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2年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完成了10条测线的浅层地震探测和6条测线的超浅层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在整个勘探区内存在3个稳定的浅层地层界面,个别区段的浅层地层界面多达7个,而
【机 构】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完成了10条测线的浅层地震探测和6条测线的超浅层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在整个勘探区内存在3个稳定的浅层地层界面,个别区段的浅层地层界面多达7个,而在500 m深度以下没有出现明显的反射震相.天池西南部的地层层位个数明显多于天池西北部,这表明天池西南部的断层对火山喷发熔岩流向较天池西北部的断层有更强的控制作用.探测中发现6条浅部断层,这些断层大都近于直立,成地堑式,多分布在天池火山口的西南侧,这说明天池西南部的火山活动比天池西北部更为强烈,从而推测天池火山的主控断裂即北东向的六道沟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的精密重力测量和坝区库水荷载、地壳变形、地下水位变化以及降雨等各种因素引起的重力效应.研究表明:①库坝地区:水荷载的重力效应最为显著,最大重力变化约为200×10-8m/s2;地壳变形的重力效应存在,但量级和范围均有限,其影响范围离库岸约5km;地下水位变化的重力效应则只存在于局部地带,不具区域性;降雨对精密重力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②库首地区:最大重力变化区域在香溪附近,
在对1966年以来63次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全时空扫描的基础上,讨论了大陆不同构造区域、不同震源机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主要活动图象与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显现出应力集中和减弱两个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中期阶段)的活动图象以条带、空区和集中活跃为主;第二阶段(中短期)以持续平静为主.走滑和正断层机制震前显示出较好的特征图象;逆冲断层震前的活动图象
江苏省江阴市是我国工业经济十强县(县级市)之一,在2002年全国十强县(县级市)中排名第三.江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市局)计量科紧紧围绕<质量振兴纲要>和"质量兴市"精神
利用现场GPS定位的实测值,在尝试过最小二乘拟合并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进而采用更符合破裂带形态的线性立方插值函数,在破裂带主断面上,建立起一种理论与实测相结合的InSAR视线
基于中国大陆GPS观测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获得的站点位置,由三角形法通过反演逐年推算中国大陆年微动态应变场.结果显示,研究区年微动态应变场大致以南北地震带为界.西部地区存在方向大体一致的年主压应变优势分布方向,方向自西向东、由近南北向转为北东向,与近代应变场的方向一致,表明西部地区变形主要是由印度板块向北推进和西伯利亚地块相对南推形成的,且整体上仍是新构造运动的继承;东部大部分地区不存在
以闽东北地区为例,阐述了重大建设工程场地历史地震调查的新思路和研究内容:①根据地区文化发展史和灾异记载状况,进行地震资料完整性考证;②由实际记载资料进行历史地震影响状况评价,并复核确认破坏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强度.按照这种新的技术思路开展研究工作,能够对历史地震调查赋予文化历史和可信时间域的内涵,增强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其目的在于促进历史地震调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
在双向压缩条件下,研究了一种非均匀断层模型标本在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AE)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随侧向应力σ2的增大,断层破裂强度提高,自加载至破坏的时间延长,破坏形式由突发失稳逐渐转变为渐进式破坏.预制断层及其非均匀性对标本变形过程中AE空间分布图象起明显的控制作用.预制断层,特别是预制断层上的强度不均匀部位及高强度段落,控制着微破裂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破裂局部化均起始于断层上强度不均匀部位,随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