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办公
  最近听说好几位设计师都在忙共享办公空间的活儿,有意思!前几年设计师们忙的是酒店、民宿,现在竟然是共享办公!
  共享办公其实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几年前《安邸AD》就借一批刚刚推出的共享办公空间做过“共享”的话题,后来零零散散也有过一些报道。共享办公好像生来就是与设计绑在一起的,经常是一些并非完美的废弃空间,经过设计师的巧妙改造,变成诱人的办公环境。这些空间大多定位年轻,成本不高,且注重环保……
  那些之前报道过的共享空间,至今运营得到底怎么样?不会是只靠设计、徒有其表的空壳子吧?带着好奇心,我这从来没真正享受过共享办公的人,戴上墨镜,走进地处北京繁华路段的一家共享办公,玩儿了次小小的“微服私访”。
  那是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情况比我去之前最好的想象还要好!除了一间间被小公司租用的独立小空间,公共空间也是人气超旺。阳光透过落地大窗毫不吝啬地为整个空间罩上一层生动的活力妆,朦胧的光影之下,是一个个专注工作的年轻身影,抱着电脑、戴着耳机、伴着咖啡……偶尔有几个老外,甚至还有年长的老外!看我在吧台前东张西望,一位看上去50岁开外的老外过来跟我搭讪。之前在大公司工作、现在为一些企业做顾问的他,竟是这里的第一位租客!背着双肩包的Greg告诉我,他最喜欢这里年轻人的气氛,还可以在这里得到很多信息,原来与这个共享空间同名的线上社群,更是令这些租户上癮的依靠。看到我这个陌生人,Greg的朋友Mike端着杯咖啡也过来打招呼,他竟是美国某大公司的雇员!公司长驻北京的雇员不多,大家又频繁出差,北京的办公室总有一半是空着的,索性搬进这里,节省成本。Mike带我参观了他的办公室,应该算得上是这里的VIP空间了,比那些小公司租户的位置私密、宽敞,装修虽简单,但有风格还环保,开敞式的办公方式显得平等而友善,和这整栋楼的气氛一样。
  匆匆告别,还要赶回公司继续工作。“共享”里的新鲜气氛一直迷一般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直到走进自己办公的写字楼,那所谓的“高大上”怎么反倒显得冷冰冰少了温度?进进出出忙碌的人群,好像穿了盔甲,多了层包装,却少了份真诚。同样有不少年轻人,但两种环境带给人的感觉、辐射出的气场竟能如此不同!有点儿像“正装”与“休闲装”的区别,但也不全是……这年头,受数字技术的冲击,曾经的“正装”大公司都面临着挑战和变革,而真正挑起变革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新技术平台逐渐编织出的平等、自由的人文合理性。
  共享公间从表面的环境和背后的管理开始,帮助人们梳理的其实是对工作意义本身的重新思考。建议你有空时也可以找个共享空间去体验下,尽量找个经营成功的,看看会不会像我一样,也被那代表着未来的年轻活力所迷倒……
其他文献
中意设计大师面对面交流,从设计实践出发,讲述建筑、设计与自然、人文、生活的关系。大师面对面  第三届米兰国际家具(上海)展览会(Salone del Mobile.Milano Shanghai)如约而至,《安邸AD》邀约中意两国设计大咖组成华丽阵容,呈现3场精彩纷呈的“大师班”,讲述意大利家具产业脱颖而出的秘密:内在想象力、创意和原始制造品质。  首日,在设计、技术和工艺领域均有建树的大师Mic
期刊
成都的夏日,每当暮色降临时,空气中就会飘散起麻辣烟火与细碎白花香交织的尘世味道。它大概是全中国最爱生活,也最懂生活的城市之一了,所以《安邸AD》的7周年重头大戏——ADHOUSE展览的第二站选定这里,期盼与设计师王心宴(Cathy Wang)一起,在这里探讨我们杂志的永恒主题——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如何共同作用,让家与生活从好到美好。  踏入带有明显历史气氛与川西建筑风格的广东会馆,一种穿越之感扑面
期刊
