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走的是高消耗、高污染的道路。所以,经济加快发展,资源也加快消耗,为了防止资源的快速枯竭,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主要介绍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并且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若干方法,体现了减少资源消耗、发展绿色经济的现代社会的理念。
关键字:城市规划;资源;节约;效益;节能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起,党中央就指出“十一五”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正确认识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论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研究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之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能够保障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和改善的前提下,在生产的各环节中,依靠行政和经济手段,激励和动员全体社会成员有效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从而能够在资源消耗更少、环境污染更低的条件下,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人和自然相和谐的社会,是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社会,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经济不断进步的社会。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之特征
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一下几个特征:和谐性、持续性、高效性、整体性。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的瓶颈。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我国的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口平均占有量比较低。而且我国走过了一条高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发展道路,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如果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发展下去,我国的资源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甚至枯竭。所以,必须出一条资源利用高、环境污染少、经济和社会以及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于资源的高消耗,没有根本改变“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难循环、不协调、低效率”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停留在“资源—产品—废弃物”这种传统的经济运作模式上。这就加剧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优化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长期以来所走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建立在了牺牲环境的基础上。据了解,我国每年增加的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5倍,单位工业产值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发达国家的11多倍。而且,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利用率有着直接的关系。据估算,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如果能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每年可以减少3亿吨的标准煤消耗,可大大改善空气质量。资源节约型社会要使环境保护的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预防为主”,从而能够有效防止污染,保护环境,进而能够优化我国居民生存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资源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仅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也有重要作用。城市作为资源消耗和资源集约的集中地,既能产生新的资源又能消耗资源,如何有利用好城市各项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中都应体现出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四、从城市规划角度进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法
(一)在城市规划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在城市规划中树立并且全面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好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统筹好城乡发展、统筹好区域发展、统筹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
(二)规划好城市能源战略
城市的无序发展会造成能源和资源的巨大浪费。进行了大量投入,挤占了水域和农田,污染了空气,把城市陷入了能源和资源消耗无限扩大的恶性循环。要结束这种恶性循环,就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能源的使用效率问题,要有城市规划的新理念。通过对城市的能源战略进行规划,使之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相衔接,从而达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三)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相结合
首先,城市的产业发展要与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战略相一致,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努力实现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结构以、效益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人口、资源相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承载力,坚决禁止破坏自然、掠夺自然的做法。要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努力实现污染减排和节能减排。在产业产业选择上要积极发展那些高附加值、高技术的绿色环保的现代产业,逐渐实现“新材料、新技术、新动力、新能源”的集聚效应。其次,城市的产业发展还要与城市规划想结合,要考虑到产业用地的要求和产业发展的特点,让其实现城市空间规划的落实和布局的优化推动产业的健康而快速的发展,公共设施能实现共享,节约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成本,实现区域各个产业群的联动发展。
(四)实现城乡的协同发展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城乡间的关系存在过“乡村为城市服务”、“城乡分别独立发展”以及“城乡互相服务”这三种模式,由低到高发展。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乡村为城市服务的阶段,东部的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城乡间存在天然互补性,这为城乡系统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直接参与到城市经济运转之中,成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能避免资源的相互争夺,可以使城乡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服务。城乡在空间上可以互相渗透,基础设施可以共享,人口能够自由流动,降低了生活成本,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有利于生活环境的质量提高,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五)通过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因为现代城市的物质、能量和人口在超规模聚集发展,城市中心地区出现了热岛效应。针对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采用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进行削减,减少能源的消耗。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合理地控制城市的规模,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使城市规划的布局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条件相适应。
2、在城市中采用那些渗透率较高的环保铺装,提倡城市立体绿化、建筑屋面绿化,以此减少地面热量排放。
3、在城市的建设中对公共绿地系统进行完善,控制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对城市的生态斑块和风道走廊进行规划。
4、对城市的交通系统进行优化,鼓励环保型的交通出行方式,减少对私人小汽车的以来,从而减少交通工具热量和废气的排放。
5、将保温节能的现金技术应用到建筑空间、建筑结构以及建筑材料上,减少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以降低热量释放。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城市规划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方法,把城市规划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机结合,对于两者的发展和实现有大有好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前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个问题会不断出现新的课题、新的目标,会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韩永廷.大力成展循妹径济建议资妹节钓型社会[J] .蚌埠党校学报, 2005(04)
[2]胡小静,李矿辉.从城市规划角度探讨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2)
[3]徐汝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10(02)
[4]苏时鹏,傅涛.制度资源与节约型社会建设[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1(01)
[5] 李同宁,王令丽.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监测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04)
