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世班禅丹贝旺秋和《八世班禅传》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anjiao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世班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从鸦片战争以后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到英帝国主义武装侵略西藏之间的时期,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初年三朝,正是清代历史剧烈变迁的时期,也是西藏历史从七世班禅到十三世达赖喇嘛之间的一个重要变化阶段。围绕八世班禅生平和历史社会背景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对《八世班禅传》的翻译和研究,可以解开一些历史的谜团并为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此目录系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藏文文献目录编制而成,因时间和编目条件限制,此次只编发2004—2014年之目录,2004年以前的目录等条件成熟再行编制。2015—2016年国内藏学图书要目已发表于《中国藏学》2018年第1期,2017年国内藏学图书要目拟单独刊发。此目录按类以年为序,大体分为藏文古籍整理出版、哲学宗教研究、梵文研究、经济法律管理、文化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藏医药科技天文历算、综合十大类。所收目录以学术性为主,暂未收录当代文学创作类文献目录,再版书亦未收录。
期刊
《贤者新宴》系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主编的一套综合性的藏学研究丛刊,共出6辑(1998—2009年)。此刊所收论文,涵盖藏族语言、历史、佛教、艺术等多个研究领域,集中反映了王尧先生宏观博雅的藏学理念和奖掖后辈的学术风范。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藏传佛教的社会面貌虽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其社会作用的“两重性”依然存在。文章从思想政治、教义、信仰观念、宗教仪轨、自身管理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藏传佛教的消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暨第六届西藏发展论坛”于6月15日在拉萨圆满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给本次论坛的开幕发来贺信,这也是西藏发展论坛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致信祝贺,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西藏发展的深切关怀。
6月14日,习近平主席给“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的贺信,是眼观世界大局,着眼西藏实际,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精辟论述,再一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西藏人民的亲切关怀,读后备受鼓舞。
国外藏学因17世纪上半叶之后到过我国西藏地区传教的天主教士所写的游记而萌芽,匈牙利人乔玛真正开启了西方藏学研究。西方藏学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藏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突出特点有二,一是由传统进入了现代藏学阶段,二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文章通过对西藏博物馆事业发展历史的回顾,梳理了西藏自治区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与文博事业相关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成果,并对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博物馆在陈列展览、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核心业务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成绩进行了总结。文章并结合传统文化复兴、"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文化战略,进一步探讨了西藏博物馆新馆在未来发展中的使命与责任。
华侃教授是我国藏语文研究方面德高望重的教授、专家。历经60余载的藏语文研究道路,华侃教授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于民族教育事业,成果丰厚,深受师生敬佩。文章通过华侃教授自述,生动展示了其走向藏语文研究之路的经历与经验。
举行净桑仪式在我国藏区各地非常普遍,该仪式是藏族宗教信仰活动中极为古老而鲜活的特殊宗教文化形态,其文化沉淀极为深厚。同时,净桑仪式也是区别于藏传佛教经院信仰体系的最具原始本土性和民间草根性的宗教文化形态之一。文章利用部分流传广泛的净桑祈颂文,通过对藏族净桑仪式历史渊源和净桑祈颂文内涵流变的追溯梳理,揭示佛教在我国藏区的本土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