“几乎是第一眼就认定了这是我未来的家,于是毫不犹豫决定买下来!”Maria Jose Martinez难掩心中的欢喜,“它满足了我对新家的所有预期!”她的家位于L’Horta Nord地区的一个村庄里,距离西班牙第三大城市瓦伦西亚仅几公里。这里四季常青,气候宜人,如村庄名字所表达的一样,这里处处生长着茂密的果树。  “老城区里的街巷狭窄,它的位置却处于非常边缘的角落,周边环境空旷,宅子常年都沐浴在
期刊
酒店里,餐厅就是社交的舞台,就算不住店,饕餮客也会专程为了餐厅光顾酒店,而面对来自世界各地、游历各方的客人来说,酒店餐厅面临更多挑战和挑剔,高水准的食材、厨师、环境、气氛缺一不可。  le Comptoir de Pierre Gagnaire法式珍味  全球知名的法国厨师Pierre Gagnaire在中国内地的首家餐厅le Comptoir de Pierre Gagnaire位于由石库门建筑
期刊
“我多么希望你能親眼目睹我每天坐在窗前看到的风景!黎明时分消失在董衣草色天空中的月亮、远方的峭壁、茂密的雪松,以及让风景瞬间定格的雪松逐渐淡去的黄的、紫的、红的、绿的光晕……”1942年,Georgia O’Keeffe在写给其画家朋友Arthur Dove的信中如此说道。或许她也曾向她的丈夫、摄影师Alfred Stieglitz说过同样的话,甚至可能说过更多,因为他们曾有非常频繁的通信。他们之
期刊
一切开始于7年前以色列的一支烟。两个陌生人从某场朋友的饭局上抽身,借着在餐厅门口抽烟的空当儿,寒暄着彼此的工作时却意外发现了众多共同点——设计师师Anna Erman与电视制作人Tatiana Zhukova便是这么结缘的,更在初次见面时敲定了合作。“当我告诉她我是室内设计师时,她透露自己刚买下一块地,正在建自己的房子。我们几乎是一瞬间决定一起打造这处寓所的,然后你猜发生了什么?我们第二天就奔向耶
期刊
“我喜欢的异域风情并不局限在某个国家,而是取这些地区的风格元素自由组合,对我来说,这才是大胆的尝试和创作。”  “对我而言,老物件是温度的家什,我喜欢它们身上的时光痕迹!”  尘有心从小在杭州长大,夏季这里潮湿闷热。住家门庭外种植了一棵很大的无花果树,他常常望着它发呆,果子熟了,裂开,掉落进泥土里,无花果的青草奶香味浸润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非常强烈,这个气味萦绕了他的一整个童年。因为儿时居无定所
期刊
意大利西北部壮美的皮埃蒙特(Piedmont)大区,一片名为“朗格”(Langhe)的地区尤以永恒之美为世人称奇。两条流经的河道浸润并滋养着这里的土地,漫山遍野、排列有序的葡萄藤描画出当地陡峭粗犷的地形轮廓。2014年,朗格更因其自然景观的普世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定为世界遗产。就在朗格山脉的其中一座山峰上,屹立着一栋俯视着韦尔杜诺(Verduno)、拉莫拉(La Morra)和
期刊
在北京大栅栏一个胡同小院里的“众建筑”是2010年由建筑师何哲、沈海恩和臧峰創立的,从事务所的英文名字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中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他们希望“有更多‘人’的关系,为多数人设计”。这些注重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建筑师给自己的项目设置了一条规定,“每个项目必须说清楚,到底促进了什么,改善了什么”。  过去8年间,很多建筑师接商业项目都接到忙不过来,众建筑却主动
期刊
为了追随爱情,Pippa去年从杭州搬来上海,租住在市中心的高层公寓里。房子有260平方米,一副酒店样板间的模样。为了住得更自由舒心,她花了3个月来重新装修。因为是租的房子,硬装没法做大改动,只能通过对空间的合理划分和对软装的重新布置来突破局限。Pippa的要求只有一个——不要循规蹈矩!  一朵黑色的抽象木雕“花朵”炸开在客厅的墙面上,2.4米的高度占据了公寓层高的绝大部分,让人一进门就感受到这个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