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气颅的改进方法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zha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患侧肩下垫枕,头部转向健侧,使钻孔点位于头部最高点.先将一根一次性输液器剪去金属静脉穿刺针,另外一端交台下巡回护士接500ml生理盐水瓶,暂时关紧滴速调节器备用.采用单孔冲洗、引流,切开硬脑膜在暗红色液化血肿喷出时将已准备好的输液器细管插入血肿腔后部,打开滴速调节开关,调节滴速,使液体从骨孔持续流出。

其他文献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作者1999年1月至2007年5月对60例额叶挫裂伤病人的临床治疗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男42例,女18例,年龄18~62岁.致伤部位:枕部42例,额部11例,其他部位7例;左侧11例,右侧17例,双侧32例。
期刊
一、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19例,女4例;年龄17~56岁.颅缺修补部位:颞顶19例,额部4例.发生并发症时间:24h 17例,5-6个月2例,3-5年3例,12年1例,6个月以后出现的并发症均为在外院行颅骨修补术的病例.修补材料:有机玻璃片2例,硅橡胶6例,钛金属网15例.
期刊
目的 探讨幕上表现于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25例幕上表现于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脑电图表现与运动区的关系分为A、B二组.手术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进行,包括单纯切除血管瘤、切除血管瘤和切除含铁血黄素层,以及辅助部分皮层痫灶切除、皮层热灼或软膜下横切等.结果 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均令切除,2例术后有一过性轻度肢体功能障碍,无手术死亡.随访10个月-
目的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解析不同格拉斯哥评分(GCS)的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血清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sTBI患者入院时的GCS将病人血清样本分为GCS 3~4分组、GCS 5~6分组、GCS 7~8分组和健康对照组.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sELDI)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应用Cluster 3.0分析软件制作分层聚类图谱,结合统计学数据解析sELDI蛋白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从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应用改良后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共500例,其中包括双侧三叉神经痛8例及家族性三叉神经痛5例.年龄26~91岁,平均65.3岁.疼痛持续时间为8个月-38年,平均7.4年.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过敏及已经产生并发症者.多数患者在本次治疗前曾接受过其他外科治疗,其中包括微血管减压手术(MVD)36例,
期刊
胶质瘤赖以生存的大量新生血管不同于正常脑血管,其内皮屏障功能不完善,但大多化疗药物仍不能通过肿瘤血管,在瘤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所以提出血-瘤屏障(Blood-tumor barrier,BTB)。
期刊
患者 男,46岁.因突发性头痛伴昏迷1 h入院.查体:神志中至深昏迷,右侧瞳孔散大(5 mm),对光反应消失,左侧瞳孔直径3 mm,光反应存在.颈项强直,强刺痛后四肢微屈,右下肢Babinski征阳性.头颅CT示右额叶脑内血肿伴大量右额颞硬膜下血肿,中线结构明显左偏.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否认有头部外伤史.入院后急诊气管插管在全麻下行右额颞大骨瓣开颅清除硬膜下血肿约60 ml,脑压明显下降后,术中探查
期刊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对13例脑脊液成分异常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8~68岁,平均48岁,病史3周-2个月.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脑积水2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瘤颈夹闭+去骨瓣减压+硬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术后并发腩积水3例,颅内感染合并脑积水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再辅以静脉输入抗生素治疗2例,弥漫性轴索损
期刊
我们对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5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脑转移的患者采用吉西他滨(GEM)、顺铂(DDP)和盐酸嘧啶亚硝脲(ACNU,宁得朗)联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脑静脉畸形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脑静脉畸形出血的临床资料.7例采取显微手术治疗,1例出血破入脑室系统采取双侧脑室穿刺体外引流术.结果 8例经影像学及手术确诊为静脉畸形,其中2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瘤.随访2-60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次出血,4例恢复日常生活工作,3例有不同程度恢复,但遗留神经功能缺损,1例加重(卧床).结论 静脉畸形MR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