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reny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存的历史史料是人类探讨历史知识的基础,其数量和种类的复杂性对初中学生有效选擇史料进行学习提出了挑战。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并考虑到初中学生感知信息的能力限制,提高他们在选择历史资料和剖析历史材料的技能,教师教授历史史料打破以往的历史教学方式,在进行史料教学时,学生可以从其中佐证相关知识,即在教师教授学生剖析史料时,形成良好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这些恰好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的核心素养。然而,现如今的初中生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并且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史料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史料的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探析
  一、 引言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历史核心素养与初中历史史料有机结合,这种方法是对初中历史基本核心素养的完美呈现。在初中历史这一学科中,其核心素养有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唯物史观,有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时空观念,有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的史料佐证,以及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成分。在五个成分中,史料佐证与史料授课、学习的关系最为紧密,同时也可以说教师教授史料就是从史料中探索相关的深层意义。基于上述理论,本篇文章将以现代历史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探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
  二、 现代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历史史料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注解式”
  注解式的史料教学,就是对于教材内容进行解释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是当代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其往往以初中历史书上堆砌的知识点足够多为理由,进而在课堂中照本宣科,甚至一字不落地重述书本中的史料,不仅没有拓展相关史料的背景、意义以及造成的后果,也没有带领学生对史料进行透彻的分析。这种方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史料的了解,同时会让学生误以为相关史料仅局限于书本中的知识,从而打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习题式”
  习题式史料教学,即以穿插主观性习题为特征的史料教学。初中作为小学向高中的过渡时期,往往会考虑到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因此会采用题海战术对学生学习知识点进行训练。历史学科作为初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教师也会依照这个方向对学生进行史料教学。然而,史料作为探究分析类的资料,不同于理工科的题目,并不是练习的习题越多越好。反之,学生可能由于题海战术的压迫,形成惯性思维,即对于任何历史问题都从同一个角度出发去考虑,进而形成一类解题模板。因此历史史料可能需要两人甚至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相关问题,基于上述考虑,可以说习题式史料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发挥集体主义思想集思广益,还会限制学生向其他同学学习分析史料的方法。为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教师要避免在史料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太多的史料题目,尽可能选取最具代表性、最能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题目给学生练习。
  (三)“冗长式”
  冗长式的史料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内容涵盖十分丰富的史料教学。而历史学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眼光不局限于当代,从而成为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同时历史学科属于文科类,无论是历史解释还是史料叙述都包含了较多的文字内容,这不仅给教师精炼教学内容提出挑战,也给学生有效捕捉史料中的重要信息提出了挑战。然而,现如今许多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对史料教学的经验不足、教学积极性以及工作态度不佳等,忽视了过多的文字内容会造成阅读以及思考疲劳等问题,其往往在进行史料教学时,将史料的全部内容照搬到课件中,并直接将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同时,初中学生由于分析问题和抓取重点的能力较弱,其在吸收教师给予的史料内容时,往往会因为内容过于冗长而摸不着方向,从而失去对史料的学习兴趣,导致出现对历史了解不透彻、分析不全面的问题。
  三、 解决史料教学问题的方法探析
  (一)“主题式”史料教学
  针对注解式史料教学,相对应的解决办法是主题式史料教学,也就是教师在进行史料时,围绕着某一主题展开教学,这不仅能够在课堂中聚焦一个证据,避免笼统地复述史料,还在于教师能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探究,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列举一个初中教师利用该教学方式展开史料教学的实例——教师在讲解《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这一内容时,可以聚焦这幅名画,从而凸现北宋的城市经济这一主题,这幅画就是主要的史料,力图通过作者所刻画的不同场景下人物的活动轨迹,找到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的信息,并以此作为课堂中的教学亮点。另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坊市探索经营场所的变迁:透过夜市的繁华窥探服务业的兴盛,从经营规模探究商业竞争的发展,这些都是北宋繁荣经济的体现;或者从客栈的数量探析城市人口的发展,从人口流动又能引出交通工具的研究,再到贸易范围的总结;甚至能够通过摊位贸易分析出当时的作物种植等等。这种教学形式既是“论从史出”原则的演绎,还能通过欣赏的视角,以“整体—局部—整体”的历史观,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观察探究,从《清明上河图》这一史料信息中总结历史信息。
  (二)“训练式”史料教学
  针对习题式史料教学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训练式史料教学,这是指教师可以以史料为载体、训练为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史学方法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式。历史就像一个磨刀石,目的是磨刀,即锻炼人的脑力智慧。磨刀石不能帮助学生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因此,单纯地让学生刷题并记忆题目中涉及的史料功效甚微,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后“观察与思考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思考: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
  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而联想、最后推断出结果呢?
