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是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心之一。教师要起到“指导”和培养的作用,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科学概念”,什么是抽象概括。
科学概念是通过了解科学来实现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经过专门的教学而形成的。不经过专门教学而形成了概念叫做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中掌握的。学生的日常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初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的内涵受狭隘知识范围的限制,或者没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包括进去,蒙昧无知没有同不重要的东西清楚地分开。例如,在没有经过教学前,许多学生认为茎就是植物的枝干或枝条,可以认为“爬山虎的脚”是茎,“茅草根”不是茎。问题在于他们建立茎的概念的内涵中没有包括“有节”这一本质征特。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在教学的影响下,日常概念,才会逐渐提高到科学概念。
抽象是一种思维过程,在把同一类事物性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的性状,把不同的性状舍弃,把本类事物有的,其他类事物没有的性状抽取出来,抽取出来的这些性状便是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例如把各种各类的果实拿来比较,它们相同的是都是果皮和种子,它们不同的是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有的长在地下(花生),有的长在地面上,有的有果肉有的没果肉(干果);颜色大小各不相同。把不同的性状舍去,抽取出“有果皮和种”这一本质特征单独进行考察,这就是思想上的抽象过程,或者叫抽象。概括也是一种思维过程,是在抽象出某些个别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在思想上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概念的过程。抽象的结果是概括的前提,概括的结果揭示出概念。例如在对猫、兔、牛、虎、猴这些动物进行比较,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有毛,胎生,哺乳后,在思想上综合起来形成“哺乳动物”的概念。需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抽象概括的全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去进行思考,要善于指导学生去理解概括。我在教学中具体的做法是:
一、提供充分的可供研究的具体事物
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提供一些可供学生自行探究的材料,这些材料既要有某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又要有这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特别是容易混淆的特征。例如建立“鱼”的概念,就要准备一些活鱼,鱼产卵的录像或挂图,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观察,分析鱼的身体结构繁殖方式和生活方式习性,抽象出鱼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磷,头部有鳃,靠鳍运动,卵生、终生生活在水里)。在建立了鱼的概念后,还要提供一些外形不象鱼而是鱼(泥鳅、鳝鱼等)的各种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挂图、录像或实物,引导学生判断这些动物是否属于鱼类,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概念。
二、教师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正确的思维
教师的语言,措辞反映教师的思维,反过来又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例如在对种教材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抽象出“导体”这个概念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准确用“容易导电”这一语言来表达它们的本质特征,如果含糊地一会儿说这种物体“能够导电,一会儿说那种物质”可以导电“,一会儿说另一种物体善于导电”,就说明教师的思维是混乱的,把“容易”与“善于”、“可以”能够“混为一团,说明教师的概念是混淆的,还未认识到导体与绝缘体的导电能力没有绝对的界线,只有”容易与不容易的区别,没有能够与不能够的界线,教师语言表达不准确,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开展是有害的,不能看作只是表达不清的小事情。所以教师不仅要准确使用语言,正确表达思维,而且还要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不准的语言,帮助小学生把思维和语言融洽在一起,建立正确的概念。
三、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概念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及时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思维活动,使教学过程向着预期要达到的概念目标前进。根据以建立科学概念为目标的课型要求,一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1、提出明确观察的目的,在教学中,观察不能是随意的观察,而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地准确地观察事物本质特征。例如在观察昆虫时,如果教师不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蝴蝶的翅膀,螳螂的大刀转移,只有明确提出观察目的,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到观察各种昆虫都有的特征;才能抽象出昆虫的概念。
2、营造探究的课堂气氛,要激发小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探究的课堂气氛。要善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不同见解,及时地利用矛盾展开讨论,形成高潮。例如在抽象出绝缘体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后,对铅笔的导电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人认为铅笔是导体(笔芯),有的人认为铅笔是绝缘体(笔杆),教师这时不应该去明确表态谁对谁错,也不要先指出问题在哪里,而是让学生再去实验,再去观察,再去分析,再去比较,看看自己是怎么实验的,别人又是怎么做的实验的,另人的实验过程跟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产生争论,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样获得知识将是终身难忘的。
