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岑参西域诗的“诗史”特征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1988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盛唐诗人岑参曾两次出使西域,写下了大量西域诗。其中有的记述了长安通西域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描写了西域的气候;有的生动地描写了西域少数民族的乐舞;有的真实地记述了西域战争,这些诗有“史”的认识价值和意义,具有“诗史”性质,在文学史上、尤其是西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岑参的西域诗及其诗史价值我们应予以客观评价和高度重视。
   关键词:岑参 西域诗 诗史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盛唐诗人拥有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目标的宏伟抱负,这是盛唐积极乐观、开朗自信的时代精神赋予诗人们的美好理想与坚定信念,而驰骋疆场、立功边塞是盛唐士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终南捷径和恰当选择。唐代诗人中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和岑参等很多诗人都有出使西域的经历,大漠孤烟的雄浑辽阔激荡着长河落日的绮丽悲壮,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点燃了驰骋疆场的激情梦想,诗人们写下了大量的西域诗,这也正是唐代边塞诗和西域诗呈现出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盛唐诗人中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白和杜甫等都写了大量的西域诗,其中岑参西域诗的创作成就比较突出。更难能可贵的是,岑参的西域诗不仅真实描绘了西域风光、西域少数民族的风俗及歌舞,而且深刻反映了西域战争情景,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和意义。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岑参是开、天时代最富于异国情调的诗人”,他“以秀挺的笔调,介绍整个西陲、热海给我们的。唐人的咏边塞诗颇多,类皆捕风捉影。他却句句从体验中来,从阅历里出。”[1]阅历是文学创作的“铁门限”,岑参西域诗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主要与他出使西域的经历有关。
   岑参曾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在唐玄宗天宝八载冬至十载(公元749年—751年)夏在安西,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在高仙芝幕府中先为书记后为判官;第二次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三载至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4年—756年)在北庭,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僚属,在封常清幕府中先为判官后为度支付史。岑参两次出使西域,前后共五、六年时间。那么岑参为什么要两次出使西域呢?岑参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为国立功和安定边塞的壮志,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写:“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i(《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他个人求取功名富贵的目的,“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
   岑参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既使他目睹了西域的绮丽风光和西域少数民族的风俗及歌舞,也使他亲身经历了一次次的战争并在诗中作了真实生动的描写,岑参这些西域诗的内容都具有“诗史”性质。
   一.对长安通西域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记述和西域气候的描写
   唐时的西域主要指西出咸阳后从甘肃到新疆的大片土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其地理特征、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与内地与很大不同,岑参的西域诗不仅记述了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也生动地描绘了西域不同于内地的奇特风光。
   首先,岑参的西域诗具有很强的纪实性,他的诗的题目明确地表明他所到过的西域各地。《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醉后戏与赵歌儿》《题金城临河驿楼》《武威春暮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过燕支寄杜位》《酒泉忆杜陵别业》《敦煌太守后庭歌》《玉门关盖将军歌》《使交河郡》《银山碛西馆》《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题铁门关楼》《安西馆中思长安》《北庭作》《首秋轮台》《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这些诗记录了他西域之行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经过陇山、秦州、渭州、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玉门关、交河、银山、焉耆、铁门关、安西、北庭、轮台,最后到热海,岑参所经过的这些地区,正是唐人西域之行的大致路线,也是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各个重要据点。因此,这些诗在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文献价值和历史的认识价值。台湾学者严耕望先生著述《唐代交通图考》,写到长安西通安西驛道时,主要参考的依据之一就是岑参的这些西域诗,可见这些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
   其次,岑参西域诗对西域气候进行了真实的描写。
   岑参在西域的几年中主要居住在北庭和轮台这两个地方,北庭即今新疆吉木萨尔,长安二年武则天置北庭大都护府,统领天山以北广大地区,它的遗址现在仍存于新疆吉木萨尔地区。轮台,属于北庭,在现在的新疆米泉附近。诗人在《北庭作》《北庭贻宗学士道别》《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和《首秋轮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即事》等诗中主要对北庭和轮台不同于内地的气候特点。如:“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北庭作》)四月天气还是很寒冷,天山仍在下雪;六月就刮起了秋风;雪从秋天一直下到春天,这些诗句主要写出了北庭地区气候的严寒和多雪的特点;再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使西征》),九月的大风一夜不停地在刮,把大如斗的碎石刮得满地乱走,写出了轮台地区的风出奇得大,这风只有西域才会有的。“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首秋轮台》)“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轮台即事》)写出了轮台三月还不见青草、夏末了还听不到蝉叫、秋天只有大雁的“风物异”的特点。
   另外,岑参西域诗中还对西域特有的火山、热海景观进行了描写。他在《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这样写道:“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诗中所写的火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在现在它依然是非常炎热的。诗人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这样写道:“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热海之炎热。热海,在现在的伊塞克湖地区,这首诗也是对伊塞克湖最早的记述之一。可见,这些诗都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和认识意义。    总之,岑参西域诗不管是对长安通西域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记述还是对西域气候的描写,都写得很真实,具有很强的实录性质和诗史特征。
   二.对西域少数民族乐舞的真实描写
   西域少数民族的人民能歌善舞,而他们所运用的乐器与汉民族有很大不同,他们用的乐器主要是胡琴、琵琶和羌笛,岑参在诗中真实地记录了他们所用的这些乐器。如“琵琶横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梁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羌儿胡雏齐唱歌时,用琵琶横笛曲子来伴奏;而且凉州十万人家中,“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样的西域民族乐舞在军营中也很盛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少数民族的乐器胡琴、琵琶和羌笛都写到了。
   诗人在《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中,更是真实生动地写出了西域民族舞蹈的粗犷豪放: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在“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这两句中,诗人用“回”“转”“旋”三个词语生动地刻画出舞蹈旋转的特点,突出了西域少数民族舞蹈最重要的特点;“若飞雷”“生旋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舞者豪迈飘逸之气,绝无弱不经风之感,突出了西域人包括女性舞者的特点。“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舞者伴奏用的是琵琶和横笛等民族乐器,跳的是富有西域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展现出的是奇异壮丽的西域塞外风光:使人仿佛看到花门山头黄云在聚拢,茫茫白草胡沙上飒飒寒风在吹过,多么粗旷辽阔的西域风光!多么粗犷豪放的西域舞蹈!
