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界定了区域发展水平的范畴,进而从经济综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两个角度构建区域发展水平对比体系,并依据实际数据客观地比较了山东省17地市的区域发展水平,找出影响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分析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协调和完善各地区的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策建议
1.区域发展水平对比体系的构建
1.1区域发展水平的界定
区域发展水平包括着眼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发展水平,主要追求当地企业本身的利润最大化,更强调宏观层面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和潜力,重点追求整个社会的最优化,增强区域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对区域发展水平的界定可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从供给的角度,区域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地区在市场上均衡地创造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发展水平的实质就是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强调创造财富的能力。二是从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即区域发展水平为区域的配置资源能力。区域发展水平是一个区域在其所从属的大区域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三是从居民的角度,区域发展水平是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综上所述,区域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地区通过有效配置其资源,能够可持续的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1.2构建区域发展水平对比体系
根据区域发展水平的内涵,在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原则的指导下,将区域发展水平比较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区的经济综合水平,经济综合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成果,反映了一个地区当期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是构成发展水平要素之一。具体从生产水平、需求水平、开放程度三个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综合水平。另一方面是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它反映了该地区保持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具体从科技创新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三个角度来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
2.山东省各市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
以《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的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对2012年山东省十七地市14个区域发展水平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基础教育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反映出各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
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来看,东营、淄博、济南市位于前三位,处于第一集团。临沂、德州、聊城、菏泽位于后四位。从原始数据看,东营人均GDP为145395元遥遥领先,是菏泽人均GDP的6.8倍。产业非农化率仅有德州、济宁、聊城、菏泽低于90%;农村纯收入处于后六位的是“西部隆起带”包括济宁、枣庄、德州、临沂、聊城、菏泽六市。从基础教育水平来看,威海市高居榜首,泰安排在第二位,莱芜、淄博位于后两位。从科技创新水平来看,青岛、烟台、潍坊处于前三位, 枣庄、莱芜、日照位于后三位,这三个地区都有重工业基地,对于能源消耗量较大,但是科技创新水平偏低,说明这些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从对外开放水平来看,日照高居榜首,青岛、烟台分列二、三位,东营、济宁、泰安位于后三位。整体来看山东省整体经济外向度不高,区域差距十分明显,2012年进出口总额处于前三位的日照、青岛、烟台的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9.6%,后三位泰安、莱芜、枣庄的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2%。
由于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2012年山东省东部的GDP(23287.0 亿元)为西部GDP(14069.8 亿元)的1.7倍,人均GDP差距更大,东部人均GDP(71243.6 元)是西部的人均GDP(33636.8 元)的2倍,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口总量大,人均占有较低,居民生活、科技创新和基础教育在全省仍处于落后水平。2012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258.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6.6亿美元,分别仅占全省10.5%和13.4%。外贸依存度偏低,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
根据综合对比可以看出,山东省区域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各区域发展水平差距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且呈阶梯状分布:综合排在前列的青岛、威海、东营、烟台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六个城市:济宁、枣庄、聊城、临沂、德州、菏泽市排在最后,东西部发展明显不平衡。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十分明显,要使山东省保持均衡稳定协调的发展,应缩小山东省各地区之间的差距。
3.提高山东省区域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山东省内外的交通网络
由于山东省各区域的历史经济基础、自然禀赋各不相同,必须突出其错位发展,从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西部地区与东部西区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偏少,特别是现在山东东北部的威海和西南部的菏泽之间还没有一条直达的铁路线,内联外接的高速公路网络也未形成,这些都严重限制着西部城市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与交流。为了更好的使东部带动西部,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重点铁路项目建设,加快构筑沿海与内陆之间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为推进区域协作并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发展水平差距的创造有力条件。
3.2加大各地区的开放力度
山东省应积极构建对外开放平台:东部地区以青岛港为龙头,优化烟台、日照、威海等沿海地区的港口结构;积极推动与日韩的经贸合作,全面加强与欧美的经贸合作,提升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进一步拓展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加强与国内周边地区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北面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和环渤海湾经济区的对接合作,南面促进与长三角地区的联动融合,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优勢互补、错位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总体的新格局。
3.3提升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提高地区教育水平首先要优化教育结构: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扩大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设置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支持高等院校选择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提升高等学校创新与地方服务能力,引导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其次要加大地区教育投入,特别是对于山东省西部地区的教育机构增加投入,在投资、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支持地方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区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3.4提高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使企业竞争能力得到增强,进而增强区域发展水平。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首先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地方高等院校、研究院等机构的支持,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其次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各地区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科研联动机制,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海外研究机构的交流,加快推进相互之间的科技合作,广泛开展互相合作的研究项目。重点支持建设重大创新能力的项目,突出创新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善明.论区域核心发展水平演变的生产力基础[J].云南社会科学,2004,04:47-50.
[2]牟芳华.山东省经济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6,07:119-123.
[3]金怀玉,韩兆洲.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统计与决策,2009,20:23-24.
