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卷本学术通史的典范——评瞿林东主编《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

来源 :史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sk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瞿林东主编的七卷本《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第一部通史.①这部著述出自众人之手,却富有学术个性,是一部具有个人专著性质特色的多卷本学术通史.rn一、“总序”的指导意义rn《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每卷由瞿林东的一个或两个学生合作撰写,且大多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这样形成的多卷本通史,具有瞿林东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学术风格.瞿林东学术的理论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学术研究所达到的理论深度和思想深度;二是重视学科研究中的宏观性、理论性问题;三是善于对所从事的研究进行理论概括.全书各卷都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瞿林东为多卷本《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写了一篇近三万字的“总序”,置于各卷之首.这篇“总序”表达了作者对两千多年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诸多重大问题的看法,提升了他以往对史学批评史研究的理论高度.
其他文献
党领导立法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集中的表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内容.立法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党领导立法因此是党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立法也需要党的领导.在实践中,现代国家的立法需要政党影响,政党影响立法并不是政党制度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弊端,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理论上,政党制度是与现代民主政治相伴产生的,政党影响立法可以和人民主权原则相适应,可以推动实现人民主权原则.领导立法是影响立法的一种方式,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
以湖北省内A级景区和客源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究旅游供需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湖北省旅游供需要素具有较强的集聚分布态势,供需状况整体较差且区域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资源和人口指向性;②客源密集的江汉平原腹地和交通不便、高等级景区稀疏的外围边缘山区供需联系强度较低,高等级景区集聚的区域供需联系强度较高,两极分异明显;③搜索半径增大时联系强度低值区范围逐渐缩小,高值区范围沿城镇和交通干道扩张并呈带状连片趋势;④湖北省旅游供需错配现象较为严重,客源密集区缺少高等级旅游资源,质量较好的
本文首先梳理不同种类的企业联系及其在构建城市网络中的优缺点,然后基于2013-2018年上市公司的大宗交易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从企业间的资金联系分析城市网络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2013-2018年,共有105个城市参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构建,资金进出量前10名城市约占资金总流量的70%.城市网络中大部分城市的资金出量高于资金入量,说明资金流具有向少数城市集聚的特征.②从节点数量、边数和边均强度来看,2013-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结构经历了低—高—低的发展变化.上海是城市网络的绝
地方融入是地方理论的延展和应用领域,其本土化实践与理论研究还有待推进.本文以拉萨八廓街的旅游劳工移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关键词网络分析和扎根理论,结合四层一体分析框架,探索该群体的地方融入现状和过程.研究表明:①拉萨八廓街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过程可划分为自评、动机、实践和依恋4个阶段;②拉萨的社会氛围体现在对外的高度包容性,是旅游劳工移民完成“生计融入”至“社.会融入”跳跃的踏板;③旅游劳工移民对地方文化、符号认知流于浅表,导致其地方建构中自我发展维度缺失;④拉萨八廓街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存在“逆向”模式.本
针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绅士化实证研究文献,系统回顾与整理其特征与议题,有以下发现:①我国绅士化实证研究逐渐被关注并重视,案例地区主要聚焦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并扩展到东北及西部重要省会城市和旅游景区等;研究机构则主要集中在南京、广州、上海、北京等主要中心城市;②研究内容涉及多类绅士化现象、绅士化与公共政策、绅士化群体与文化驱动、绅士化与多种城市现象、绅士化的公平正义与社会影响以及教育驱动的绅士化等六大议题;③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研究注重与中国语境和特殊制度及城市现象的结合,逐渐形成“本土化”特色,但仍存在“有广
传统的时空间行为研究建立在均质人、机械人的假设基础上.游客时空行为作为客观制约和主观选择的共同结果,对其展开研究时加入游客情感变化分析有助于理解行为环境与游客行为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关注游客时空行为过程中的保护教育感知,以香港海洋公园为案例地,展开游客时空行为跟踪调查和控制教育环境线路的实验组调查.分析发现:①游客行为分为正面解说型、负面解说型、正面互动型、负面互动型四类.其中,参观正面情绪的场馆会提升游客到访多类型教育场馆的积极性,体验互动活动则会延长游客在教育性场馆中停留的时长.②游客在不同情感环境下进
人类的历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这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与纯粹的自然演进不同的地方,在于人作为主体对社会规律的认知以及运用社会规律对社会的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既是党自身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成长发展的“自然史”,也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政治史”,这个“自然史”和“政治史”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重塑了中国社会结构、构建了全新的社会形态、创造了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使党的百年史又成为一部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基础上的中国社会变革史、
期刊
近年来,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与“图像转向”的出现,图像入史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而图像之所以能入史,与图像是历史信息的直接承载者紧密相关.就图像入史的路径与方法来说,既可以图证史,亦可以史解图.此外,不论对图像内在本体的分析,还是对图像外围内容的讨论,本质上都是图像入史的路径与方式.在此过程中,为避免落入图像入史的陷阱与误区,必须要加强图像考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图像本体及存在语境,处理好图像文献与文字文献二者的关系.整体来看,图像入史,绝不仅是一个局限于历史学学科内部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更是
在美国学者柯文提出“中国中心取向”二十多年前,日本学者增渊龙夫就从内藤湖南的中国研究中“发现”了基于中国历史内在脉络的“内在理解”方法.重新解读《支那论》和《新支那论》等文本可以发现,内藤从冯桂芬、梁启超等清末改革论者的论述中获取灵感,从“内在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上下悬隔、官民疏离等问题.然而,他依据近代西方和日本民族国家的“外在标准”,认为中国不具备推进变革的条件和内在动力,因而无法成为近代国家.内藤一方面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出发,强调中国的改革必须依靠外力,尤其是日本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从超越民
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和相关概念时,并未新造出一套名词,而是沿用当时习用的名词并赋予新的科学内涵.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概念从西义“封建”演化而来,但并没有被西方狭义的“封建”概念所束缚,通过进一步的理论概括,将“封建”视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生产方式,从而大大超越了西义“封建”,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理论工具,“封建社会”也构成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重要一环.社会形态学说要说明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封建”概念的适用范围并非仅局限于西欧一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