   三.对西域战争的真实记述
   岑参两次出使西域,在那里生活了五六年之久,“侧身佐戍幕,敛衽事边陲。”(《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的军旅生涯,使他对边塞战争的描述非常真实生动,这些诗同样具有诗史的特点。
   首先,岑参在诗中真实地描述了驻扎在西域边塞官兵们的昂扬斗志和盛大气势。如:“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骑兵气连云屯。”(《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出了大军出使时的雄伟宏大的场面和威武飒爽的英姿;“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振蒲昌。”(《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写出了士兵之多、军容之盛。岑参诗中对当时唐军气势和军威的这些描述都是很真实的,因为这些诗都作于“安史之乱”前夕,虽然朝廷内部潜伏着很多政治危机,但它毕竟还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能够控制住西域边塞的局势。
   其次,岑参西域诗中也真实的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写的是唐朝军队与吐蕃军队的一场激烈战争;“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写出了战争中残酷屠杀的场面;“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这场战争非常激烈,持续的时间很长,最后以唐军的胜利而告终。据《新唐书》记载,唐高仙芝时为了阻止吐蕃势力向西域的扩展,曾发兵攻打过吐蕃。但关于封常清攻打吐蕃的史实,两唐书中并没有记载,可见,岑参的西域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可以补充史书中记载的一些缺失,它的诗史性质显而易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岑参西域诗还描写了边将生活的奢华,如:《玉门关盖将军歌》一诗中先写了这位将军的外貌特征:“蓋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接着写了他身处西域边塞的位置及军中无事便欢娱的事实:“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以及奢华的娱乐生活:“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既有“玉壶”“金铛”这些奢侈的物品,又有美人的相伴,他的生活确实是太奢侈了。像这样对边将生活奢华的真实描写和记录,在史书中是很难见到的,这更可见岑参这些西域战争诗的实录精神和诗史性质。
   综上所述,岑参的西域诗具有诗史性质,在文学史上、尤其是西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此,陶尔夫、刘敬圻先生有中肯的评价:“自中国这块土地上出现诗人以来,还没有一个诗人能象岑参那样满腔热忱地从事西部诗歌的创作,并由此成为文学史上一花独放的绝唱。”[2]“在岑参前后,没有任何一个诗人能象岑参那样,深入西部腹地,万里行军,长途跋涉,经历了死与生、血与火的磨难,终于以激昂的音响,浓丽的色彩、奇特的画面,开拓出一个新异、神秘、诡奇的艺术天地。岑参的边塞诗有很强的刺激性与新鲜度,有鲜明的独创性与时代感。千百年后读之,仍使人动魂惊心,目眩神迷。”[3]对岑参的西域诗及其诗史价值我们应予以客观评价和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陶尔夫,刘敬圻.盛唐高峰期的西部诗歌——岑参边塞诗新探[J].文学评论1987(3):131.
   [3]陶尔夫,刘敬圻.盛唐高峰期的西部诗歌——岑参边塞诗新探[J].文学评论1987(3):131—132.
   注 释
   i.文中所选岑参诗均出自侯忠义注解:《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下同。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唐代西域诗研究”(编号2020Z377)。
   (作者介绍:张美丽,文学博士,现任职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的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核心,如何加强市政道路建设中的现场管理,必须不断探索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模式。将施工各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实施,合理地利用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方法 自1998年8月至2009年3月,我院收治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复位
会议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8年4月间强直性脊柱炎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者18例(28个髋),均为男性,手术时年龄20~48岁,
会议
龙白一号是用抗病、高产、品质较好、耐贮藏的五号大白菜为材料,在1972年经采用人工引变育种手段,系统选育而成。1984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批准推广的新
现在,军事卫星通信地面终端技术正在日趋成熟。本文追溯卫星通信从最初的试验阶段发展到目前战略和战术应用阶段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本文重点是叙述美国陆军卫星通信局
“人带三分饥和寒,岁岁保平安”,这是我国古人的养生之道。这就告诫人们,平常不要吃得很饱很腻,衣服也不要穿得太多太暖,这样才能健康长寿。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长期饱
  目的 探讨关节镜在肩关节病变诊治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关节镜下27例肩关节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及治疗,明确诊断,观察疗效。 27例患者男16例,
会议
泥水盾构在高渗透性地层施工时,泥浆在泥浆压力与地下水压间压力差的作用下,容易渗透进入地层,形成较大的滤失量,甚至是完全滤失,而不能在开挖面上形成质量良好的泥膜,这对维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术在治疗髋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总结镜下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在C臂X光机透视下对36例髋关节病变患者进行关节镜检查及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