[4]张瑞璇,王富喜.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特区经济,2011,02:80-81.
【关键词】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策建议
1.区域发展水平对比体系的构建
1.1区域发展水平的界定
区域发展水平包括着眼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发展水平,主要追求当地企业本身的利润最大化,更强调宏观层面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和潜力,重点追求整个社会的最优化,增强区域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对区域发展水平的界定可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从供给的角度,区域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地区在市场上均衡地创造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发展水平的实质就是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强调创造财富的能力。二是从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即区域发展水平为区域的配置资源能力。区域发展水平是一个区域在其所从属的大区域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三是从居民的角度,区域发展水平是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综上所述,区域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地区通过有效配置其资源,能够可持续的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1.2构建区域发展水平对比体系
根据区域发展水平的内涵,在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原则的指导下,将区域发展水平比较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区的经济综合水平,经济综合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成果,反映了一个地区当期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是构成发展水平要素之一。具体从生产水平、需求水平、开放程度三个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综合水平。另一方面是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它反映了该地区保持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具体从科技创新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三个角度来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
2.山东省各市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
以《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的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对2012年山东省十七地市14个区域发展水平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基础教育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反映出各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
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来看,东营、淄博、济南市位于前三位,处于第一集团。临沂、德州、聊城、菏泽位于后四位。从原始数据看,东营人均GDP为145395元遥遥领先,是菏泽人均GDP的6.8倍。产业非农化率仅有德州、济宁、聊城、菏泽低于90%;农村纯收入处于后六位的是“西部隆起带”包括济宁、枣庄、德州、临沂、聊城、菏泽六市。从基础教育水平来看,威海市高居榜首,泰安排在第二位,莱芜、淄博位于后两位。从科技创新水平来看,青岛、烟台、潍坊处于前三位, 枣庄、莱芜、日照位于后三位,这三个地区都有重工业基地,对于能源消耗量较大,但是科技创新水平偏低,说明这些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从对外开放水平来看,日照高居榜首,青岛、烟台分列二、三位,东营、济宁、泰安位于后三位。整体来看山东省整体经济外向度不高,区域差距十分明显,2012年进出口总额处于前三位的日照、青岛、烟台的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9.6%,后三位泰安、莱芜、枣庄的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2%。
由于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2012年山东省东部的GDP(23287.0 亿元)为西部GDP(14069.8 亿元)的1.7倍,人均GDP差距更大,东部人均GDP(71243.6 元)是西部的人均GDP(33636.8 元)的2倍,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口总量大,人均占有较低,居民生活、科技创新和基础教育在全省仍处于落后水平。2012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258.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6.6亿美元,分别仅占全省10.5%和13.4%。外贸依存度偏低,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
根据综合对比可以看出,山东省区域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各区域发展水平差距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且呈阶梯状分布:综合排在前列的青岛、威海、东营、烟台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六个城市:济宁、枣庄、聊城、临沂、德州、菏泽市排在最后,东西部发展明显不平衡。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十分明显,要使山东省保持均衡稳定协调的发展,应缩小山东省各地区之间的差距。
3.提高山东省区域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山东省内外的交通网络
由于山东省各区域的历史经济基础、自然禀赋各不相同,必须突出其错位发展,从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西部地区与东部西区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偏少,特别是现在山东东北部的威海和西南部的菏泽之间还没有一条直达的铁路线,内联外接的高速公路网络也未形成,这些都严重限制着西部城市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与交流。为了更好的使东部带动西部,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重点铁路项目建设,加快构筑沿海与内陆之间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为推进区域协作并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发展水平差距的创造有力条件。
3.2加大各地区的开放力度
山东省应积极构建对外开放平台:东部地区以青岛港为龙头,优化烟台、日照、威海等沿海地区的港口结构;积极推动与日韩的经贸合作,全面加强与欧美的经贸合作,提升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进一步拓展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加强与国内周边地区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北面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和环渤海湾经济区的对接合作,南面促进与长三角地区的联动融合,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优勢互补、错位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总体的新格局。
3.3提升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提高地区教育水平首先要优化教育结构: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扩大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设置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支持高等院校选择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提升高等学校创新与地方服务能力,引导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其次要加大地区教育投入,特别是对于山东省西部地区的教育机构增加投入,在投资、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支持地方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区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3.4提高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使企业竞争能力得到增强,进而增强区域发展水平。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首先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地方高等院校、研究院等机构的支持,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其次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各地区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科研联动机制,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海外研究机构的交流,加快推进相互之间的科技合作,广泛开展互相合作的研究项目。重点支持建设重大创新能力的项目,突出创新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善明.论区域核心发展水平演变的生产力基础[J].云南社会科学,2004,04:47-50.
[2]牟芳华.山东省经济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6,07:119-123.
[3]金怀玉,韩兆洲.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统计与决策,2009,20:23-24.
[4]张瑞璇,王富喜.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特区经济,2011,0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