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缘起
当下各类历史教学评比及教学公开课中,是否具有教学立意已成为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好的教学立意不仅可以点题凝神、深化主题,还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学科素养。然而,随着教学立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存在一些有教学立意但其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出来的情况,归根结底则是对教学立意的运用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本质上来讲,教学立意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体现的是一种视角或主张。因此可以说,对于一堂历史课而言,教学立意最主要的作用就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那么,如何基于教学立意整合历史教材的内容呢,本文以《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基于教学立意的教材内容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二、基于教学立意的教材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确定立意的角度
教材[1]是开展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凭借,教学立意的确立也必须以教材内容为根基。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三种主流版本[2]的历史教材在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均很好地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选择和评价也都大同小异。在辛亥革命的性质方面,三种教材均将其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对比最新版的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我们发现新教材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定位是“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只是几字之差,但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认识。结合学术界相关研究[3],我们搞清了两种提法的来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说法可以追溯到1940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而“民族民主革命”的说法则是改革开放后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且这些新成果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2011年“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2016年“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均无一例外地将辛亥革命的性质表述为“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鉴于此,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立为“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
(二)剖析立意,找出教学关键词
教学立意源于历史教材内容而又高于历史教材内容,因此,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前面确立的本课教学立意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其中最能体现本课内容主旨的是“民族民主革命”这一内容。具体来说,“民族民主革命”又可以细分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个部分,《辛亥革命辞典》中对“民族革命”的定义是:“中国近代民族运动即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必然途径。在清末,这一革命的首要目标是革以满洲亲贵为主体的清政府的命,结束其一贯推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对“民主革命”的定义则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简称。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从以上两定义中可知,辛亥革命“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中既有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革命任务,也有反对专制的民主革命任务,因此我们可将“民族民主革命”作为本课的教学关键词。
(三)围绕关键词,梳理教学逻辑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三种逻辑,即历史发展的逻辑、教材编写的逻辑以及学生学习心理的逻辑。历史教学需要尽量将这三种逻辑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历史课堂的教学逻辑。教学逻辑的构建需要围绕教学关键词展开,本课的教学关键词是“民族民主革命”,因此,可根据教学关键词把本课的教学逻辑梳理如下:1、民族民主革命的由来。其包括民族民主革命的概念,民族革命的由来,民主革命的国内外背景等问题。2、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过程。包括晚清各种爱国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党人的历次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等内容。3、民族民主革命的成就。包括民族革命中民族平等的实现与民族独立的任重道远,民主革命中君主专制的终结与民主制度的艰难实践。
(四)增删查改,整合教材的内容
历史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然而根据教学立意确立的历史教学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相应处理,具体有如下几种处理方式:
1.
当下各类历史教学评比及教学公开课中,是否具有教学立意已成为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好的教学立意不仅可以点题凝神、深化主题,还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学科素养。然而,随着教学立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存在一些有教学立意但其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出来的情况,归根结底则是对教学立意的运用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本质上来讲,教学立意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体现的是一种视角或主张。因此可以说,对于一堂历史课而言,教学立意最主要的作用就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那么,如何基于教学立意整合历史教材的内容呢,本文以《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基于教学立意的教材内容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二、基于教学立意的教材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确定立意的角度
教材[1]是开展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凭借,教学立意的确立也必须以教材内容为根基。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三种主流版本[2]的历史教材在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均很好地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选择和评价也都大同小异。在辛亥革命的性质方面,三种教材均将其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对比最新版的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我们发现新教材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定位是“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只是几字之差,但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认识。结合学术界相关研究[3],我们搞清了两种提法的来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说法可以追溯到1940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而“民族民主革命”的说法则是改革开放后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且这些新成果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2011年“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2016年“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均无一例外地将辛亥革命的性质表述为“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鉴于此,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立为“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
(二)剖析立意,找出教学关键词
教学立意源于历史教材内容而又高于历史教材内容,因此,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前面确立的本课教学立意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其中最能体现本课内容主旨的是“民族民主革命”这一内容。具体来说,“民族民主革命”又可以细分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个部分,《辛亥革命辞典》中对“民族革命”的定义是:“中国近代民族运动即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必然途径。在清末,这一革命的首要目标是革以满洲亲贵为主体的清政府的命,结束其一贯推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对“民主革命”的定义则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简称。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从以上两定义中可知,辛亥革命“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中既有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革命任务,也有反对专制的民主革命任务,因此我们可将“民族民主革命”作为本课的教学关键词。
(三)围绕关键词,梳理教学逻辑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三种逻辑,即历史发展的逻辑、教材编写的逻辑以及学生学习心理的逻辑。历史教学需要尽量将这三种逻辑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历史课堂的教学逻辑。教学逻辑的构建需要围绕教学关键词展开,本课的教学关键词是“民族民主革命”,因此,可根据教学关键词把本课的教学逻辑梳理如下:1、民族民主革命的由来。其包括民族民主革命的概念,民族革命的由来,民主革命的国内外背景等问题。2、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过程。包括晚清各种爱国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党人的历次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等内容。3、民族民主革命的成就。包括民族革命中民族平等的实现与民族独立的任重道远,民主革命中君主专制的终结与民主制度的艰难实践。
(四)增删查改,整合教材的内容
历史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然而根据教学立意确立的历史教学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相应处理,具体有如下几种处理方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