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探析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书简》一书集中阐述了席勒的美育主张。书中首次提到“美育”一词,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美育”的独特地位,这一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对个体本身价值的关注与美育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席勒  美育  影响  启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177-03
  一、《审美教育书简》中“美育说”的主要内涵
   《审美教育书简》集中体现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在书中提到美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在这里,席勒把德、智、体、美四项教育并列,构成了人才培养教育的有机联系的完整体系”。席勒认为美育是感性与理性之间搭建的“桥梁”,只有通过美育活动才能将个体的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相联系并达到和谐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体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他还提到美育可以使人身体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冲动(即“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成为“理想的人”,但这两种冲动只有通过“游戏冲动”才能相互结合并发生作用。席勒认为,美育是一种游戏,美育活动就是一种游戏过程,美育活动只有在游戏活动中才能完成与实现。
   在书简中,席勒提到:“人同美只应是游戏,人只应同美游戏。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席勒的这番话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一个人想要进行美育,那就必须要通过游戏的手段才能予以实现,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席勒强调,他这里所提到的“游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娱乐”,而是指人们可以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摆脱现实压力的束缚畅游于艺术享受之中,从而获得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因此,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内涵是:美育是人类精神自由和人性的需要,它可以使人在自由轻松的游戏环节受到影响与激励,从而不断地奋进与完善自身的修养,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审美教育书简》的理论指导意义
   席勒认为美育是在游戏中实现的,艺术的精髓在于自由,而自由也正是游戏的灵魂所在,正是在自由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它们都标志着活动的自由和生命力的畅通”。个体只有在没有强制性环境下接受的教育才可以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成完整的人、理想的人。但立足于现实生活,我们发现,对于现实中的审美教育而言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席勒的美育思想来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其意义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一)培养美育的大众观念
   在我国现存的教育体系背景之下,考试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奋斗目标,但其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智育占据学习的绝大多数时间,美育和其他教育却一直得不到学校、家长、个人的重视,导致美育地位处于边缘化。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虽然教育理念在不断地进步,但人们对于美育的认识还仅仅只是停留在传统意义上。被人们称为“主三科”的语数外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美育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处于从属地位,成了学生口中提到的“副课”,尤其在期中、期末来临之际,美育课程就会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屡见不鲜。总之,美育无法与“主三科”相提并论。
   《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美育最重要的特点是“自由轻松”,席勒认为美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个体自身的审美素养与道德境界,从而以培养成为一名“完整的人”“理想的人”“全方面协调发展的人”而奋斗。
   但是,在当今社会,学习艺术成为高考的选择之一,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文化成绩低而在高中时期纷纷选择了艺考,目的仅仅只是想要通过艺术来考取大学,美育思想较为功利化。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不会从自身对艺术的认识与兴趣出发,而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他们仅仅是为了能考上大学而选择艺术,将艺术的学习作为自己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之一,从而削弱了美育在个体身上应有的价值。
   从美育实践课堂来看,从事美育的教师也被大的社会环境影响而带有其教学的功利性。以高考美術培训为例,老师对于美术的教学仅仅是围绕着“如何画”而展开,而对于画面中美的欣赏、价值观的培养等的教学内容则是少之又少。艺术的学习本应该是激发兴趣、促进个体审美的能力,不曾想却本末倒置。高中美术课堂中针对艺术的学习却是一味的技艺训练,甚至有的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聊,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美育的初衷。
   (二)明确美育目的
   在今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社会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社会机械化非常严重,这种社会影响使人们逐渐远离大自然、远离原生态,人的主观感受在这个社会中被忽视,从而导致生活变得机械化、单一化而缺少其丰富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科技的作用下看似被拉进了,实际上人们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在无形之中被拉远了,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会影响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现状是真实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之余,通过艺术去寻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与满足,从而达到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