  教师引导:材料出处→《史记》《宋书》→历史阶段
  学生跟进:场景聚焦→材料一:秦汉时期;材料二:东晋南朝(宋)时期
  教师再通过解释材料的含义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出历史证据:材料一描述的江南经济落后,地广人稀,商品交换不发达;材料二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经济发展。继而让学生自己思考、联想推断出结果——《史记》形成的時期,江南还没有有效开发,宋书的成书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已见成效。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还能够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拓展自己的历史思维。
  (三)嵌入式史料教学
  针对冗长式史料教学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嵌入式史料教学,这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将史料不露痕迹地镶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授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相关内容时,可以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模拟拍卖会的情景,创设情境,模拟拍卖会。给出一张青花瓷的图片,让学生竞猜它的价格,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导入课堂内容的教学。讲述第一部分“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内容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何为手工业,以古代手工业从商周时期的官府垄断,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局面形成作为开始,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持续发展,然后到西汉汉武帝将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全部收归官营的史料,诱导学生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探究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表现。在讲授“高超的冶金技术”这一部分时,让学生现熟悉一下教材内容,对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冶金手工艺品让他们进行欣赏。讲解“手工业中享誉世界的制瓷业”这一部分时,展示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品的图片,让学生掌握我国制瓷业的发展。最后,学习“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这一部分时,先展示古代丝织业发展的史料,让学生知道古代中国丝织业处于何种地位,再通过相材料的阅读,总结丝织业的发展脉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处理,即“通过手工业中的分支行业来体会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机缘、脉络和价值”,实现教学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还使用了大量的手工业艺术品和史料图片等作为教学素材,既不会造成课堂教学的七零八碎,也不会出现形式主义,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综合构架起课堂教学内容的框架。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史料的中心意义在于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分析史料来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进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现如今,虽然在历史教学中借助史料进行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但是一些问题也不能忽视,需要老师进一步探究改进,比如说现代历史教学中会出现注解式史料教学、习题式史料教学、冗长式史料教学等问题。基于上述情况,在考虑核心素养的条件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史料教学,老师自身不仅要有足够的史学知识储备,有宽阔的教育视野,能够设计出具有特点的教学思路和方案,还需要根据当前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措施,并且需要教师教授学习掌握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史料的方法,同时要督促学生提高史料学习的效率,建立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只有这样,史料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境界,呈现一种新常态,才能让当代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肖鑫.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探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226-227.
  [2]黎少欣.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探析[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9(1):49-50.
  [3]姚实彦.基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教学诊断和反思:以“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为例[J].新教育(海南),2020(7):7-8.
  作者简介:江全国,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山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前瞻性护理管理质量水平.方法:从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各科室抽取170例,于2019年—2020年时间段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观察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国的中学教育体制也较以往有了巨大的革新与优化,受传统应试型教育模式的影响,在现代历史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无疑是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相悖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更加关注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程中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引导与培育,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通过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规范,养成思想道德情操.在小学中,很多学生都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内容呈现过于
制药行业的废气排放有了更加严格明确的规章制度,不但要对排放装置进行检查,还要对排放废气的原材料是否有可替代材料进行调查.但是事实上,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时,不可避免
目的:探析知信行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就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中选取128例,随机均衡分为两组,每组64例,干预时,对照组选择常规手段
摘 要:新时代对人才的个人修养要求日益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教育中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其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初中历史教育的方向。“读史使人明智”,初中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启蒙阶段,历史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知识学习方面,更重要的是起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文情怀的作用。在历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塑造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将为历史教学模式指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均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病
区别于传统教育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堂呈现出更多自主性、发散性、辐射性.思政课开放型趋势对于思政课教师和在校生提出更为具象要求.
摘 要: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当中,切实做好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学工作,其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实现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和发展。鉴于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优势,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既要改变自身的思维定式,着重在授课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启蒙和发展,又要对现有的一些授课方法进行丰富和拓展
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最终都得落实到人,学科教师要用学科来教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