[6]刘卫菊.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N].企业导报,2010(03)
关键字:城市规划;资源;节约;效益;节能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起,党中央就指出“十一五”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正确认识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论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研究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之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能够保障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和改善的前提下,在生产的各环节中,依靠行政和经济手段,激励和动员全体社会成员有效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从而能够在资源消耗更少、环境污染更低的条件下,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人和自然相和谐的社会,是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社会,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经济不断进步的社会。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之特征
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一下几个特征:和谐性、持续性、高效性、整体性。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的瓶颈。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我国的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口平均占有量比较低。而且我国走过了一条高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发展道路,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如果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发展下去,我国的资源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甚至枯竭。所以,必须出一条资源利用高、环境污染少、经济和社会以及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于资源的高消耗,没有根本改变“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难循环、不协调、低效率”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停留在“资源—产品—废弃物”这种传统的经济运作模式上。这就加剧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优化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长期以来所走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建立在了牺牲环境的基础上。据了解,我国每年增加的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5倍,单位工业产值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发达国家的11多倍。而且,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利用率有着直接的关系。据估算,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如果能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每年可以减少3亿吨的标准煤消耗,可大大改善空气质量。资源节约型社会要使环境保护的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预防为主”,从而能够有效防止污染,保护环境,进而能够优化我国居民生存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资源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仅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也有重要作用。城市作为资源消耗和资源集约的集中地,既能产生新的资源又能消耗资源,如何有利用好城市各项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中都应体现出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四、从城市规划角度进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法
(一)在城市规划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在城市规划中树立并且全面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好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统筹好城乡发展、统筹好区域发展、统筹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
(二)规划好城市能源战略
城市的无序发展会造成能源和资源的巨大浪费。进行了大量投入,挤占了水域和农田,污染了空气,把城市陷入了能源和资源消耗无限扩大的恶性循环。要结束这种恶性循环,就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能源的使用效率问题,要有城市规划的新理念。通过对城市的能源战略进行规划,使之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相衔接,从而达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三)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相结合
首先,城市的产业发展要与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战略相一致,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努力实现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结构以、效益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人口、资源相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承载力,坚决禁止破坏自然、掠夺自然的做法。要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努力实现污染减排和节能减排。在产业产业选择上要积极发展那些高附加值、高技术的绿色环保的现代产业,逐渐实现“新材料、新技术、新动力、新能源”的集聚效应。其次,城市的产业发展还要与城市规划想结合,要考虑到产业用地的要求和产业发展的特点,让其实现城市空间规划的落实和布局的优化推动产业的健康而快速的发展,公共设施能实现共享,节约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成本,实现区域各个产业群的联动发展。
(四)实现城乡的协同发展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城乡间的关系存在过“乡村为城市服务”、“城乡分别独立发展”以及“城乡互相服务”这三种模式,由低到高发展。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乡村为城市服务的阶段,东部的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城乡间存在天然互补性,这为城乡系统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直接参与到城市经济运转之中,成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能避免资源的相互争夺,可以使城乡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服务。城乡在空间上可以互相渗透,基础设施可以共享,人口能够自由流动,降低了生活成本,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有利于生活环境的质量提高,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五)通过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因为现代城市的物质、能量和人口在超规模聚集发展,城市中心地区出现了热岛效应。针对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采用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进行削减,减少能源的消耗。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合理地控制城市的规模,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使城市规划的布局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条件相适应。
2、在城市中采用那些渗透率较高的环保铺装,提倡城市立体绿化、建筑屋面绿化,以此减少地面热量排放。
3、在城市的建设中对公共绿地系统进行完善,控制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对城市的生态斑块和风道走廊进行规划。
4、对城市的交通系统进行优化,鼓励环保型的交通出行方式,减少对私人小汽车的以来,从而减少交通工具热量和废气的排放。
5、将保温节能的现金技术应用到建筑空间、建筑结构以及建筑材料上,减少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以降低热量释放。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城市规划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方法,把城市规划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机结合,对于两者的发展和实现有大有好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前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个问题会不断出现新的课题、新的目标,会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韩永廷.大力成展循妹径济建议资妹节钓型社会[J] .蚌埠党校学报, 2005(04)
[2]胡小静,李矿辉.从城市规划角度探讨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2)
[3]徐汝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10(02)
[4]苏时鹏,傅涛.制度资源与节约型社会建设[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1(01)
[5] 李同宁,王令丽.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监测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04)
[6]刘卫菊.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N].企业导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