   音乐教育在我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下蓬勃发展,各类中西方乐器与各种音乐进一步走进大众的生活中并被人们所熟知。音乐是艺术家表现情感、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通过歌曲中所传达的内容向他人表达自我的态度与个性。音乐是一门感染性极强的时间性艺术,它的情感特征极为明显,通过动人的旋律、通情的内容引起大众内心的共鸣,用特殊的方式带给他人美的享受。人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着作者的经历,尽情地与作者进行思想地碰撞与无声地交流,使人在精神层面得到尽可能的美感享受与身心释放,从而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与满足。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阶段,音乐教育愈来愈受到了社会的重视,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培训都得到了普遍开展,学习音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渴望在音乐中培养美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进而培养健康向上的艺术审美能力,只有经过美育的熏陶才能使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何去生活、怎样高质量的生活、美的状态是什么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衡量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去寻求精神领域的极大丰富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不迷失自我,达到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平衡。
   (三)指导美育实践
   美育的过程应当是游戏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但现实中的美育课堂却是在机械的学习知识点、枯燥的练习技能,忽略了美育本质的要求。在当代美育课堂中,针对知识点教学的内容很多,但是能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聚焦在育人上的教学内容却少之又少。通过席勒的美育思想与我国现存的美育教育模式进行对比,恰恰体现出我国在美育领域发展的不成熟性与局限性。
  在美术教育中,尤其是在艺考培训班中,学习环境格外紧张,老师在课堂中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内容也是严格按照画面的评分标准进行,同学们在绘画中统一步调,严格按照评选标准进行美术方面的学习,这样既失去了学生绘画风格的多样性,同时也磨灭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类似的考试体系与教学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绘画个性的体现,从长久来看,对于美术领域的健康蓬勃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国在美术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应该参考席勒的美育观点,为美术教育营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在课堂中应当着重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与表现力,使学生的个性与创新得到充分地体现,使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得到自身的发展。
  三、《审美教育书简》对我国美育发展的启示
   (一)对我国美育观念发展的启示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谈到美育是对人自身生命意识与价值的关注。认为一个人只有有了生命意识才会主动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从而完善和发挥生命的价值,使得个体的精神世界获得满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审美教育亦是如此。在这个人们对物质世界要求极高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自己所属的各个领域努力奋斗、不断向前,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人们在精神世界的缺失,这就需要美育作为一种情感培养的教育能够在其中使物质与精神两者之间达到平衡,促进个体身心的同时发展,以免因为一味的追求物质要求而压抑精神的需求,也不会因为感性的要求而压制理性的需要,在审美教育中对兴趣、感觉、情感等的培养往往是理性教育所不能达到的目的。重视感性教育、重视精神世界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方面,美育旨在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当然,席勒在书中也提到了感性教育应该有自身的界限,不能越界,否则感性压抑理性,就会造成人们的愚昧无知,理性束缚感性与感性束缚理性都是不可取的。
   (二)对我国美育目的的启示
   在我国现存的义务教育大体系之下,社会、家庭、个人尤其重视“主三科”的理性教育,而大大忽略了美育等的感性教育。但若从个体的长远发展来看,审美教育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个体只有经过了审美教育,才能克服现代生活给个体所带来的感性与理性的失衡发展,达到个体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完善。席勒所提出的强调个体自由发展以及个体和谐发展等的美育理论在当今社会的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一,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目前为止,家长还是会很大程度地重视教育的功利性。现代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个体自然本性的缺失,而只有审美教育為主的艺术教育才能恢复分裂的人性,使人恢复到和谐完整的自然本性。
