一些艺术创作者也开始深入的研究动画视听语言。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动画的传统认识,摸索出了许多影视视听语言,并且全方位的总结了关于动画视听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密切,中国的学者开始了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并且吸纳了他们的一些优秀文化。西方音乐逐渐传入中国,对西方音乐历史的研究也拉开
针对目前玉米淀粉粘合剂的制作成本不断上涨的局面,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即能降低玉米淀粉粘合剂的制作成本,又不影响其质量的新型制作工艺。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提出《凌云泗城壮族巫调》英译应遵循三个原则:忠于巫调的艺术本原;侧重译文的文化转向;兼顾译文的旅游效应。
【摘要】音乐是展现人类心灵美的一种方式,新时代对当代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传统音乐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目前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融合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提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与素质教育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音乐教学;融合研究  一、前言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模式日渐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音乐教学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