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聚类分析

来源 :防灾减灾学报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hiss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聚类分析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且对大连地区1970年以来的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连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2、4、6和13号这4个区域内。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智能变电站应用环境下提高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测量精度的采样值调整算法。算法基于三次样条插值和时标变换,实现了过程总线采样数据与PMU算法的无缝连接
本文对鲁莘1井水位出现的多次突降异常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该异常是真实存在的,并对异常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异常的成因可能是断层蠕动引起的。
海城-岫岩地区是辽宁省小震、震群多发地区。本文选用1975年以来具有一定发震规模,且仪器记录相对较完整的3个显著震群(1975年海城7.3级,1999年岫岩5.4级和2008年海城ML4.8级地震),将其较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海城7.3级和岫岩5.4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有较好的一致性,而2008年11月海城4.8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
随着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化改造的不断发展,工作人员对地震前兆软件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基于混编的地震前兆数据可视化系统所采用的混合编程模式,与传统方法相比,同时兼具了更好的友好人机界面、更强大的数据分析可视化能力等优点。实验表明,该系统能提高地震前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正>~~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台站的基本工作思路都是由数字化地震计采集地动信号。信号拾取后,由前台计算机控制和存储,并由后台计算机联网进行分析。对于分析结果,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台网中心。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使得其在地震台站日常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列举了大量工作中常见的计算机问题与解决方法。
以震报震是我们测震学预报地震方法中的一种。各个区域每年发生的小地震事件较多,了解区域小震与小震之间的联系规律,对于今后发生的地震,我们可以通过近期发生的地震,找出未来应力变化的区域,对潜在震源区提前做出预判,也为今后大震发生找出点研究线索。本文通过对区域直达纵波走时的变化来研究地下应力的变化,从而了解区域地震与地震之间的活动规律。
由于爆破、地震的震源机制不同,在低频和高频段中,存在的特征也不同。基于这一思路,本文对丹东台网4个地震台记录的爆破与地震资料开展波谱对比研究,试图找出识别爆破、核爆与地震的一些新判据。
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仍是地震短临预报的重要手段。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具有独特的映震特征,在地震预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无论是动物行为异常,还是地下水的大幅度升降变化以
分形技术根据物体的局部自相似特征,突破了以往只能生成较规则图形的局限性,能够利用较少的描述性语句构造出复杂的非规则图形,如树木,河流和地震裂隙等。地震断层的破裂结构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