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娇子缘何频叩地狱之门?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shihong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杀,作为一种自残生命的极端做法,往往与走入人生绝路,对生存失去最后希望的人群相伴。然而,曾几何时,被誉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和“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近几年却成了自杀的高发地带。有专家惊呼,自杀已取代了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当代大学生死亡的第一原因。
  大学生自杀,越来越沉重的话题
  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已然成为一个越来越沉重的话题。在大学,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参加补考,不少学校还规定补考不合格重修课程的,要额外交费。今年上半年,北京一所高校一名6门功课不合格的学生自杀;在大学,失恋较易引起自杀。去年底,山东济南一所大学的一位女生,通过网络与上海海运学院某系一本科男生相恋。后来这位女生来到上海与恋人相会,不料双方并不投缘,女生轻易地就从9楼一宿舍窗口跳下身亡;就业压力大排在自杀原因的第三位。去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黄杰,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郑州大学教授、心理咨询师许心田指出,相当部分自杀大学生的病根是在少儿时期形成的,由家庭原因引起,所以对有父母离异、家庭不和、家庭生活困难、家人发生重大变故等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密切关注。
  “压力山大”成大学生自杀主因
  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教育蓝皮书收录了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程平源关于2013年大学生自杀情况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发现,压力大是学生自杀最重要的原因。此外,教育蓝皮书还发布了2013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起薪,以及去年公众对教育满意度分项指标评价。
  教育蓝皮书中也收录了2003年便开始调查大学生就业的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数据。去年6月,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共对21个省份的30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了15060份有效问卷,显示2013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1.9%。其中,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高,达到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最低的是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初次就业率仅为44.3%。
  据2013届受访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给他们开出的平均起薪为3378元/月,而他们为求职花费的相关人均费用是1766元。令就业大学生最痛苦的是:家庭倾全力甚至债台高筑供养自己大学毕业,找工作原本就比找失联的亲爹妈还要艰难,可是就业后要想在都市生存又谈何容易?高房价高物价,蜗居于城市成为蚁族,屈居地下室,一天两餐,疲于奔命,没户口没固定工作,打短工找零活,每月区区三四千元,尚不如初中毕业的农民工薪酬高,终生恐难买房,终生恐难令丈母娘满意,终生恐难报答父母亲朋,甚至终生形单影只被判“无妻徒刑”,如同城市的一叶飘零,前途迷茫。
  教育蓝皮书同时发布了年度公众对教育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据介绍,公众对目前所在地域的教育总体状况满意度评价,未达到及格线,仅有58.28分,30.31%的公众给出不同程度的负面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26%的大学生偶尔有过自杀念头。《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说,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至3000美元时,是社会矛盾最集中、个人心理压力最大的阶段,我国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心理压力普遍加大,整体自杀率急剧上升。同10年前相比,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何频亮红灯?