科学概念是通过了解科学来实现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经过专门的教学而形成的。不经过专门教学而形成了概念叫做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中掌握的。学生的日常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初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的内涵受狭隘知识范围的限制,或者没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包括进去,蒙昧无知没有同不重要的东西清楚地分开。例如,在没有经过教学前,许多学生认为茎就是植物的枝干或枝条,可以认为“爬山虎的脚”是茎,“茅草根”不是茎。问题在于他们建立茎的概念的内涵中没有包括“有节”这一本质征特。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在教学的影响下,日常概念,才会逐渐提高到科学概念。
抽象是一种思维过程,在把同一类事物性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的性状,把不同的性状舍弃,把本类事物有的,其他类事物没有的性状抽取出来,抽取出来的这些性状便是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例如把各种各类的果实拿来比较,它们相同的是都是果皮和种子,它们不同的是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有的长在地下(花生),有的长在地面上,有的有果肉有的没果肉(干果);颜色大小各不相同。把不同的性状舍去,抽取出“有果皮和种”这一本质特征单独进行考察,这就是思想上的抽象过程,或者叫抽象。概括也是一种思维过程,是在抽象出某些个别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在思想上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概念的过程。抽象的结果是概括的前提,概括的结果揭示出概念。例如在对猫、兔、牛、虎、猴这些动物进行比较,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有毛,胎生,哺乳后,在思想上综合起来形成“哺乳动物”的概念。需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抽象概括的全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去进行思考,要善于指导学生去理解概括。我在教学中具体的做法是:
一、提供充分的可供研究的具体事物
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提供一些可供学生自行探究的材料,这些材料既要有某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又要有这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特别是容易混淆的特征。例如建立“鱼”的概念,就要准备一些活鱼,鱼产卵的录像或挂图,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观察,分析鱼的身体结构繁殖方式和生活方式习性,抽象出鱼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磷,头部有鳃,靠鳍运动,卵生、终生生活在水里)。在建立了鱼的概念后,还要提供一些外形不象鱼而是鱼(泥鳅、鳝鱼等)的各种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挂图、录像或实物,引导学生判断这些动物是否属于鱼类,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概念。
二、教师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正确的思维
教师的语言,措辞反映教师的思维,反过来又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例如在对种教材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抽象出“导体”这个概念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准确用“容易导电”这一语言来表达它们的本质特征,如果含糊地一会儿说这种物体“能够导电,一会儿说那种物质”可以导电“,一会儿说另一种物体善于导电”,就说明教师的思维是混乱的,把“容易”与“善于”、“可以”能够“混为一团,说明教师的概念是混淆的,还未认识到导体与绝缘体的导电能力没有绝对的界线,只有”容易与不容易的区别,没有能够与不能够的界线,教师语言表达不准确,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开展是有害的,不能看作只是表达不清的小事情。所以教师不仅要准确使用语言,正确表达思维,而且还要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不准的语言,帮助小学生把思维和语言融洽在一起,建立正确的概念。
三、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概念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及时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思维活动,使教学过程向着预期要达到的概念目标前进。根据以建立科学概念为目标的课型要求,一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1、提出明确观察的目的,在教学中,观察不能是随意的观察,而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地准确地观察事物本质特征。例如在观察昆虫时,如果教师不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蝴蝶的翅膀,螳螂的大刀转移,只有明确提出观察目的,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到观察各种昆虫都有的特征;才能抽象出昆虫的概念。
2、营造探究的课堂气氛,要激发小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探究的课堂气氛。要善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不同见解,及时地利用矛盾展开讨论,形成高潮。例如在抽象出绝缘体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后,对铅笔的导电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人认为铅笔是导体(笔芯),有的人认为铅笔是绝缘体(笔杆),教师这时不应该去明确表态谁对谁错,也不要先指出问题在哪里,而是让学生再去实验,再去观察,再去分析,再去比较,看看自己是怎么实验的,别人又是怎么做的实验的,另人的实验过程跟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产生争论,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样获得知识将是终身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