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足石刻博物馆陈列特点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sof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足石刻是巴蜀地区石刻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与之配套建设的博物馆是改建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经典范例,为佛教造像展览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文章就大足石刻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特点进行研究,归纳出以下特点:一是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语言精练、纯粹,在整体构思上牢牢把握“三教合一”的时代特点,兼收并蓄,圆融和合;二是合理空间划分,为展品烘托出严谨、庄严的艺术氛围;三是展览形式丰富多样,大胆采用“裸展”方式,突出文物作用,拉近观众距离。
  关键词:融合;空间;裸展
  博物馆作为知识传播的场所,在响应时代呼唤的同时履行着教育职责,为社会公众服务。随着博物馆展览进一步深入人们的生活,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大众喜爱的活动,受益程度逐步提高。一些博物馆开始注意探索博物馆自身的叙事方式,将独特的历史文脉以博物馆为媒介转化为有意义的叙述。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自西向东传入中国,在历经1500年的时空跨度后,最后定格在大足,大足成为石窟艺术千年旅程的最后归宿。基于对大足石刻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和宣传教育的目的,于2015年修建了大足石刻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5200平方米,展线808米,各类展品1000余件,以“大足宝藏”为主题,采用数字化、虚拟成像、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大足石刻艺术进行全面的展示。展览设计独具特色,以“一沙一世界”的理念为统领,以石木、时空、点云、漂浮、虚实、对视、再造和升华为核心设计语汇,高度契合了大足石刻作为宗教艺术品的核心价值特性。大足石刻博物馆是大型不可移动文物配套建设博物馆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当代佛教造像展览设计的一个成功案例,是文物保护工程“活化”展示的一个创新探索,是改建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经典范例。
  1 整体构思上,注意圆融和合
  大足石刻在造像内容上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多元,这也是大足石刻区别于中国早期石窟的重要标志。博物馆陈列以大足石刻发展脉络为主线,以世界范围内的石窟文化为辅线,一主一辅,双线交融并进,凸显出了大足石刻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设计者在设计上思路非常明确,汲取了现代美学主义少即是多的理念,整个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简练、纯粹。造型和灯光设计简洁精细,营造出暖色调的展厅氛围(图1),与石质文物的本色协调、呼应,避免了因色调反差形成的环境错位感,既凸显了儒的仁爱、道的自然、佛的彼岸的特点,很好地诠释了三教的思想源流,又没有因为大足石刻文化的多元性而产生杂乱无章、风格混乱的现象。标识标牌、展板、辅助展品、背景素材、主色搭配等方面保持高度精练统一的特点,用量的堆砌不断强化低调、严谨的陈列风格。不同宗教、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展品之间相互呼应,衔接自然,过度有序。在这里,观众可以感受佛、道、儒三教文化的艺术内涵,更让人产生人生哲理哲学方面的思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并蓄、与时俱进、圆融和合的特点。
  2 合理空间划分,注意情景构建
  大足石刻博物外观建筑设计借鉴北山石刻《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中表现西方净土世界的宫殿楼阁式样,中轴线上布置主殿、后殿,主殿为重檐歇山顶,中轴线两侧布置廊庑和亭阁,主殿前侧广场上为两座大理石经幢。总的来看,博物馆是一座仿唐建筑,再现了大唐时期恢宏大气的时代特征,同时吸纳了两宋时期木架建筑风格,给人以唐风宋韵的感觉。在建筑布局上,体现了中央殿堂、四宇重楼、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特点(图2),整体给人以古朴凝重、典雅大气之感。
  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艺术涅槃—大足石刻艺术展”分布于三个楼层的展厅,一层3300平方米,二层1041平方米,三层793平方米,共5134平方米。展览入口位于三层,展线自上而下不断延伸,面积自上而下不断扩大。第三层是展览的序厅和第一单元“魅力·金石妙造”;第二层是第二单元“传承·西佛东渐”;第一层则涵盖了“圆融·大足和弦”“流响·大足记忆”“保护·千秋功德”“重生·盛世金光”“宝藏·五洲共仰”五个单元的内容。
  展厅空间划分合理,在展览的同时注重环境与文物相融合。在一层、二层展厅中间设置中庭,使二层展厅变成一道环廊(图3),观众在二层能以超脱视角欣赏下层展厅的展品,加上暖色调灯光,营造出佛国世界神秘幽静的氛围。在中庭四周使用了半透明的纱帘分隔展区,创造出真物真境和若隐若现两种不同的空间感。一层展厅北部区域顶部则采用透明玻璃相隔,上建蓄水池喂养观赏鱼,让静态的展厅又平添了灵动感和舒适感。
  整个展览在空间上既充分考虑到适应展示主题、内容,又不受制于建筑结构的局限,经过巧妙构思,顺应建筑结构,利用光线、色彩、材质等元素,将建筑上的不足转化为与展览内容相得益彰的特色空间。
  3 展览形式丰富多样,“裸展”是亮点