  当代大学生原本娇生惯养,上学后血气方刚,风流倜傥,心存浪漫的理想与宏大的抱负,怎么会频频自杀呢?面对困惑,笔者仔细分析后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大学成了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战场,只认牌子不认其他
  中国的大学,分门别类,等级森严,清华、北大名牌大学令人眼羡,985、211让人荣耀,一本叫人满足,二本马马虎虎,三本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高职高专则令人尴尬万分,至于公有民营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更让学生心生千结……与恢复高考高招初期不同的是,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如同街头的白菜萝卜,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金贵”,特别是在中国,在“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下,考上不同的大学就意味着不同人生命运的开始,尤其是社会上就业歧视严重,“招聘看出身(毕业于什么样的大学),考录限院校(公务员考录明确限定大学种类),文凭查三代(即使专升本或研究生进修毕业生招聘单位还要追究原始毕业的大学是否是211或985院校)”,只认牌子不认其他,分门别类分等级分阶层,残酷无情的竞争与淘汰,令学生身心疲惫,对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普通院校大学生来说,就读于不理想的大学从刚入校即潜藏着失落、无奈与自卑,遭遇挫折打击后更加心理失落,压抑、自卑,失望、绝望之后,难免心生自杀绝世的念头。
  ◎三成大学生偶有自杀念头,生命教育课程缺位
  有关机构调查表明,面临逆境时,4%的大学生经常存有自杀的念头,偶尔有自杀念头的也占到了35%……心理专家建议,大学应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父母也不要忌讳和孩子谈论死亡,学校、家庭可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自杀频出,源于信念缺失
  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物质滥用等。对于大学生自杀事件,目前教育部门一般不向专家通报,不作个案研究。只要家长不闹,事情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家庭离异,亲情冷漠是诱因
  首先是家庭层面。自杀的大学生往往来自有问题的家庭,离异,暴力、亲情冷漠、情感无助等。离异父母没有意识到,缺少情感交流会让孩子缺少安全感和亲密感。其次,导致离异家庭子女对人生看法偏颇,对父母嫉恨厌恶,对社会愤懑偏执。
  ◎心理咨询,想说爱你不容易
  对于大学生自杀事件,目前教育部门一般不向专家通报,不作个案研究。只要家长不闹,事情就大事化小了。而且,许多学校把发生大学生自杀看成是很不光彩的事件,避免多谈,拒绝接受媒体采访,结果导致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连权威专家都难以获得详细准确的资料,只能在日常交谈时获得零星的信息,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对大学生心理疏导流于形式或根本忽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还在建设之中,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在国外,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而在国内,每5000名大学生都没有一名心理辅导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一千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而已经建立起来的这些机构,现状也令人堪忧。拿北大来说,以前的心理咨询机构设在校医院,学生必须觉得自己是个病人,才会到那里去,这本身就是一道心理障碍。还有一个问题是收费。以前在北大,心理咨询每小时收费30到50元,同社会上每小时200元左右的咨询费比是少多了,但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价格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因为学生无法相信一两个小时的谈话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而长时间的心理咨询是他们经济上难以负担的。最近,北大学工部建立了心理保健室,免费为学生提供咨询,弥补了这一缺陷。郭念峰教授指出,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一定要坚持免费原则,否则就形同虚设。
  目前,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的人员,以兼职居多,有些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只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北大深圳医院心理咨询科刘克菊博士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医学和心理学医师来做,显然,目前高校没有这样的条件。
  多管齐下,防范脆弱的生命之花过早凋谢
  其实,大学生因为所接受的知识,特别是心智发育不同,因此心理疏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自我很关键
  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国梦”的支撑力量,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是人生的“第二发育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大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些大学生,由于成绩差,没能考上名牌大学,便产生自卑、怨恨的心理,从而变得孤立,缺乏自信。其实,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太低或太高都是很危险的。怎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呢?首先家庭对大学生要表示信任和喜欢,其次是高中和大学的老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大学分类管理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条条道路通罗马”,况且,随着教育改革,“一考定终身”将逐渐式微,人生关键看大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奋斗与成长。因此,学校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与自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成关注重点
