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应用探讨

来源 :河北科技图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fangjun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应运用科学、高效的手段进行新生入馆教育工作。通过对部分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应用情况的网站调查,对某大学图书馆使用该系统后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入馆教育考试系统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入馆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培训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7.0072
  1966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卡特在写给美国教育委员会的以《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估》為题的报告中强调“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它与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密切相关”[1],可见图书馆对于高校教育的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图书馆对于整个大学教育的作用,与大学新生对图书馆的利用形成鲜明的反差。新生对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缺少必要的了解,其认识仍停留在书籍的借阅功能上。个别院校部分学生大学四年没借过一本书,没到过一次图书馆,这对他们的整体学习和日后的科研极为不利[2]。
  如何高效、科学地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入馆教育考试系统,是通过对借阅权限开通的控制,使新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在线考试的方式来完成入馆教育培训,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对入馆教育方式的创新尝试[3]。
  1新生入馆教育的重要性
  1.1对新生的重要性
  身处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提高信息意识,培养捕捉、分析和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4],然而新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较少接触高校图书馆,对图书馆的功能、文献检索、数据库的使用缺少必要的学习,在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初期亟需全面学习了解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从而为整个大学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5]。
  1.2对图书馆的重要性
  因新生对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忽视,造成使用过程中频繁地违反图书馆规章制度,增加了馆员的工作量,新生也因频繁地被馆员督导,降低了其对图书馆使用的满意度。同时图书馆现代化自助设备越来越多,如自助借还书系统、自助文印系统、自助选座系统,新生对自助终端设备的不熟悉,也加大了馆员的工作量。可以说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影响着新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和评价[6]。
  2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现状调查
  2.1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方式
  笔者通过访问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发现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仍使用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发放读者手册、讲座、参观和学习图书馆网站宣传的文本/视频/PPT。这些方式都是单向的灌输式教育,在微信、微博普及的快捷化阅读时代很难受到学生欢迎。如读者手册、文本/PPT等篇幅较长缺乏趣味性,学生阅读过程中缺乏耐心;讲座、参观又因时间因素参与度不够,培训效率不高。现实中图书馆入馆培训存在如下困难:一是对新生漠视入馆教育无任何办法,对违反图书馆规定的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处罚权利;二是要得到院系及学校的大力配合存在一定困难。长此以往,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工作仅仅由网页上简单的介绍及几场培训来草草完成,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违规违纪的监督上[7]。
  2.2基于图书馆网站的新生入馆教育
  为进一步了解各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站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现状,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新生入馆教育网站内容进行了调查,以图书馆主页栏目名称中带有“新生”、“培训”的关键字作为认定该校设有新生入馆教育的标准,并且栏目下要有具体针对新生的内容,如静态网页、视频、PPT、文本信息等。被调查的125所大学,网站专门开设了新生专栏的有47所。其中,网站中有文本或PPT形式介绍新生入馆教育内容的有32所,有视频形式入馆教育宣传片的图书馆有15所。网站中虽没有新生教育栏目,但其中启用考试系统的有20所,另外58所大学没有新生教育相关内容或针对读者培训的内容(见图1),可见超过半数的高校图书馆对新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2.3基于考试系统的新生入馆教育方式
  笔者通过网站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采用购买商业化的入馆教育系统,系统内设入馆教育内容及考试平台,部分高校图书馆的考试系统采用自主开发,二者的区别体现在考试题型设置不同。
  商业化的入馆教育系统内容丰富,固定板块包含最新动态、培训专题、活动日历、热门资源,同时设置了图书馆导览、新生教育PDF、新生教育考试等。对于试题的设置,商业化的考试系统考试形式灵活,考题类型丰富,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自主开发系统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
