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师往往感到抒情诗难教。因为抒情诗的语言精炼又含蓄,学生不容易感知诗中的意境,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散文写景抒情一般用铺叙的方法,词句之间语意的联系比较显著,而抒情诗的诗句之间的语意联系往往不容易捉摸。有人把这称为诗句的“跳跃”,或者说,诗句之间有空白。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抒情诗首先要把那些看起来不连贯的诗句连贯起来,填补诗句之间的“空白”,然后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如何填补诗句空白,又如何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呢?有些教师采用口头描述的方法:首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然后朗读一遍,再简略解释一些关键词语,随后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把诗中的情境描绘出来。但是这样的描绘究竟和原诗所描绘的意境和情调有多少相似之处呢?实际效果又将会如何?这是值得怀疑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纯粹是用语言塑造的,不同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用来塑造文学形象的语言是第二信号刺激物,只有和第一信号刺激物在读者头脑留下的“痕迹”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跟读者过去对外界事物的知觉形成的表象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在读者意识中反映出文学的形象来。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切实地感知文学作品描写的情境,首先必须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文学作品中每一个词语的含义,使这些词语与学生原有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在学生的意识里再现这些概念的表象。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按照作品的结构把这些表象组合起来,才能在学生意识里反映出文学作品描写的真实情境。
客观存在的同一类事物反映在人们的意识里的概念是相同的。懂得汉字的人,看到“马”这个词,都知道这指的是有四条腿、善于奔跑、能够拉车、吃青草、饲料的动物。但是,在每个人的意识里面,伴随着“马”这个概念的具体表象,却不是完全相同的。当看到“马”这个词的时候,有的人联想起的是白马,而有的人联想起的却是黑马;有的人联想起的是瘦弱的老马,有的人却联想起能日行千里的高大俊马。由于每个人意识里的事物的表象不完全
相同,由这些表象组成的同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也只是大致相同。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的读者,在想象中构成的艺术形象比较完整、鲜明;反之,生活经验比较缺乏的读者,则在想象中构成的艺术形象比较模糊。
同一个读者,对同一篇作品,初读时,在意识里反映的艺术形象可能是不够完整的甚至
是模糊不清的。但是,如果多读几遍,或者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见识逐渐增多了,生活经验也丰富些了,或者得到别人的指导、启发,再重读那篇文学作品,这个时候,反映到他的脑子的艺术形象就会由不够完整到比较完整,由模糊不清到鲜明生动。文学作品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这种能动性,就是它特有的特点,也是它独具的优点。
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使中学生能够如实地、完整地感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正确、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使他们懂得每个词的词义以及词和词、句与句之间的意义联系,启发、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如果语文教师用自己的语言直接代替诗中的语言,着力描绘,能否可以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呢?这是不可能的。教师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容易和学生意识里的概念和表象联系起来。但是,中学生间接从教师口头描绘感知的意境和原诗精炼的语言描写的意境究竟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可能相去甚远。
语文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作者的语言描绘作品的意境,也会削弱学生学习诗人语言的注意力,而指导学生从抒情诗中学习诗人运用语言的技巧,正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任。
因此,中学抒情诗的教学还是应该和教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着重讲解好课文,把分析抒情诗的语言结构和思想内容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诗中的意境,领会抒情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诵读几遍,甚至于背诵;然后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再作一些补充。这样做,可能学生获益会更多更实在。
当然,并不是说,在中学抒情诗的教学过程中,完全都不能运用描绘的方法。如果在分析抒情诗的过程中,遇到有些词语所表示的事物,学生由于缺乏经验不易想象出来,这时候教师作适当的描述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能帮助中学生想象出事物的形象。
抒情诗的语言凝练,每个词语都经过作者的精心加工锤炼。这些词语的词义往往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词义有所区别。在词典里也很难找到恰如其分的解释,这样就要求读者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比如,我国毛泽东同志写的《沁园春·雪》这首抒情诗中的“千里”、“万里”这些词语的含义,就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表示的含义,而是泛指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抒情诗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中的词语。这是关键之所在,语文教师务必掌握好这点。
(责任编辑韦雄)
如何填补诗句空白,又如何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呢?有些教师采用口头描述的方法:首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然后朗读一遍,再简略解释一些关键词语,随后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把诗中的情境描绘出来。但是这样的描绘究竟和原诗所描绘的意境和情调有多少相似之处呢?实际效果又将会如何?这是值得怀疑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纯粹是用语言塑造的,不同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用来塑造文学形象的语言是第二信号刺激物,只有和第一信号刺激物在读者头脑留下的“痕迹”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跟读者过去对外界事物的知觉形成的表象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在读者意识中反映出文学的形象来。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切实地感知文学作品描写的情境,首先必须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文学作品中每一个词语的含义,使这些词语与学生原有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在学生的意识里再现这些概念的表象。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按照作品的结构把这些表象组合起来,才能在学生意识里反映出文学作品描写的真实情境。
客观存在的同一类事物反映在人们的意识里的概念是相同的。懂得汉字的人,看到“马”这个词,都知道这指的是有四条腿、善于奔跑、能够拉车、吃青草、饲料的动物。但是,在每个人的意识里面,伴随着“马”这个概念的具体表象,却不是完全相同的。当看到“马”这个词的时候,有的人联想起的是白马,而有的人联想起的却是黑马;有的人联想起的是瘦弱的老马,有的人却联想起能日行千里的高大俊马。由于每个人意识里的事物的表象不完全
相同,由这些表象组成的同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也只是大致相同。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的读者,在想象中构成的艺术形象比较完整、鲜明;反之,生活经验比较缺乏的读者,则在想象中构成的艺术形象比较模糊。
同一个读者,对同一篇作品,初读时,在意识里反映的艺术形象可能是不够完整的甚至
是模糊不清的。但是,如果多读几遍,或者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见识逐渐增多了,生活经验也丰富些了,或者得到别人的指导、启发,再重读那篇文学作品,这个时候,反映到他的脑子的艺术形象就会由不够完整到比较完整,由模糊不清到鲜明生动。文学作品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这种能动性,就是它特有的特点,也是它独具的优点。
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使中学生能够如实地、完整地感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正确、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使他们懂得每个词的词义以及词和词、句与句之间的意义联系,启发、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如果语文教师用自己的语言直接代替诗中的语言,着力描绘,能否可以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呢?这是不可能的。教师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容易和学生意识里的概念和表象联系起来。但是,中学生间接从教师口头描绘感知的意境和原诗精炼的语言描写的意境究竟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可能相去甚远。
语文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作者的语言描绘作品的意境,也会削弱学生学习诗人语言的注意力,而指导学生从抒情诗中学习诗人运用语言的技巧,正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任。
因此,中学抒情诗的教学还是应该和教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着重讲解好课文,把分析抒情诗的语言结构和思想内容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诗中的意境,领会抒情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诵读几遍,甚至于背诵;然后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再作一些补充。这样做,可能学生获益会更多更实在。
当然,并不是说,在中学抒情诗的教学过程中,完全都不能运用描绘的方法。如果在分析抒情诗的过程中,遇到有些词语所表示的事物,学生由于缺乏经验不易想象出来,这时候教师作适当的描述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能帮助中学生想象出事物的形象。
抒情诗的语言凝练,每个词语都经过作者的精心加工锤炼。这些词语的词义往往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词义有所区别。在词典里也很难找到恰如其分的解释,这样就要求读者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比如,我国毛泽东同志写的《沁园春·雪》这首抒情诗中的“千里”、“万里”这些词语的含义,就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表示的含义,而是泛指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抒情诗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中的词语。这是关键之所在,语文教师务必掌握好这点。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