  目前,大一学生普遍存在大学适应性和人际关系问题,大二存在发展自我能力问题,大三年级处于大学阶段的转折时期,面临着工作或考研的抉择,大四学生则面临着毕业、就业等困扰。郭念峰教授对选修心理健康课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0.6%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开设在大一、大二,特别是大学一年级。但是,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上存在一定差异,大四学生(分别为83.3%和33.3%)显著高于大二(71.8%和20.0%)及大三的学生(60.0%和17.3%)。
  ◎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症下药多方调节
  近些年,中国出现“留学热”,伴随的是留学生出现心理安全问题的情况增多,这也使得这类安全防范更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留学生在出行前就应有一个心理调节的准备,以应对不同挑战。独自留学在外,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教育教学方法迥异,难免会有小磕绊小挫折,国外学校都会开设心理辅导的服务,学生可以定时去咨询并调节好心态,给自己一个好的心理情绪面对留学生活。家长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留学的普遍,“海归”不再“吃香”,因此,对于子女是否适宜留学要仔细考量,对于留学的子女不应抱太高的要求,避免对学生徒增压力,损害心理健康。
  预防自杀,普及知识最重要
  在目前的中国,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工作,仅仅靠心理咨询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校师生和家长的配合,在教学体制和管理上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干预。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家长现在普遍缺乏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素质,应该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普及自杀预防知识。
  ◎大学生自杀可防可控
  郑州大学教授、心理咨询师许心田指出,大学生自杀的罪魁祸首是抑郁症。中国农业大学的小彭,在自杀前喊出“死亡也是很快乐的事”,表明他的自杀已经过长期思考,自杀前是非常冷静的,没有常人临死前的痛苦。自杀行为是长年心理偏执形成重大人格缺陷的结果,自杀者对生活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
  但是,许心田教授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专业统计发现,60%的自杀者此前处于抑郁状态,90%的自杀者有心境障碍。郑州某高校医学部大三学生李金生,既有乙肝等生理疾病,又有家庭不和的原因,早就患上了抑郁症,才会因一场争吵自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通常并非突发事件引起,或仅仅是非常普通的挫折、不值一提的小事就可以引起。因此,对于苗头性的问题要密切关注;对于长期抑郁症患者,一旦发现了自杀倾向,一定要报告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机构处理,进行药物治疗,简单的规劝对他们很难有效果。必要时要听取医生和专家的建议,抓紧送精神病科(医院)进行心理矫正与心理疏导,以免悲剧发生。   许教授说,大学生的悲剧,其实并非不可避免。自杀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只要能及时发现自杀行为的前期征兆,并进行有效干预。研究表明,8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曾流露过自杀想法,如给自己安排后事、写遗书、买大量安眠药等。南京危机干预中心调查显示,61例自杀大学生中,有22人事前曾明显流露出各种消极言行,足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却没有得到有效干预。
  当发现身边的人有自杀的想法时如何干预?许心田指出,此时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其心理支持。千万不要判断这种自杀想法的正确与错误并加以指责,应当给予充分理解,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关心和理解自己。接着,把自杀者的自杀念头告诉其交往较密的朋友,让更多的人来关心。然后,陪同或建议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和药物治疗,在他的心理危机消除前,要时刻有人陪护,并保持随时能抓到他的距离。
  ◎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机制亟需完善
  “大学生的极端心理问题,大多由较为突发的事件引发,如一句批评,一个误解或责骂,或失恋或失业,等等,如果心理应对挫折能力和承受力较差,又无法找到办法,极容易走上极端。”许教授认为,近些年大学生自杀事件虽然都是个案,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要进一步加大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上、课程设计上、危机干预体系上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防患于未燃。
  ◎对大学生补充生命教育,珍爱生命,坚定人生信念
  许教授说,严格地说,自杀者是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缺乏对父母的尊敬,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有一名大学毕业就业不久的学生杨旗,因为工作不顺心用煤气自杀。杨旗自杀后,父母面如死灰,如同涸辙之鲋……据了解,杨旗读高中,父母花了不下10万元。母亲养猪种菜,那么辛苦,一点一滴攒了钱让杨旗把大学读出来了,大学又花费了父母10万元,他却一死了之,根本没想想父母该有多伤心。
  许心田教授说,挽救有自杀动机和行为的大学生,归根结底是要正确引导他们珍爱生命,提高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增强勇气和信心,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要多鼓励他们看积极向上的书,看成功人士的传记,最好是能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找到坚强生活的榜样。事实上,自古以来,社会成功人士都有一本“挫折史”与“苦难经”。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愤而赋《离骚》,司马迁辱而著《史记》,韩信忍受跨下之辱成将军……
  常言道“英雄不问出身”“人才≠英雄”,生活没有永远的春天,却有永远的春意;没有永远的成功,却有永远的追求;没有永远的年轻,却有永远的青春!我们只要记得一生阳光,就会无私无畏、一往无前,战胜人生的艰难险阻,活出人生的精彩、成功和快乐。
