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程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zhan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慕课和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核心的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特点和优势,阐述了其在通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经验。实践证明,将这种混合式教学和“雨课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多长期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慕课;工程实际案例;翻转课堂;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0035-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mixed teaching combined with MOOC and flipped classroom with practical engineering cases as the core, and expounds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experi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teaching. It has been proved by practice that combining this kind of mixed teaching and "rain classroom" organically and applying it in the teaching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can effectively solve many long-standing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MOOC; practical engineering case; flipped classroom; rain classroom
  引言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原国家教委曾作了明确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为了应对2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挑战,我国必须与时俱进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1]。通识教育的源头是自由教育, 它以人格的完善与修养的提高为主要特征。通识教育一词被提出后,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达就有50多种。现在普遍被大家认同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公民的职业性教育和专业性教育以外的、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那部分教育。通识教育理念是广义的,但是它的载体,即通识课程却是狭义的。通识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通识课程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 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 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而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对大学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大学力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为基础,研究在素质教育中,如何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传统通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出现许多问题:
  (一)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许多新的学科不断涌现。因此,很多通识课程的学时数不可避免地在减少。而在通识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为了保证课程结构的完整性,教学内容却减少不多,从而导致了教师单位时间所需讲授的内容大大地增加了。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不敢有丝毫怠慢。在教学中,如果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长了,就不能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于是,像“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早已经被证实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很难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
  这是现阶段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的根源之一。
  (二)学生因缺乏相关的工程背景信息而导致的对相关知识理解的困难
  力学与日常生活和工程实际密切相连,它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着相应的工程背景知识。而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来没有离开过校园,缺少的恰好是相关的工程背景知识。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三)教师因多年重复讲授相同内容而产生的怠慢情绪
  在高等学校中,很常见的现象是相当多的教师,多年只讲授1-2门课程。于是,教师在同一学期,对同一门课程要讲授多次,同样的话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能要重复好多次。这对很多教师来说,通常不会是很愉快的感受。以这样的心态教学,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将慕课和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核心的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引入到大学力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来探索、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慕课和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核心的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过程
  (一)学生MOOC(慕课)学习
  混合式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在翻转课堂教学前,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MOOC学习。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有着非常多的优点。例如,学生只要有能够上网的手机、pad或电脑就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MOOC在线学习。这样就突破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时、空限制和约束,满足了更多学生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学习方式更灵活;学生在MOOC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没有学懂的地方,可以放慢视频速度或反复播放,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学习难度;合理利用MOOC中的讨论区和论坛,可以使师生之间充分互动,有效地促進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资源共享,从而使学习方式更灵活,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提升等。   MOOC的优点虽然很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难以克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学生MOOC学习质量的评估问题。虽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到每个学生看视频的内容、进度、随堂测验及单元测验的情况,但是学生的这些活动是在网上完成的,因此教师是无法知道是否是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了MOOC的学习任务。解决这个问题的通常做法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采用提问或测验的方式来完成这个任务。但这样做不但教师的工作量变大,事实上教师根本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MOOC的学习质量。如果学生们在MOOC学习阶段学习质量不高,而教师又没有及时发现,则很难在随后的翻转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雨课堂”引入到课堂教育中。
  (二)应用“雨课堂”检验学生MOOC学习效果
  学生高质量的MOOC学习,是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为了检验每个学生MOOC学习的质量,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应用 “雨课堂”来进行辅助教学。“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在翻转课堂的开始阶段,利用“雨课堂”制作“雨课件”,提前精心设计5-10个与此前MOOC学习相关的试题对学生的MOOC学习情况进行检验。教师无需判卷,立刻就可以知道每个学生MOOC的学习质量。
  (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工程实际案例
  检测完学生们的MOOC学习质量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的工程实际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做为核心展开教学的工程实际案例要滿足下列一些条件:案例必须是在工程实际中真实存在的;案例背景知识易于学生理解;案例要有完整的在工程实际中的真实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中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过程适合运用相关力学知识和分析方法。
  (四)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核心进行翻转课堂教学
  由于在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前,学生已经进行了相关内容的MOOC学习,因此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们介绍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于是,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又因为引入的是工程实际中真实发生的案例,所以学生们对相关的实际案例不再会感到虚无缥缈。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介绍完工程实际案例后,在随后的翻转课堂教学中,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根据MOOC中学到的相关知识以及自己对这个工程案例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是,要“脑洞大开”,无论多么异想天开、多么不可思议、无论解决方法看起来多么不靠谱,都可以提出来。教师负责将这些思路和方法记录在黑板上。在课堂实施阶段,可以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转换。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最主要的作用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然后教师与学生们一起逐一分析这些思路和方法的可行性,并将它们总结、归类,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异想天开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经常有学生会提出以前别人没有想到,但非常巧妙或极其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于是,每一次课都不会完全重复,总会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出现,教师也不会产生年复一年,讲授同样内容而产生的厌倦情绪。
  (五)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同样可以采用“雨课堂”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并且雨课堂创建的所有教学活动,都会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老师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查看学生的学习数据,并依此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慕课和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优点
  1.MOOC与翻转课堂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观看MOOC中的视频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知识点讲述的顺序与教材大体是相同的;而在翻转课堂上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会同时涉及不同章节中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使用的顺序会与教材、视频中论述的顺序有很大区别。
   因此,在翻转课堂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学生会深刻体会课程体系。经过两次不同顺序的知识点学习和应用,学生将会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逐渐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解决通识课程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将MOOC教学引入通识课程教学中,以解决通识课程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3. 解决学生因缺乏相关的工程背景信息而导致的对相关知识理解困难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或翻转课堂)中,实施以实际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来解决学生因缺乏相关的工程背景信息而导致的对知识理解的困难。
  4. 避免教师因重复讲授相同内容而产生的怠慢情绪。
  在课堂教学(或翻转课堂)中,实施以实际案例为核心的教学,还可以避免教师因重复讲授相同内容而产生的怠慢情绪。
  5. 解决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难以评价的难题。
  将“雨课堂”应用在课堂混合式教学中,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MOOC及课堂学习的学习效果。
  四、采用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相对于传统教学,将线上的MOOC教学与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用到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不断的普及和应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熟练运用新媒体,来进行网络课程的制作与维护。   另外,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改变教学观念。
  高校教师要适应MOOC教学模式下的开放性课堂,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很难带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而如果学生不主动思考问题,就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就无法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在混合式教学中,课堂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要明确自己是课堂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探索。翻转课堂变为学习探索的场所。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合作学习与探索。因为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在小组活动当中,大家通过合作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有利基础。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该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云计算、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及时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信息素养、学习进程和学习问题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或学习方案。
  五、结束语
  在大学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应用MOOC和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翻转课堂中應用“雨课堂”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新型关系,构建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下通识课程的教学,非常适合在线学习和混合教学,可以显著提升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倪小勇,申素丽,李晰.大学素质教育与通识课程探析——西北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4(02):93-97.
