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o200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农作物有效避免了病虫害的威胁。玉米为我国一项主要农作物,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将主要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病害;防治
  玉米纹枯病近年来对我国的玉米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从我国的玉高产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和米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以来,纹枯病的危害已经蔓延至全国各地。只有掌握了玉米纹枯病的发病原理,特点以及发病的条件,才能不断革新其防治技术。
  1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及原理
  纹枯病主要发生玉米生长后期,这段时期正好是玉米籽粒的形成期到灌浆期。从形态和颜色的症状来看,玉米发病初期最显著的症状是叶鞘呈浸水状态,椭圆状到不规则状。叶片的边缘呈现深褐色,中间部位多为灰褐色。从病斑来看,则可见多个病斑汇集成的类似云纹状的斑块包围了整个叶鞘,叶鞘逐渐发生腐败迹象,最终枯萎。这种病斑除了危害叶鞘,还会危害果穗苞叶,一旦病菌入侵到果穗内部,则会造成玉米籽粒和轴穗变褐腐败的严重后果。除了以上这些,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也会体现在茎秆上,呈现不规则形状的褐色茎秆上布满菌斑,甚至茎秆后期会发生破裂,露出内部的纤维。
  玉米纹枯病最开始的发病部位是玉米接近地面的几节茎秆和叶鞘,进而发展到茎基腐烂,导致茎内传导组织发生病变,最终导致营养物质和水分不能正常输送到玉米的各个组织里。造成玉米产生纹枯病的主要病菌有禾谷丝核菌,立枯丝核菌等。这些病菌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高温下生存,因此它们更容易在玉米成熟后期的高温环境下生长和繁殖[1]。
  2 玉米纹枯病产生的条件
  掌握玉米纹枯病防治技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纹枯病发生的条件。首先纹枯病的菌源来自遗留在田间越冬的菌核,若这些菌核在来年或下一个与玉米种植季节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菌核就能不断生长和繁殖。纹枯病在玉米间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田间的再浸染,主要包括雨水的反溅以及健康叶,患病叶和叶鞘间的相互接触。因此,在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大或者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比较容易导致玉米纹枯病的产生和传播。相反地,若是在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湿度相对较低的晴朗天气时,则病虫害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除了自然条件,玉米的品种也是是否发生病虫害的因素之一。抗病虫害的早熟玉米品种受到纹枯病的可能性远远低于普通的中晚熟玉米品种。
  3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通过以上对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和发病原理,以及纹枯病的发生条件的综合分析,现总结出四点关于玉米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技术。
  3.1 抗病玉米种子的选择
  导致玉米产生纹枯病的自然因素和条件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避免和预料的,因此,玉米纹枯病防治技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抗病玉米品种的选择。在选种时,要尽量选择优质,高产,抗纹枯病的优质杂交品种。除此之外,玉米种子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田间的土壤及自然环境状况。
  3.2 减少纹枯病的病菌来源
  上述内容已经提及到,引起玉米纹枯病最初的浸染病菌主要是来源于遗落在田间的越冬菌核。因此,对于玉米种植来说,最有效且经济的措施就是采用倒茬轮作的种植模式,这样做有效切断初染菌核的来源。但是这里值得强调的是,由于纹枯病发生的农作物种类较为广泛,因此要尽量避免使用谷子,水稻,高粱以及麦类等作为倒茬轮作的作物。而且在轮作的过程中,要注意遗留病株残体的及时清除以及土壤的翻土深度,最好将带有菌核的地表层翻到较深的土壤内,真正达到从源头减少有效菌核越冬的目的。除此之外,若有些玉米种植地区的条件优厚,则可以选择在纹枯病发病初期就先将玉米的叶鞘剥离主体带出,然后选择在远离田间的地方进行烧毁或深埋。
  3.3 采用药物防治技术
  一旦玉米发生较为严重的纹枯病,就要及时采取药物防治的有效方式。药物防治手段主要针对高肥密植,遮阴避郁,低洼潮湿以及玉米生长繁茂的易发病田地。玉米在生长的后期,最好从出穗期就开始田间情况的检查,一旦发现发病植株,就要及时采取喷洒药物等措施进行隔离和阻断。关于药剂防治的具体方法,可以推荐其中两类。第一类是选择百分之七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四百至五百倍液对发生病虫害的部位进行涂茎或喷雾。第二类则是选择用百分之五十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五百至八百倍液或者百分之七十的甲基托布津喷雾。对于害虫的防治,目前效果最明显的药物是菊酯类药剂和有机磷类药物。二者可以交换使用[2]。
  3.4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的管理工作对于玉米最后的经济收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内容包括根据土壤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施肥,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合理确定玉米种植密度,改善田间玉米的透光和通风的状况,实行大垄双行,玉米后期增加玉米检查的次数,及时采取药物防治手段等。
  4 结语
  以上内容主要对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等进行了相应地分析,并且从中总结出一些关于玉米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技术。总的来说,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应该主要采取以选择抗病虫玉米品种和减少越冬初染菌核为主,及时采取药物防治和加强田间管理为辅的综合手段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林.玉米病虫害的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21(1):64-65.
  [2]李洪波.玉米种植技术[J].东北农业,2014, 18(1):78-80.
其他文献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强农富民.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三个矛盾运动”引发的“两个相对过剩”
【摘 要】本文根据国内外现代林木育苗发展和趋势,概述了林木育苗产业化的关键性技术,针对我国现存的问题,结合国外的实际经验,提出了加快林木育苗产业化进程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林木育苗;关键技术;产业化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key technology of forest tree seedling industrialization
1 苗木移栽前准备工作  首先要做好对苗木移栽前的规划。其次,注意在树苗进行移植前,也就是动土开挖前,先要对树苗进行必要的修剪,比如将枯枝、太长的枝条、交叉枝等剪掉或者使其变得稀疏,减少在移植的过程中因为保护不当导致的树苗枝条的断裂。苗木移栽前准备工作还包括场地修整与土壤改良。在进行移植前,要对种植场地先进性清理和土壤的平整。平整土壤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多菌灵或者直接翻晒进行消毒和改善土壤的
就2,4-D丁酯和氟草烟对草坪假芫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的毒杀活性和田间药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药处理后7d,2,4-D丁酯和氟草烟对假芫荽的EC50分别为249.42和106.19mg/L.
采用石油醚:丙酮(7:3)混合液为提取剂,用薄层层析-分光光度法测定白果中的β-胡萝卜素的含量,并对该法的精密度,准确性及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在波长450nm下,其回归方程为y=0.509x+0.0005,相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森林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这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环境质量,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提升我国的整体环境质量,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通过对营造林质量及其关键性的技术尽心研究,为营造林整体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营林质量;关键技术措施,研究与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