  馆藏石质文物、木质文物、陶瓷器等数量较多,且保存程度较好,因此根据内容设计以及文物展品的具体情况,在布展时需要合理规划七个单元的文物占比。文物多的部分以大通柜形式密集陈列文物和展板;文物较少的单元,配合展示与内容对应的图片、文字、文献等资料,利用辅助展品来拓展展示内容和深度。重点单元将重点展品、内容置于视觉中心,场景、展板和展柜等手段综合运用,大型文物与小型文物组合布展。合理运用新媒体科技手段,结合圆雕、浮雕、绘画等艺术形式,灵活设置场景,设计制作了“一沙一世界”“千手觀音”大型互动展项。对于大幅佛像图片,利用3D扫描、投影等数字化陈列方式,引导观众凝视大足艺术之美(图4)。合理布局,精心制作,增强陈列的历史感、艺术性与动态效果,提高观赏性、趣味性与互动性,使观众不时获得新的兴奋点与参观激情。通过一系列上述手段的综合,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入手,在传达大足石刻的历史、文化、艺术、技术等信息时,坚持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透过全面而独到的视角,多层次、深层次地为观众提供审美、宗教、精神乃至灵魂的丰富体验。
  “裸展”是大足石刻博物馆陈列的一大亮点。展厅内部分石质文物采用“裸展”的方式,即把文物直接放置在石质台座上,诸如国家一级文物释迦牟尼佛像(图5)和二级文物明成化香炉,没有玻璃的隔断,文物近在咫尺,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斧凿刀刻的细节和精妙殊胜的佛容,使展览生动丰满。之所以这么大胆,是因为博物馆环境稳定,恒温恒湿,很适合石质文物的存放,即使没有被保护罩保护起来,周围也设置了屏障,观众不能直接触碰,加上足够的安保力量和高科技安防系统,裸展成为现实。
  4 结语
  大足石刻博物馆把山崖上冰冷的石像艺术化作了娓娓叙说的博物馆陈列语言。陈列语言的合理利用可以让公众了解石刻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了大足石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设计初衷。■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6):9-16.
  [2]童登金.大足石刻保护与研究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3]宋朗秋.大足石刻文化三题[J].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993(4):80-83.
  [4]孙焓烯.浅谈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语言[J].中国民族博览,2017(4):236.
其他文献
明《塔冈纪兴》摩崖石刻蕴含丰富的史料价值.隆庆开海后,阳江海域倭患不消反升,危及地区安全.石刻记录了阳江县令王仲上任后,为了增强阳江的海上防御功能以抵挡海洋危机,在阳
摘 要:靖远炮台是目前中国沿海保存相对较好的清代炮台群体,是19世纪中后期我国海防建设最高水平的典型代表。晚清彩绘本《镇海靖远海防炮台图》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炮台内部建设的状况,是有关晚清海防建设的珍贵史料。  关键词:靖远炮台图;海防;中法战争  海岛和海口防御是海防的重要战略措施。我国清朝在明代卫所堡垒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优化和扩大,并参照西洋的炮台建筑样式形成了自己的炮台。这类炮台数量众多,分布
本文利用分辨率为60×128的FGOALS-g2模式的1950—1999年的月平均风场资料和分辨率为108×128的FGOALS-s2模式的1950—1999年月平均风场资料,与同期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资料
科学合理地对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模糊不确定性问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驿站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今天看来驿站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可是在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帝王和大臣的眼里,驿站是保家卫国的军事阵地,
期刊
摘 要:祆教传入山西中原一带可追溯到十六国时期,北朝晚期祆教更是受到上层社会的热崇,这一点在山西太原发掘的北朝墓葬徐显秀墓、娄睿墓中都有所体现,墓葬中发现大量的包含有祆教因素的遗物。九原岗壁画墓作为近年新发现的北朝墓葬,填补了山西忻州北朝墓葬艺术的空白。文章通过研究九原岗墓葬壁画中出现的拜火坛、“有翼兽”、生命七叶树、栗特人等图像信息,探究它们的形象特点、发展变化及意义,从而为研究祆教文化在中国南
摘 要:文章从鲜卑族的祖先谈起,从三个部分、六个方面对鲜卑旧墟石室进行论述。从《魏书》中寻找关于鲜卑祖先的踪迹,对石室的传说、方位、内部结构以及石室内祝文和其史学价值的细部情况进行具体阐述,针对石室的保护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对于石室的开发利用也稍加分析,使之发挥最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关键词:鲜卑;石室;北魏;嘎仙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支小
本文针对现阶段国内外工程废弃泥浆环保处置技术的发展,分析了工程废弃泥浆的来源、组成和性质,随后详细介绍了工程废弃泥浆的环保处置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并提供了盾构废
我的身上有很多标签,我曾获得“武汉市十大杰出创业人物”“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武汉市十佳创业女性”“湖北风尚女企业家”“激光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一重身份,一份责任,路兮漫漫,无畏担当。从一个人的柜台到创办激光产业集团,从不懂激光技术到缔造上亿元的激光帝国。
摘 要: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蒙古人的一生都有骏马伴随,在茫茫大草原上以游牧、狩獵为生。马在蒙古人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蒙古族;马具  马是蒙古族最亲密的伴侣、最忠实的朋友。蒙古民族对马的挚爱已渗透到血液中,他们用多种方式表达对马的依恋。马具是倾注了他们对马的情感的物件,也表达了他们对马的无限深情。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冥思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