  在考试流程设置方面,无论商业化还是自主开发的新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都遵循了相同的流程。首先要在图书馆主页登录到 “我的图书馆”,新生要完成邮箱的验证才能进入到新生入馆教育的首页,在首页中有对应的新生教育学习资料板块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学习均设置了最短学习时间,学生必须在线完成一定时限的阅读,才能开始入馆教育考试。对学习最短时长的限制,保证了学生能用足够的时间充分阅读入馆教育资料,见图2。
  3新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的实施情况
  为了解新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实施的实际情况,笔者通过网站访问了某大学图书馆,获取了某图书馆实施入馆教育考试的相关内容及数据。该图书馆于2014年9月1日启用了新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系统内共有试题125道,读者只需完成随机抽取的25道考题,每题4分,得分80以上即可完成入馆教育考试。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该校题型内容的设置及答对率如表1所示。
  80.25%76.74%截至2016年12月31日,参加入馆教育考试人数及借阅权限获得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1和表2数字可以看出,参加入馆教育考试系统的绝大多数读者都能通过入馆考试系统获得借阅权限,同时经过在线学习读者掌握了76.74%的培训内容,首次考试通过入馆教育及考试系统的达到了99.78%,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新生通过入馆教育考试系统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正是新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实施的目的。   表2学生对入馆教育考试的参与情况
  读者类型测试人数获得借阅权人数未获得借阅权人数本科生120731204726百分比99.78%0.22%
  4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的作用
  4.1增加了新生对电子资源的认知
  电子资源的宣传是入馆教育的重要内容,新生了解并掌握如何使用电子资源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为考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对电子资源的宣传效果,笔者选取在入馆教育培训中重点宣传,并在本科读者日后学习中广泛使用的4个数据库进行了总访问量统计。同时为了能够使数据有可比性,时间选取2012年、2013年没有使用入馆考试系统和2014年经过考试系统测试的新生入学秋季学期的9月1日至12月31日。这4个数据库分别是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智联起点自主考试学习系统。访问量变化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通过考试系统的宣传和学生答题,4个数据库系统的访问量明显增加。
  4.2增加了新生对图书馆服务的认知
  过去因新生不重视入馆教育活动,同时不主动阅读网页上提供的静态新生培训资料,对图书馆的认知度较低,入学后频繁地通过非工作时间留言和QQ在线咨询留言来了解图书馆的规则制度及服务,这不仅影响了新生使用的效率也增加了馆员的工作量。
  为了了解入馆教育考试系统是否提供了新生对图书馆服务的认知度,笔者统计了所在高校图书馆实施入馆教育考试系统前后咨询数量及图书借阅违规、超期比率的变化情况(见图4和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相比于2012级和2013级,2014级读者的咨询数量明显下降,说明通过入馆教育考试系统2014级读者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2014级读者的超期、违规率也明显低于2012级和2013级读者,也侧面反映出2014级读者对图书馆规则的了解程度高于2012级和2013级读者。
  4.3有助于掌握新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
  新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可以直接、真实地反映新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如笔者统计的图书馆所在高校2014年录取本科新生4 720人,但截至2014年12月31日仅有2 073人参加了新生入馆教育考试。排除因该高校分东西两校区,有大部分学生住宿和学习都在西校區,对图书馆使用不便的原因,仍然可以看出新生缺乏对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自主学习使用图书馆的主动性不够。从参加入馆教育考试的人数仅占新生总人数的43.09%来看,除了图书馆本身要重视入馆教育工作,各院系也应该重视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图书馆来提高新生入馆教育工作的普及率。
  4.4有助于了解新生入馆教育需加强的环节
  入馆教育考试试题涵盖了图书馆服务的各个方面,对试题答对率的统计可以反映出新生对图书馆认识的薄弱环节,如表1所示,学生对文明行为及处罚的试题平均答对率为74.36%,低于各部分的平均答对率76.74%,说明图书馆在日后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文明行为的宣传。同时对借阅与阅览规则的平均答对率低于平均值,与目前读者超期、违章情况相符,同样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网络与电子资源使用规则的答对率为80.25%高于平均答对率,可以认为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对网络及电子资源的熟悉程度较高。从这个结果来说,今后的新生入馆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更多地运用网络技术来取代传统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入馆教育的效率。
  4.5帮助高校完成整体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堂课,是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完成由一名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如果将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和图书馆入馆教育考试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能帮助学校提高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加强学校、院系对入馆考试系统的重视,督促学生自主完成入馆教育考试。
