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常常出现心理挫折现象,纠其原因主要有外界因素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挫折主要表现为焦虑、退缩、退化和冷漠。教师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矫治。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心理挫折 矫治
所谓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干扰和阻碍,其目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消极情绪。心理挫折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挫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紧张感强烈、缺乏自信、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等。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挫折发生的频率较其它学科高得多。因此,如何正确分析认识大学生心理挫折,掌握有效的教育策略、手段和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的产生有以下特点:具有必要的动机和目的,有满足动机、达到目的的相应手段和实际行动,有挫折的情境发生,个体对发生的挫折有所知觉,有对这种知觉的体验,即产生紧张心理并有情绪反应。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起心理挫折的原因有外界因素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
1.外界因素。主要指大学生个体自身因素以外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校、家庭、人际环境等。体育教学基本都是在室外进行的,风吹、雨淋、太阳晒,毫无疑问,这样的环境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是诱发心理挫折的一个经常性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一味地不分层次地设定同一标准、单一要求,必然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大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而对学习新的动作、技能产生畏惧情绪。体育教学中,有些技术动作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胆怯心理。此外,教师对学生不平等的对待,或者不恰当的语言和评价,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家庭生活负担过重或家庭成员残缺,也常常使得大学生不能以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2.主观条件。构成挫折的主观条件是由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及知识、能力等主观条件的阻碍和限制,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成为挫折的来源,主要包括形体结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智能力、健康状况等。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在学习技术动作时,怕被别人取笑而放不开;有的学生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应该能够掌握较高的运动技能,达到较高的运动成绩,因要求过高而与自身条件不符,致使失败后一蹶不振;有的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信心不足,课中练习不积极,不能按要求完成教学内容,落后于他人,产生自卑感,进而对体育教学失去兴趣。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影响
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无论是受外在还是内在因素的干扰或阻碍所构成的挫折,都可能使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发生变化,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这是因为,尽管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人们在遭受挫折并感受到这种挫折之后,都会对其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烦躁、痛苦等情绪体验,进而导致行为的反应和变化。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这种体验和反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焦虑。焦虑是大学生在遭受挫折,一时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模糊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研究表明,被焦虑情绪所困扰的学生各种情绪反应的阈限都偏低,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焦躁不安,在练习中畏缩惧怕,丧失信心。
2.逃避。大学生在教学中遭受挫折时,不敢面对挫折和现实,放弃原先追求的目标,以退缩式的反应来适应挫折情境。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的激情,意志消沉;有的甚至以自己想象的虚构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逃脱现实的困扰。
3.退化。大学生在受到挫折时,常常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幼稚行为。有的学生受挫后,短时间内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呈负向反应,学习能力和运动水平出现大幅度下降的反常现象,使得原本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或原来能够完成的动作也完不成,给整个课堂教学带来了额外困难。
4.冷漠。有的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情绪低落,表现出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和无动于衷的态度。学生在遭遇挫折时,首先可能采取的方式是逃避;如不能逃避,则大多数以冷漠的方式反应,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或应付或放弃;表情上呈无所谓状,但内心往往十分痛苦。学生的心理挫折如同其心理发展一样,具有双向发展特性。它既可向正方向发展,也可向负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教育和影响他们。大学生遇到挫折,这往往是一个教育的契机,如果教师只看到心理挫折的消极影响,采用训斥的方式粗暴对待,而不引导学生从根本上去认识挫折的成因,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那只能促使学生的心理挫折向恶性一端发展,造成学生在挫折面前心理失常,焦虑不安,抑郁消沉,严重的甚至出现精神失常等难以预料的后果。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以诱导、尊重、关心、同情、谅解、宽容和热情帮助的态度来对待遇挫的大学生,则多数可以化挫折为力量,最终获得成功。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矫治
大学生的心理挫折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矫治,防止学生心理挫折的产生并及时做好排解工作。