   第二,培养人的美育素养。教育的起点与最终目的都是从人自身出发,在现代社会科技化的大背景下,要想抛开一切功利因素来培养人的情感以及自身热爱生命的意识,那么需要通过美育来使之完善。美育会使人的天性得到释放,从而引导个体良性发展。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已经将美育提到重要的地位,计划将美术考试普及到中学,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育认识的缺乏,导致美育在短期内还仍处于我国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因此,人们对于美育的认识与其重要性意义还需要继续加强,国家对于美育的实施与改革更新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对我国美育方法的启示
   第一,自由游戏的美育教学。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蕴含游戏活动的教育,认为人只有在无意识的游戏活动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美育教学与欢快的自由活动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生无意识的活动将美育内容融入教学,使美育过程真正地成为一种游戏过程。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相关的故事来吸引同学的注意,或者可以利用绘画小游戏进行课堂互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对教师提出一定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地提升教学水平、与时俱进,这样才可以使席勒所提出的“游戏说”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第二,创造美育的环境。在实施美育教学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美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受到熏陶并投入其中。所以,在学校美育中,我们应该重视校园美育文化的建设,我们可以通过无形的环境作用、气氛影响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学生的心理、情感与行为,其产生的作用是深远地、不可忽视地。在教室里可以设置美术角,在里面放置一些名家作品以及美术书籍,让学生在课后的娱乐玩耍中受到美术的熏陶,只有这样无形地影响往往才是深远的。校园美育环境与课堂美育教学都是至关重要的,校园环境的影响可以补充课堂枯燥的教学,是课堂教学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校园的艺术活动与美育的宣传活动不可缺少。
   第三、树立正确的美育观。美育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培养美的情操、发展美的品格、形成美的人格,它对于我们个体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孩童在成长过程中所要接受的必要教育之一。美育以感性活动为主,其中也结合了理性的因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活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美育观,不要掺杂个人功利的想法在其中,否则会使美育失去它原本的价值。
  四、结语
   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人类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世界得到了极大丰富,导致人们的发展倾向于机械化、利益化。而美育则是对于个体心灵、情感、道德方面的培养,是使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达到平衡的调节器。因此,美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在我国长期以来重视理性教育的社会背景下,美育的发展还仍处于薄弱环节,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探索为我国在美育方面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65:19.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80-384.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是艺术的本源与核心,也是人类艺术发展的生命。如果绘画领域没有创新,那么绘画也就因此失去了灵魂,我们的绘画就像是一个傀儡,犹如机械的行尸走肉。此外,从对东西方的绘画领域研究中发现所采用的创新材料以及创新方式也大有不同。  关键词:绘画 创新 艺术作品 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180-03   宗白华曾说艺术是一种“
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歌剧艺术也在中国生根发芽,完成从无到有的艺术变革,从西化到民族化的艺术创新——中国民族歌剧应运而生.从起初纯美声的传统歌剧发展成如今的中国民
摘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表征为高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相融合以及高度引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要以促进人的高质量培养与全面发展为发展基点,以高质量学科和专业建设作为联结人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发展工具,以高质量的知识文化指引引领社会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功能危机、结构失衡与价值遮蔽,这些问题与新时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摘要:舞台戏剧表演对台词基本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演员要在表演中积累经验,日常训练也必不可少。要想提高戏剧表演者的专业水平,打下扎实的台词基本功,围绕其训练方法展开讨论。总结台词基本功训练重要意义,是舞台表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分别从台词基本功训练方法注意的问题、基本条件与建议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且提出站姿训练与呼吸训练的建议。  关键词:台词基本功 训练方法 戏剧表演 发音  中图分类号:J0
期刊
当前以网络媒体为载体进行传播的音乐作品,无一例外的留下了计算机音乐技术加工的痕迹,尤其在声乐作品中更是显而易见.本文将以计算机音乐领域有关音高修正技术为核心,探讨人
随着近些年我国音乐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投入到音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中,各大高校也纷纷设立了很多音乐的交叉学科,如民族音乐学、音乐治疗学等等,作曲家
期刊
摘要:以古希腊与启蒙时代为背景,从“模仿”与“模仿论”的概念出发,通过梳理这两个时代中主要人物有关艺术“模仿论”的观点,分析其中的深刻内涵,挖掘出两个时代有关艺术“模仿论”的相同之处:皆以人文主义为起点,关注自然;不同之处:体现音乐内容和功能的差异。最后引申出“模仿论”之异同的宗教信仰、社会历史等原因,提出模仿论在当今社会指导人们认识世界、艺术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希腊 启蒙时代 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