  同时,还要让大学生知道,人生在世,不只是为自己而活,要知道感恩父母感恩社会,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编辑 朱晓婷)
其他文献
“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这是盲人歌手杨光,在央视“星光大道”中唱出盲人的心声,让多少人黯然泪下。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自强、自立、自信女孩——韩香琦就是歌中唱出的女孩。15岁的她正是豆蔻年华,然而她的成长却伴随着不幸,但社会大家庭的帮助使她又成为了一个与幸运相伴的人。  1996年韩
通往成功的路上会有迷茫和坎坷,但只要你坚持自己的创业初心,梦想就会有飞翔的力量,就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近。有句话说得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有这样一款相机,可以将真实的头像和漫画结合,拍成幽默漫画,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性格,都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自己,每一次拍照都会有惊喜,你永远想不到下一个拍出的你会是什么样子:比如捧腹大笑,比如憨态可掬,比如清新卖萌,还可以和家人拍上一张幽默全家福。这就是一款叫做
Q我是一个重点高中的学生,最近和他分手了。我们是从中考那一年在一起的,相处一年了。因为考虑到可能会影响到学习,也有一些其它的事,我提出了分手。原来以为分手会很轻松,其实并不是这样,我现在学习的效率也不高了,成绩一落千丈,好害怕这样会影响学习……我没有后悔我的选择,只是心里不舒服……希望可以帮帮我,告诉我怎样尽快从失恋中走出来……谢谢了!    A恋爱是甜蜜的,失恋却是人生的苦果。中学生中既然有“恋
作者简介:    哲夫。1955年生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  系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太原市文学院院长、《都市》文学主编、一级作家,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分会太原市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山西省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连续8年参加全国人大“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活动。2007年“6·5”世界环境日被评选为2007年环保“绿色卫士”,在人民大会堂
缪春萍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中学校长,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工作至今已有24年,期间担任班主任6年,担任副校长、校长职务18年,先后在10所学校工作过。工作期间,始终坚持在课堂一线上课,教学成绩名列前茅。曾经参加过官渡区、昆明市青年教师大奖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发表及获奖论文20余篇,多次被评为“官渡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官渡区优秀共产党员”。  本刊记者:您在小板桥中学工作超过10年时间,这些年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所必不可少的,它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社会形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被淡化、被弱化的现象日益显现,致使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难以发挥。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强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出台《关于全面
恋爱、未婚怀孕、生子……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的未成年人禁忌话题,不止登上了网络直播平台首页,还摇身一变成为“爆款”,不仅是对伦理道德的无视,甚至触碰了法律底线,一旦发展到极端地步就可能对社会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尤其这些平台的受众中有不少青少年,这种负面影响更值得我们警惕和防范。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性断乳”期,也是心理问题最多的时期,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促使他们开始特别
2012年12月26日,在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高中部的一间教室里,一节被称为“女生教育示范课”的主题班会正在进行。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女生教育示范课堂上,没有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课,讲台上取而代之的是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在主持,他们班上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寻找好女孩”,有许多男生也被应邀参加这堂课的讨论。  关于“怎样的女孩才是好女孩”的话题从一个小品中展开。小品中的四名女主角均是漂亮的女生,各自也有着不同
从 2010 年起,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各个行业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从百度指数关键词搜索趋势可以看出,2011到现在,大众一直保持着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密切关注,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在2014、2015两年间开始频繁出现,进入人们的教育视野,在2020年上半年出现高峰,尤其是慕课的日搜索量曾近30000次,远远超过其他
Q 你能帮帮我吗?我真的很难受,我经常会幻想和别人在一起做爱,看见漂亮女孩就有一种冲动。而且有的时候对象还是自己的亲人,我该怎么办呢?  A 你好!  有一位研究性学的老教授在一次有关的讲座上向台下与会的人发问(台下不乏白发老者):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在这一生中谁没出现过性幻想,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人举手。老教授接着问:谁有过性幻想请举手,全场的人全部举了手。老教授笑着说:我也有过性幻想,这很正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