1.培养正确的挫折观。体育教学是大学生脑力和体力、知识和技能综合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关键是如何面对。诚然,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痛苦,但挫折也能促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因此,必须对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正确挫折观和优良品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勇敢、顽强、大胆、果断的意志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砥砺挫折的能力,在学习体育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2.重视大学生生理机能的调节。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无论挫折情境是由客观因素还是由主观条件造成的,都会对个人的生理、心理带来影响。挫折情境作为一种应激源,它能导致人的神经、心血管和消化、内分泌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各种激素分泌增加,同时伴有消化道蠕动和分泌减少、出汗等。如挫折情境不能及时消除,则会进一步导致内分泌平衡失调,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悸腹胀等症状。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情绪疏导、降低运动强度和难度、做有氧练习等,保证学生肌体的能量和氧气供应,提高其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化解挫折引起的负性风险,使学生及时从挫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3.改善教学环境和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让大学生处在轻松的环境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心理挫折的消除。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表现和情绪,从情感上亲近,从学习上帮助,从生活上关怀,从心理上理解:采取简短询问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期待,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增强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4.注重教学形式的集体性。在体育教学中,集体所发挥的功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和努力学习的心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营造一种大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氛围,对于调动大学生心理中的积极因素、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十分有效的。在实际教学练习中,教师应首先安排素质水平高、掌握技术好的学生做,其次安排技术中等的学生,最后安排身体素质差、运动基础低、自卑感强的学生,以强带弱,消除学生悲观、紧张的情绪,在集体的鼓舞下,精神振奋地投入练习。同时,要加强学生练习时的保护与帮助,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改善教学的保护条件,让练习者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减轻负荷,增强心理稳定性和安全感。
5.发挥身教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消除心理挫折的有效办法。因此,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注意仪表姿态、语言修养、教学态度、行为习惯等,无不对学生起着激励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段风趣诙谐的语言、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都能使學生的胆怯心理得到缓解或消除。对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承认他,了解他,并针对其个体差异,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帮助其获得成功。这样不仅可以密切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挫折心理,激发其奋发向上的愿望,达到全面训练、综合发展的目的。
6.强化激励评价。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良好的情境,来张扬大学生积极的情感,用积极的情绪取代消极情绪,帮助恢复因失败而受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启发和激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对于素质差的学生,练习中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从一些简单的分解动作入手,让其逐步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或者设置一些辅助练习,以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对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或运动能力作出积极的评价,给他们以成功的机会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从而使大学生增强学习的欲望,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周昭忠.体育心理学[M].亚太出版社,2000.
[3]王则栅.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心理挫折 矫治
所谓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干扰和阻碍,其目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消极情绪。心理挫折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挫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紧张感强烈、缺乏自信、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等。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挫折发生的频率较其它学科高得多。因此,如何正确分析认识大学生心理挫折,掌握有效的教育策略、手段和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的产生有以下特点:具有必要的动机和目的,有满足动机、达到目的的相应手段和实际行动,有挫折的情境发生,个体对发生的挫折有所知觉,有对这种知觉的体验,即产生紧张心理并有情绪反应。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起心理挫折的原因有外界因素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
1.外界因素。主要指大学生个体自身因素以外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校、家庭、人际环境等。体育教学基本都是在室外进行的,风吹、雨淋、太阳晒,毫无疑问,这样的环境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是诱发心理挫折的一个经常性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一味地不分层次地设定同一标准、单一要求,必然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大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而对学习新的动作、技能产生畏惧情绪。体育教学中,有些技术动作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胆怯心理。此外,教师对学生不平等的对待,或者不恰当的语言和评价,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家庭生活负担过重或家庭成员残缺,也常常使得大学生不能以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2.主观条件。构成挫折的主观条件是由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及知识、能力等主观条件的阻碍和限制,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成为挫折的来源,主要包括形体结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智能力、健康状况等。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在学习技术动作时,怕被别人取笑而放不开;有的学生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应该能够掌握较高的运动技能,达到较高的运动成绩,因要求过高而与自身条件不符,致使失败后一蹶不振;有的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信心不足,课中练习不积极,不能按要求完成教学内容,落后于他人,产生自卑感,进而对体育教学失去兴趣。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影响
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无论是受外在还是内在因素的干扰或阻碍所构成的挫折,都可能使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发生变化,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这是因为,尽管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人们在遭受挫折并感受到这种挫折之后,都会对其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烦躁、痛苦等情绪体验,进而导致行为的反应和变化。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这种体验和反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焦虑。焦虑是大学生在遭受挫折,一时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模糊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研究表明,被焦虑情绪所困扰的学生各种情绪反应的阈限都偏低,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焦躁不安,在练习中畏缩惧怕,丧失信心。
