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西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合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i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产业融合成为新时期文化事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婺源传统非遗保护利用模式亟待优化改革。要实现非遗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融合,需要结合个人与企业形成规模化和体系化的产业模式,并构建网络化的营销渠道,同时打造自有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通过非遗保护利用与产业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保护利用工作的优质高效。
  【关键词】江西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发展;融合
  “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主题论述下,针对非遗保护利用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战略指导方向:“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經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因此,在过去主要侧重于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新时期非遗保护需要进一步通过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走多元发展之路,以期开拓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格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常见问题
  在几千年农耕文明发展史中,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形成了田园牧歌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包括婺源在内,慢节奏、小批量、低生产率的经济活动既促成了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内容繁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格局,也导致一家一户式的劳作生产成为核心主流。而进入现代化工业生产时代后,手工制作占多数的婺源非遗项目就给保护利用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阻碍。
  比如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几乎无法满足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客观要求;多数手工劳动者因为传统劳动习惯或劳动任务的影响而基本无法顾及消费终端的现实需求,并且也基本不会有意识地打造相对成熟完善的营销推广网络;加之现有非遗项目中有很多都处于深巷僻壤的偏远乡村或山区,其生产者中很少具有品牌意识,自然无法通过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影响力。
  二、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合策略
  (一)采取规模化、体系化产业发展形式
  要实现非遗项目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及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就必须率先突破传统家庭作坊式的个体或小群体生产格局,采取规模化、体系化产业发展形式,最大限度实现工业大生产式的批量化。
  比如婺源的灯彩制作就可以开辟出一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工业园或孵化园,将具有灯彩制作传统技艺的手工匠人集中起来,结合婺源灯彩制作的特点、步骤、要求等开展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为了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对于品质和效率的要求,传统上全部使用天然材质的生产方式需要加以改进。这就如同天安门城楼的巨型灯笼制作,建国初期的几年间,天安门城楼的巨型灯笼依然完全采用传统竹木和纸张生产工艺,由传统灯笼制作匠人全流程手工打造。但随着国家工业化生产的推进,灯笼内部骨架逐渐被替换成钢制金属结构,由车床和焊枪进行半自动化加工。而灯笼外层的蒙纸也不再使用传统既蔳又轻的皱纹纸,而更换成了更加牢固结实的加厚型特种纸。婺源灯彩制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借助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更利用机器加工的金属材质等进行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框架制作,再结合部分或少量人工操作提升产量和效率。
  (二)建立健全现代化营销推广网络
  古语有云“酒好不怕巷子深”,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广告满天飞的现实却已形成了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客观现实。传统非遗更加需要广而告之的宣传推广才能不断扩大知名度,这就要求婺源众多非遗项目需要建立健全现代化营销推广网络,方能实现保护利用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式发展。
  尤其是在信息资源与网络技术全面普及的当今社会中,婺源各类非遗项目都需要尽快建立起平台化的宣传与营销渠道。包括电子商务、B2C或P2P在内的众多线上销售方式需要和线下实体店有机结合,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发展的生产与营销模式。尤其是已国际国内享有相当知名度的淘宝、京东上,婺源非遗更应及时做好网店设计与物流、售后服务,同时应牢牢抓住包括“淘宝双11”、“京东618”在内的各式营销大促商机,不遗余力地完善营销网络、扩大影响力、提高营销量。
  (三)走品牌化发展路线,提高婺源非遗产业识别度
  要在经济市场化环境下争得一席之地,传统非遗项目还需要全力以赴提升自身的辨识度,以期在如火如荼的商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就需要非遗保护利用走品牌化发展路线,打造个性化、标志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比如婺源的三雕、歙砚、傩舞、灯彩、抬阁、豆腐架、茶艺等就可以采取总品牌和子品牌相结合的品牌打造模式。也就是在“婺源非遗”或“非遗·婺源”这个总品牌下,设置诸如“婺源三雕”、“婺源歙砚”、“婺源灯彩”等子品牌。通过“婺源”的地理标识品牌整合所有非遗文化产业的价值,进而与其他区域非遗产业进行区分,突出婺源非遗的个性化、标志化特征。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合已经成为新时期非遗传承保护的国家战略之一。针对传统发展模式,婺源在当前和未来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需要努力解决分散化、零碎化生产的局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并应更加关注民众在文化消费中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 崔彦彬,李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角度谈民间艺术的发展[J].河北学刊,2016(03):205-207
