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思考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iche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有效地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更好地在高校得以有效发展。本文就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功能,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议,从而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实施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普通高校 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42-02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在具有共同种族、共同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的人群生活共同体中开展并流传的、具有历史相对稳定性和本民族特色的体育及近似的体育文化活动。[1]如武术、气功、太极、箭弩、摔跤、龙舟、龙狮等。作为一种以形体活动来展现传统文化的样式,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智慧。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形成的九百多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示了不同民族在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甚至政治和宗教信仰上的差异性。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因而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观念价值、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哲学思想、民族心理,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阴阳论”“五行说”“天人合一”等思想。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功能
  (一)强健体魄、修身养性
  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以形体为主要形式,直接的功能体现在健身和养生之上。也正因为如此,使其日益受到大众及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视。过去,在体育全球化的影响下,为了与世界接轨,我们培养了大量竞技体育人才,如举重、体操、田径等运动项目。不可否认,这使我们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该体育活动仅侧重于强健筋骨、发达肌肉和增强内在器官的技能上,忽略了民族传统体育在修身养性、调整心理和融合社会方面的功能。[2]人的健康是一个概念,它包含修身、养性、健身、调心、益群和遵守公德各个方面。在融合传统哲学、医学、养生甚至社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太极、气功等中国传统体育,不仅有益健身,更有益修身。以实现道家所倡导的“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活跃文化、丰富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普遍实现了小康水平,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加强。而以传统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早晚在公园就可见到的武术和太极,正逐渐发展成规模,引导着人们重视养生,甚至在近几年被引入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龙舟赛、舞狮、拔河也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甚至组成了龙舟赛代表队、龙狮赛代表队等。这些活动的展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使民族传统体育保持着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而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活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凝聚感情、促进稳定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承载传统文化信息的一种符号,内含浓厚的民族价值和民族意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让老百姓在活动中全面了解了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更能让人们在接触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当中,在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内涵的过程当中,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起到了一个消除不同民族之间民族文化隔阂,促进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稳定的良性效果。大力开展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能有效增进社会稳定。
  三、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
  (一)主要特点
  目前高校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上,呈现出“以竞赛促普及、以表演促发展、营造多维校园健身模式”[3]的特点。如自1982年以来的每4年一次的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如期开展;作为重大节假日、领导视察、校园迎新晚会等活动的必备节目。除此之外,很多高校还将民族传统体育设为专业必修课和校级公共课,小到组建不同层面的健身俱乐部,大到有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队,如龙舟代表队、舞狮代表队。可以说,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下,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不足之处
  与仅重视竞技类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相比,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确实受到了学生们的喜欢,也使其获得了较好发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发展还不完善,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大多停留在以武术教学为主,没有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也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未能很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专业化教师数量还不足等。
  四、对于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议
  (一)科学编写体育教材,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
  提高认识,转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态度,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存在,还可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模式加以传授。同时要转变对教育的看法。21世纪的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要求老师在开展自身教学活动时能有一定的自主性,能自主灵活地安排教学,而不是停留在一成不变全校一致的教学上。另一方面要求学校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除此之外,还应对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理论研究,尽量编写出科学完整的教材体系,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动作要领,还要充分诠释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等人文知识,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笔者认为,在理论研究上,我国高校目前为止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融竞技性、健身性及娱乐性于一体开展体育教学
  民族传统体育不同于西方体育、不同于过去高校开展的纯竞技类体育的地方之一是它寓健身于娱乐。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展示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优越性,融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同时在服装设计、鼓乐配置上尽量体现出当下的流行元素,达到民族传统与时代特征的完美结合。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热情,使体育教学的功能得到很好发挥,同时传承中华文化。
  (三)结合区域特征,发展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中华民族是一个地广且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结合自己的区域特征,发展适合自己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一方面在于该体育项目在当地流传广泛,开展起来轻松易接受。另一方面有助于以高校为基点,带动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如果全国各地的高校都能很好地开展本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那么各种体育项目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民族传统体育也就得到了一个全面的传承。
  (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培养及师资建设
  由于受资金、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仍然面临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培养深度等多方面的困难。应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投入,多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和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既可让现有的部分老师进行深造,也可引进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以及其具备的基本功能,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能以高校体育作为有效途径来实现。再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完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同时,也应面对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发挥民族传统体育优势,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海航.談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结合[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5):95-97.
  [3]曾凡鑫,李蕾,赵发田.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特点及发展趋势[J].搏击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对于矿产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很多矿山区域经过长期的开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源枯竭、矿体老化现象,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也被严重破坏.为了实现矿产行业的可持续
随着我国找矿工作的全面发展,地表出露的矿体数量明显减少,要想更为高效地寻找矿产资源,就要对找矿方法进行创新,综合运用物探、化探等方法为地勘行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物探磁
矿石的开采利用,提高了人们生活品质,但是需求远远大于生产,对于矿区的调查分析有利于为找矿提供依据.因此,以山东省金乡县羊山矿区为中心,提出关于矿区的地质调查、矿床成因
我国在应对矿山地质灾害这一层面上实施了有力的举措,本文将立足于抗滑桩技术研究,分析其在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有效性,结合计算模型的构建,给出分析结果.
杨家山钨(铜)矿主要矿体发育于岩体与浅变质岩接触带附近断裂构造带中,属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充填型白钨矿床,伴生铜、锡、铅、锌、金等多金属矿.本文通过对矿区地质条件及矿
在我国新发展形式下,地质矿产勘查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尤其是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现已经被广泛应用.将化学地球与构造地质理论融会贯通,应用到实际找矿工作中,理论结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