2.逃避。大学生在教学中遭受挫折时,不敢面对挫折和现实,放弃原先追求的目标,以退缩式的反应来适应挫折情境。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的激情,意志消沉;有的甚至以自己想象的虚构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逃脱现实的困扰。
3.退化。大学生在受到挫折时,常常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幼稚行为。有的学生受挫后,短时间内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呈负向反应,学习能力和运动水平出现大幅度下降的反常现象,使得原本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或原来能够完成的动作也完不成,给整个课堂教学带来了额外困难。
4.冷漠。有的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情绪低落,表现出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和无动于衷的态度。学生在遭遇挫折时,首先可能采取的方式是逃避;如不能逃避,则大多数以冷漠的方式反应,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或应付或放弃;表情上呈无所谓状,但内心往往十分痛苦。学生的心理挫折如同其心理发展一样,具有双向发展特性。它既可向正方向发展,也可向负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教育和影响他们。大学生遇到挫折,这往往是一个教育的契机,如果教师只看到心理挫折的消极影响,采用训斥的方式粗暴对待,而不引导学生从根本上去认识挫折的成因,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那只能促使学生的心理挫折向恶性一端发展,造成学生在挫折面前心理失常,焦虑不安,抑郁消沉,严重的甚至出现精神失常等难以预料的后果。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以诱导、尊重、关心、同情、谅解、宽容和热情帮助的态度来对待遇挫的大学生,则多数可以化挫折为力量,最终获得成功。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矫治
大学生的心理挫折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矫治,防止学生心理挫折的产生并及时做好排解工作。
1.培养正确的挫折观。体育教学是大学生脑力和体力、知识和技能综合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关键是如何面对。诚然,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痛苦,但挫折也能促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因此,必须对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正确挫折观和优良品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勇敢、顽强、大胆、果断的意志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砥砺挫折的能力,在学习体育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2.重视大学生生理机能的调节。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无论挫折情境是由客观因素还是由主观条件造成的,都会对个人的生理、心理带来影响。挫折情境作为一种应激源,它能导致人的神经、心血管和消化、内分泌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各种激素分泌增加,同时伴有消化道蠕动和分泌减少、出汗等。如挫折情境不能及时消除,则会进一步导致内分泌平衡失调,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悸腹胀等症状。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情绪疏导、降低运动强度和难度、做有氧练习等,保证学生肌体的能量和氧气供应,提高其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化解挫折引起的负性风险,使学生及时从挫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3.改善教学环境和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让大学生处在轻松的环境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心理挫折的消除。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表现和情绪,从情感上亲近,从学习上帮助,从生活上关怀,从心理上理解:采取简短询问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期待,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增强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4.注重教学形式的集体性。在体育教学中,集体所发挥的功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和努力学习的心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营造一种大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氛围,对于调动大学生心理中的积极因素、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十分有效的。在实际教学练习中,教师应首先安排素质水平高、掌握技术好的学生做,其次安排技术中等的学生,最后安排身体素质差、运动基础低、自卑感强的学生,以强带弱,消除学生悲观、紧张的情绪,在集体的鼓舞下,精神振奋地投入练习。同时,要加强学生练习时的保护与帮助,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改善教学的保护条件,让练习者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减轻负荷,增强心理稳定性和安全感。
5.发挥身教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消除心理挫折的有效办法。因此,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注意仪表姿态、语言修养、教学态度、行为习惯等,无不对学生起着激励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段风趣诙谐的语言、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都能使學生的胆怯心理得到缓解或消除。对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承认他,了解他,并针对其个体差异,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帮助其获得成功。这样不仅可以密切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挫折心理,激发其奋发向上的愿望,达到全面训练、综合发展的目的。
6.强化激励评价。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良好的情境,来张扬大学生积极的情感,用积极的情绪取代消极情绪,帮助恢复因失败而受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启发和激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对于素质差的学生,练习中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从一些简单的分解动作入手,让其逐步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或者设置一些辅助练习,以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对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或运动能力作出积极的评价,给他们以成功的机会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从而使大学生增强学习的欲望,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周昭忠.体育心理学[M].亚太出版社,2000.
[3]王则栅.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