  [2]曹叔亮.大学素质教育:内涵解读与概念辨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5,3(07):64-70.
  [3]应俊娜.从普通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8,16(29):181-182.
  [4]朱公志,夏冬生,于彦,等.以工程案例为核心的材料力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09):153-154.
  [5]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3):2-8+188.
  [6]沈妍.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4):302-303+316.
  [7]陶琳.高校通识课程现状与反思——以南开大学为例[J].教育评论,2018(04):38-41.
  [8]危磊.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优化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1):1-3.
  [9]李燕华.《耶鲁报告》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启示[J].教育观察,2019(10):59-62.
  [10]魏志强.通识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塑造——美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2018(09):93-96.
其他文献
摘 要:作者自从在中法合办学院任职教学以来,发觉法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国高等教育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在教育教学及教师资格认定方面。文章着重介绍法国教师资格会考及其培训,并探讨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的启示。  关键词:法国教师资格会考;法国教师资格会考培训;法国预科基础阶段;实践;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
期刊
摘 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针对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科研促进教学效率不高、校企结合不紧密、教师引领作用不强等问题,以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探索出了基于平台建设的三堂、科教、校企和产教“四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该机制为其它同类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资源环境;平台建设;培养机制  
期刊
摘 要:在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及“大智移云”新技术应用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如何落实国家标准中所提出能力培养规格,在对课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确立要培养的知识学习与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团结协作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等六个方面能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两个角度设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学生参与考核项目设定的动态调整机制、单项成绩最低
期刊
摘 要:为探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对临床麻醉实习生的影响,我们通过构建岗位胜任力测评指标,对麻醉实习生进行教学改革评价与实习期试行,结果发现实习之前临床基本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被认为十分重要,科学发展次之,而对于综合能力如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与管理能力则被认为一般或者视临床实际情况而定。而实习之后发现实习生的各项岗位胜任力均有明
期刊
摘 要:师德建设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但目前不少高校在师德建设、课堂思政与教学设计之间不能很好地找到结合点。文章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具体做法为例,阐述了将课程设计与师德建设结合,推动课堂思政,提高教學质量的做法。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动物生理学;师德;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 要: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998-2018年我国核心期刊发表的具有影响力的外语风格研究论文进行梳理,探究国内外语风格研究的整体趋势、内容和特点。研究结果显示:近二十年我国外语风格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大部分研究关注学习风格分布,风格与策略,风格与外语习得成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虽然在数量上有了提高且具有内容多元化的特点,但研究的深度性,前沿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均有待提升。文章结合存在的问
期刊
摘 要:在信息时代,网上的数字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满足读者休闲娱乐、教育学习等多元化的需求。大学生作为数字阅读的主体人群之一,其数字阅读素养培养也极为重要。文章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生双语数字阅读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发现受访者在通识数字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着积极的意愿和行为,尤其是在英语数字学习方面,针对语言技能提升的数字阅读意愿非常强烈,但受访者双语数字阅读的频率、时长和阅读深度都有待提高。  
期刊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专业建立一种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实现工程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以工程教育认证中持续改进理念对认证专业的需求为出发点,探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持续改进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基于对工程教育认证三个核心理念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明确持续改进的目标和主体框架;然后结合专业的自身办学定位,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体系,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下校内评价和校外反馈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活动等方面
期刊
摘 要:在“纲要”教学中,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偏重上编、中编内容,忽视甚至忽略下编内容的“头重脚轻”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课时不足,学科界限不清以及教师能力不够三个主要原因。全国高校以及“纲要”教师必须从狠抓落实、厘清界线、提升能力三个方面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头重脚轻”问题,消弭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头重脚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以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金课为目的,将校企合作与翻转课堂引入人力专业的金课建设当中,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三个方面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线上金课、线下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以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翻转课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金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
期刊