  5新媒体环境下新生入馆教育工作的建议
  5.1利用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教育拥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从过去的传统入馆教育到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新媒体技术,丰富了新生入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图书馆的服务内容、馆藏资源和规章制度[8],更好地服务读者,同时也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主动阅读,主动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激发新生对图书馆的向往与热爱,提高新生入馆教育的效率。
  5.2引入360°全景、动画、交互等技术
  360°全景技术是利用数码相机全景摄影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图像无缝拼接,形成的全景图像[9]。这一技术已经应用于大型博物馆的线上参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博物馆不受时空的限制,使展品能让更多的人欣赏。360°全景技术应用到高校图书馆中,可以让新生及家长在入学前就身临其境般的参观图书馆,对图书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这些都有助于图书馆吸引新生对大学图书馆及大学生活的向往。同时可设计动画效果增加新生浏览的趣味性,还可以把入馆教育考试设计成闯关游戏,让新生在娱乐中完成考试[10]。
  6结束语
  新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利用网络技术与传统考试方式相结合,是对图书馆入馆教育工作的新尝试。考试系统通过合理利用图书馆对借阅权限的控制,来有效地引导新生完成入馆培训流程,实践证明,良好的新生入馆教育是图书馆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良性循环的开始,做好这项工作会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倩, 刘翔, 黄志强. 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建设[J]. 图书馆学研究. 2010,(4):18-21.
  [2]刘莹, 胡靖, 淳姣. 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10所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4,(3): 69-72.
  [3]王小强. 新生入馆教育形式的转变及自助开通借阅权限的实践——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学研究. 2013,(14): 56-59.
  [4]毛晓燕. 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走向分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4,(3):72-75.
  [5]谢群, 潘宏, 张俊.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学生培训大使计划”为例[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4,(2):66-69.
  [6]郭利伟, 陈泉. 近十年我国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研究综述[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5):99-102.
  [7]林葵. 高校图书馆网站新生相关栏目设置调查与分析[J]. 图书馆研究. 2014,(1):76-79.
  [8]黄国凡, 肖铮. 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 情报资料工作. 2014,(6):85-88.
  [9]严新玲. 运用三维全景技术构筑新型图书馆[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11):51-53.
  [10]张明,张莹,李艳国. 高校图书馆智库的组织架构及职能定位研究.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6,(4):10-17.
  作者简介:林琳 (1971-),女,肇庆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70512责任编辑:张长安)
其他文献
1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微创术式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
中国画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涉及诸多学科知识,它关注宇宙万事万物,倡导“天人合一”,水、墨、毛笔是中国画必要的媒介。近年来,中国画教学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学界有很多的
摘要:通过对原始意义的“仁”的改造,孔子使其具有了更多的人文性。孔子所创立和实践的仁学思想体系,是社会包容和慈善的本质反映;图书馆的服务表面以物为载体,实则以人心为内核,追求的是知识和心灵需求的慰藉。儒家仁学思想体系与图书馆的服务具有共通性、契合性。基于此,提出了图书馆仁本服务的理念,并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仁学; 图书馆学; 仁本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B  1孔子仁学思想
摘 要:在当下我国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蓬勃发展,有着学科独立完整又交叉渗透的独特优势。但是美术类学科技能性强的特点又使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与专业美术院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体现并强调综合性大学美术学科的办学优势,又在技能训练上探寻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众多综合性高校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本文从探索与建设美术类培优第二课堂出发,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为目的,形成“点”带“面”的辐射力,最终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