  [2] 陶亚萍.关于南京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6(04):121-124
其他文献
【摘要】泰州市文化馆老年大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秉承“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文化惠民,文化养老”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我市群众文化老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引领我市老年人群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文化需求。  【关键词】文化馆;文艺培训;教学活动;思考  引言:  在办学过程中,泰州市文化馆坚持整合资源、面向基层
期刊
【摘要】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初期,是毛泽东主席带领着当时的革命者一点点的进行摸索,才逐渐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总结出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多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对于当时的我国革命起到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文中对于上述三条理论进行了阐述,分析这些理论对于当代我国的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不仅对物质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因此,不断的研究与分析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对于有效的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以及不断的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  群众文化活动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式,其不仅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因此在近几年诞生了很多新的媒体机构,并且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在数量这么庞大的媒体机构中脱颖而出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在众多的媒体机构中脱颖而出首先需要拥有很大的观众基础,而如何吸引观众,在正面上竞争太难,于是很多媒体机构就想到了歪门邪道,以“黄、暴力、腥、脏、土、低俗”等标题或者内容去满足人们涉猎好奇的
期刊
【摘要】中国绘画思维方式的发展与中国哲学,文学,书法,音乐等密切相关,绘画中渗透着中国儒家、释家及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以自然形态的外在形象为基础的,具有真实形象的外观,着重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性。  【关键词】东方;西方;艺术思维  一、前言  人们在创作一幅艺术作品时,除了描绘客观事物外,还会渗入主观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差别取决于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除了审美意识的差别还
期刊
【摘要】印度电影始于19世纪末,其国家的电影产量为世界之首,拉吉库马尔西拉尼是印度导演史上一名璀璨的巨星,其影片风格与印度本身的宗教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关系,阿米尔·汗与其合作完成多部影片,并将歌舞印度展现给世界,他的影片虽带有宗教色彩,却在潜移默化中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幽默而不失内涵,故事简单却万分精彩。  【关键词】拉吉库马尔西拉尼;导演;印度;阿米尔汗  Rajkumar Hirani中文名为拉吉
期刊
【摘要】19世纪末,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产生了印象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所運用的一些语言,丢弃了浪漫主义宏大的悲怆主题,追求感官上的陶醉。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擅长表现出音响的色彩性。本文以德彪西的《月光》为例,在分析这首乐曲的基础上探寻德彪西的和声风格以及和声与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和声;风格;结构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广场舞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同时还能够强身健体,进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认可,因此,文章将从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切入,对促进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措施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发展;作用  引言:  近年来
期刊
【摘要】《扇骨》是朝鲜族舞蹈的代表作,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本文先从创作手法上对对舞蹈《扇骨》进行了审美价值和设计理念两方面的分析,然后从动作结构、艺术风格和内涵精神方面对《扇骨》表演形式进行了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欣赏舞蹈《扇骨》。  【关键词】《扇骨》;审美;性格鲜明  1、舞蹈《扇骨》的创作手法  1.1审美价值  如今的中国民族舞蹈,已经与时代有效结合,改变了原生态固有的缺点,更好地符合
期刊
【摘要】中国声乐的发展离不开长期奋斗的作曲家和出类拔萃的歌唱家,作曲家们在保持我们独有的创作特点的情况下不断融入西方的作曲技法,在当代国际声乐界得到一致称赞,其中就有一位我国作曲家栾凯先生。“《我怎样去爱你》是由陈道斌作词,栾凯作曲联合打造的新时代美声歌曲,陈道斌著名词作家,是我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担任国家编剧,和大型文艺活动策划人,唱片制作人,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创作员”。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